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六年级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思考

2017-12-19许丽璇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数学问题

许丽璇

【摘要】文章以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材作为研究的主要参考,首先对小学六年级常见的数学问题进行了列举,然后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对问题进行解决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数学问题;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73-02

对正处于小学六年级阶段的学生而言,想要保证数学学习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关键在于如何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通过对现有的文献和资料进行查询能够发现,数学问题解决始终作为专家和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存在,由此而延伸出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本文所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六年级常见数学问题

(一)无法准确感知信息

1.信息提取困难

以50%这个百分数为例,在信息提取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往往无法准确理解这个百分数,自然也就难以在大脑中对涉及百分数的记忆进行有效提取,和其他学生相比,这类学生需要将时间更多的花费在对问题情境进行理解的过程中,但是却无法收获应有的成效。

2.自身对知识掌握不扎实

这里的“知识”主要指词语知识和数学知识,词语知识掌握不扎实会导致学生无法对数学题目进行准确理解,或是由于断句、语法错误的存在导致解题的出发点存在偏差;数学知识掌握不扎实会导致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对题目所涉及的数量关系进行准确反应,解题思路自然会因此而受阻。

(二)情景表征相對粗浅

通过研究能够发现,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可以被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其一,小学生对信息感知相对困难,而信息感知与情境表征又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信息感知作为情境表征的前提而存在,情境表征又是通过对信息感知进行深入思考而得出的。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感知困难必然会导致小学生出现对情境表征理解粗浅的情况;其二,记忆存在缺陷。尚且属于“儿童”阵营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往往无法将数学问题中无关紧要的信息进行准确排除,并在此基础上对问题模型进行构建,最终导致的情况就是问题表征出现错误。图1仔细的列出了导致情境表征相对粗浅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特征,供小学数学教师参考:

二、小学六年级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

通过实践能够发现,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当学生身处特定情境中时,往往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对情境所涉及数学知识和问题进行思考,数学思维与综合能力自然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1]。但是需要教师注意一点,在对教学情境进行构建时,仅仅注意表面的丰富性是不够的,关键是能够通过所构建的教学情境为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提供帮助。

以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材中《比的应用》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对以下的教学情境进行构建:在课前拿出自己调配的巧克力牛奶邀请学生品尝,学生们纷纷表达的对巧克力牛奶的意见,例如“巧克力味不浓”、“太苦了”等,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能?”的问题,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明确“想要配制出口感符合自己要求的巧克力牛奶,应当保证巧克力和牛奶之间比例的合理性”。然后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对巧克力牛奶进行配制,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提出“450g巧克力需要添加多少克的牛奶,才能达到刚才同学们配制的口感?”或是其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通过构建生活情境的方式,强调学习主题,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设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

想要尽量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活动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除了上文所提及的构建教学情境和重视教学活动之外,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实践结果表明,只有以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为依据,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定,才能保证所设定目标具有教学设计导向的作用,教学意义也因此而得以实现。由此可以看出,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反馈纠错机制对教学目标和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并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目标,保证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的作用能够被最完整的呈现出来。

(三)对活动教学的重要性引起充分重视

数学活动指的是包括猜想、验证、交流在内的对问题进行解决的思维和实践过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对数学活动的重要性引起重视,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通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沟通的方式,明确知识发展的过程,再以此为基础对需要学生掌握的数学概念、公式或是规律等内容进行抽象化的概括,保证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均能得到相应的提升[2]。

仍旧以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材为例,在对《圆锥的体积》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倒沙实验作为开展教学活动时主要应用的教学形式,学生能够通过倒沙实验对圆锥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掌握。具体来说,教师应当引导并鼓励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将沙子装满空心圆锥,再将其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模具之中,看看重复几次能够倒满模具。在完成上述实验流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延伸,例如,将等底等高的圆柱换成等底不等高或是等高不等底的圆柱,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逐步深化学生对圆锥、圆柱间的关系的理解程度,最终实现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推导的教学目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无法准确感知信息和情景表征相对粗浅这两个方面。教师若想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上述问题出现的几率,不仅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还需要明确活动教学的重要性并保证所设定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水平和综合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桂英.加强线段图教学为解决分数应用题助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8:143.

[2]刘爱梅.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4,32:42.

猜你喜欢

小学六年级数学问题
浅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开展
浅谈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
小学六年级数学高效课堂构建对策分析
如何提高小学六年级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问题式教学:我的一方“实验田”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途径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问题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浅析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