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企业与职校深度融合 提升本土化人才职业能力

2017-12-19商滔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职校企业

商滔

【摘要】2016年金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走在前列、共建金华”的历史性发展新目标。而本土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这一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因此,本文欲在企业与职校如何深度融合方面进行相关的探究,从而为本土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质量保障。

【关键词】企业;职校;深度融合;本土化人才

【中图分类号】F270;F27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279-01

一、本土化职校人才对金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走在前列”的核心要素是经济发展,努力使我市经济增长率达到全省前列,逐步缩小与省内发达城市的差距,最终真正在经济总量上走在全省前列。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体系以及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的两项重要举措。保证该举措顺利进行并得以实施需要一批批本土化职校人才强有力地支撑。

本土化职校人才是“共建金华”主体的一部分,是一支强大的建设主力军。在服务金华区域企业方面,他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需要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学校三方联动,制定合理的、符合区域发展的职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措施,掌舵好本土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质量。

二、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如何培养好地方区域人才,是金华走在全省的关键。因此,加快培养一批正真具有技能与才干的学生,为金华区域企业所用,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的有效增长,走在全省前列,才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行之有效的路径。

然而,现在金华职校发展体现出一个普遍的共性问题:职校毕业生职业能力不强,与企业发展脱轨严重。究其原因,金华职教理念落后,行动滞后。大多职业院校没有真正践行職教理念,缺乏大胆开拓进取之心。因此与浙江发达地区职教水平相比,相差甚远。尽管大多职校认识到企业化元素在职教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政策、资源而不敢大胆创新职教模式。所以,职校应该大力增加地方企业元素,形成一定的企业系统化与规模化。

三、整合内外资源,推进企业与职校深度融合

金华职校应在对内外资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两者的整合,从而更好地寻求出适合自己的职教创新模式,为培养高质量的本土化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调研地方企业,开拓校企发展结合点

培养本土化职校人才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金华职校应该充分调研地方经济产业。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整合内外资源,开拓校企发展结合点,推进企业与职校的深度融合。最终形成职校与企业多方位利益共同体。

所谓整合内外资源,就是要学校在认清现有的办学条件以及状况的基础上,先整合校内的资源,理清自己的优势特色,然后依托政府、企业以及兄弟学校这些外部的资源,建立校企结合点。如果自身资源不足以吸引企业合作,可以联手兄弟学校,共同开发校企合作的可能性。一方面,兄弟职校的资源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兄弟学校在地方企业调研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分析与见解,这样可以更好地开拓校企合作的结合点。

2.抓好结合点,应时不断创新职教模式

以抓好职校与地方企业的结合点为纲领,根据时代发展背景进行探索并开创职教新模式。可以说,职教模式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应时不断完善、创新,才能促进企业与职校良性、生态化发展。

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就是:学校要企业资源、企业要人才。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生源的变化、政策的导向及经济发展的因素,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旦企业发展思路有所调整,应与学校及时沟通,及时修改现有的职教模式,创新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高百分比的合格人才培养,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化的校企合作发展机制。

3.融合落在实处,企业与学校合作才有深度与广度

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职校与企业应实实在在履行各自的义务。企业按照自己实际情况制定职校人才标准,提供实训设备设施、技术指导,以及顶岗实习平台。职校根据人才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师资团队并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完善课程体系,把职业性有机地贯彻到每一个教学、实训环节中去,扎实推进人才培养向职业化迈进。最终,企业鉴定考核毕业生职业技能,并享有选择职校毕业生的优先权。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校企没有正真融合在实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两种机制的兼容性不强。学校运作机制是政府导向的行为;而企业则是市场运作机制。如何调和两种机制是校企共同面对的难题。笔者认为:这需要政府部门政策支持的力度以及时效性,职业学校践行顶层设计的魄力与决心,以及企业先投资后收益的耐心等待。

四、反思与总结

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本土化职校人才方面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培养职校人才的周期比较长,不利于企业的当前发展;二是专业的差别性导致一些专业学生批量顶岗实习;三是职校与企业合作只是形式,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更没有延续性。

实际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职校与企业是否能真的融合。若能真的融合,合作就有进展,就有延续性,批量顶岗实习就有门路;若能真的融合,本土化职校人才的培养就有质量,企业等待三年,又何乐不为?

参考文献

[1]李兴洲.反思“建立现代学校制度”[J].教育学报,2007(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职校企业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百年职校与支教项目“美丽中国”共探教育均衡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