食品谣言治理报告
2017-12-20何凌南
文 / 何凌南
一、食药类谣言敏感人群分析
食品药品安全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做好辟谣或者治理谣言的工作,首先要知道哪些人群最容易相信和传播食品药品谣言。中山大学实验室做了一种现象和大数据结合的调查,调查采集了全国31个省份将近一万份的数据样本。人群样本控制男女性别、年龄差异、职业收入、人口地域等变量,对食品药品类谣言敏感人群分析采取“敏感程度”平均分统计方法,总分为5分,即敏感程度平均分分值越接近5,则认为其谣言敏感程度越强,是敏感人群。
谣言的敏感人群定义:第一,他是否关心食品药品类的谣言信息;第二,他能否辨别谣言的信息;第三,是否相信和传播谣言信息。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调查获得了三种人群的序列,第一种就是脱离人群,即不太关心食药安全信息;第二种是有一定辨别能力的人群,具备关心和辨别信息的能力。第三种是谣言的敏感人群,最容易相信和传播谣言的人群。
(一)谣言敏感程度的性别差异
女性相对来说是食品药品敏感类人群,女性在家庭中通常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对食品药品类问题更为关注,相对于男性而言,在食品药品类谣言敏感人群中,女性占比27.2%,而男性占比25.9%。而在食品药品类谣言脱敏人群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男女比例分别为28.6%和25.9%。
(二)谣言敏感程度的年龄差异
总体上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谣言的敏感程度越来越高。老年人群体对医疗健康类资讯较为关注,但却缺乏谣言辨别意识与知识。50岁以上的人是食品药品类谣言的最敏感人群。此外,20岁~29岁青年接触媒介频率更大,他们也较容易受到食品药品类谣言影响。
(三)谣言敏感程度的收入差异
月收入越高的人群,对生活质量、健康等话题有更高的关注度,因而对食品药品类谣言敏感程度更高。相反,生存问题对低收入人群而言更为重要,追求生活质量、医疗健康等成为低收入人群的次级需求。
(四)谣言敏感程度的地域差异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中,广州、深圳市民是食品药品类谣言的敏感人群,其谣言敏感程度远高于北京、上海市民。上海市民受到食品药品类谣言影响相对较少,属于脱敏人群。从全国地域性上看,对食品药品类谣言敏感程度依次为:东部城市>西部城市>中部城市。东部城市对于谣言的敏感程度最高,西部城市次之,而谣言对于中部城市人群影响力则相对有限。经过对食品药品类谣言敏感人群画像的综合分析显示,居住在东部城市中的女性,其年龄越大,则对食品药品类谣言越为敏感,越容易受其影响。
二、食品药品类谣言特点
第一是视频传播。由于它的直观,可信性大大提高,成为今年传播这类谣言的一个突发的热点。第二是与化工联系在一起。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正在朝着工业化生产尤其是食品工业化生产转型,但是大家对工业生产并不熟悉,所以,跟工业和化工联系在一起之后自然觉得食品是不安全不可靠的,容易产生恐慌情绪。第三是利用直观想象形成一种推理。“塑料紫菜”“空心菜会吸附重金属”以及“塑料大米”,都是非常简单直观的想象过程,并没有严密推理过程,但是它符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各种信息以及标题党、小视频广泛传播,不同地区、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性别的人群在媒体素养,尤其在谣言素养方面,具有发展不平衡和相对滞后的特点,造成食品药品谣言特定传播的模式。
(摘自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何凌南在食品安全传播力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