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有效阅读 思维不缺席

2017-12-19张欣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阅读思维学生

张欣

【摘要】为了切实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有效思维,让高品质的思维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凸显,应当“启动”思维,深入文本,应当延续思维,保持积极态势,还应当以多种方式促进思维。

【关键词】有效;阅读;思维;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223-01

“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出的。然而,当前的阅读教学中的思考太少太浅,这种思维的散乱,是由于没有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没有根据文本语言重构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语文中大量的思维“模块”,构词、连句、组段、谋篇,学生的“解码”过程,其实就是思维过程。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本”,思维是阅读教学的“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切实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有效思维。而有效思维的关键与核心,直接指向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那么,具体应当怎样做呢?笔者认为,不妨从如下几点着手:

一、“启动”思维,深入文本

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巧妙地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内部知识经验条件和外部新知识的冲突,从而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定向,唤醒学生探索新知的内在动力。《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初读课文后,就以问题“我感到遗憾,卖木雕的少年也感到遗憾,这是为什么?”为统领展开,引导学生深入读书,静心运思,从字里行间寻求答案。学生在读中可以找到:“我”感到遗憾,是以为非洲木雕是精美的工艺品,不能带回过国,太遗憾了;而卖木雕的少年遗憾,不是出于商人少卖一件商品的利润思想,而是那一句“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道出了原因。此时,学生可以从字里行间去感受非洲少年的朴实热情,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情。少年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时时刻刻联系课文的背景,加深了理解。

二、延续思维,保持积极态势

学生往往对感兴趣的学科、对喜欢的老师、对有鼓励肯定的课,一心向往全身投入,思维也是流畅而连续的。思维的延续需要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做催化剂,其中教师的引导、态度、评价以及人格魅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思维的态势。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与文本“磨合”的时间越长,思考越充分,个性感受才会越深。例如《一夜的工作》一课,虽然总理离现在的孩子已经很遥远了,但只要学生充分地去读书,就会从一些词句中感受到总理的不平凡,就会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厚厚的一叠文件”、“相当长时间”、“两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的对比中引发思考。此时,充分交流,尽可能多给学生充分表达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阅读思考的体会与大家交换,在这当中学会倾听,只有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才能兼收并蓄,使思维走向深刻和独特,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碰撞。仍是《一夜的工作》,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在倾听交流的基础上,就会对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这样的思考交流让他产生的深刻认识会进一步激励他继续运用思维,保持积极的态势。

三、多种方式促进思维

学习《马背上的小红军》一课时,理解陈赓自己所说的“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这句话时,有的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陈赓确实对不起小红军,因为他没有真正帮上小红军,而让小红军昏到在草地上了。”显然,他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入。但我们可不能皱着眉头指责学生:“你怎么能这么想呢?”学生的思维有时会走上歧路,这时我们不妨微微一笑,反问:“大家看呢?”不急于否定,不急于發表意见,而是顺水推舟,把球抛给学生,让大家再好好地读课文,看看前文陈赓是怎么对待小红军的,对文本信息进行再次的思考和整理,并在展现思维的轨迹中自暴“漏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在回读前文,深入理解陈赓四次提出帮助小红军,而最后还念念不忘惦记他,这充分体现了红军战士之间的深情。这种自己说服自己——顺水推舟的方法,远远胜过教师的反复说教。

《六个馒头》一课,记叙了同学们以不着痕迹的方式帮助一个家境贫困的女孩子的故事。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女孩子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香喷喷的馒头,眼圈红了。”学生开始对这句话的理解,只是觉得这个女孩子被感动了,大家这么帮助她,忍不住哭了。几个学生站起来都是在重复这个意思,没有思维的再提升,显而易见是学生缺乏生活体验,超出了他们的理解水平。这时,换一种说法就能达到降低难度、激活思维的作用——“女孩子仅仅是为大家帮助她感动么?那同学们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呢?”这下,大家的思路马上明确了,体会到了同学们不着痕迹的帮助保护了女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学生对问题理解有误,或问题设计太难,就要当机立断,提供数个浅显起铺垫作用的小问题,降低坡度,促进思维。

在学习《捅马蜂窝》一课时,四年级的孩子对“视死如归”一词不太理解,这时单纯讲这个词的意思,说得再清楚,学生也很难明白。可以让学生想想自己看过的战争片里,要被敌人杀害的正义之士的表情举动,引导学生理解。像这样的时候,我们可以旁敲侧击——暂时正面地回避某个问题,而从侧面另提与之相关的其它问题,利用其中的共通之处让学生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

阅读教学的最终结果不是画句号,而应该是催生更多问题的平台。学习了《一夜的工作》,可以引导学生去更多地了解我们敬爱的总理;学习了《春日》、《清明》等古诗,可以让学生去以季节去分类积累自己背诵的古诗。我们要凭借教师在智力背景上的优势,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广阔空间的门,给他们提供大问题背景,让他们自由思考,驰骋在书海中。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我们的思维训练是紧紧依托语言文字进行的,是让学生在与文本语言的充分感悟、对话中,启动、延续、促进思维向广度与深度发。让阅读与思维发展并行,让课堂成为学生有效思维的训练场,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智慧火花的燃放空间。

参考文献

[1]水小叶.培养质疑能力,让学生的阅读思维迈上新台阶[J].新课程导学,2015(1):35-35.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思维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学生写话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