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学生摄影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7-12-19唐团结苏克勤
唐团结+苏克勤
摘要:当前,江苏省的大学生摄影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但从江苏大学生摄影教育的自身发展来看,无论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摄影教育相比,还是与省内其他优势学科教育相比,抑或是与江苏省高速发展的经济需求而言,都不容乐观。江苏省的大学生摄影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已成为江苏摄影教育发展的阻碍,干扰和阻碍着江苏大学生摄影教育的良好态势。江苏的大学生摄影教育要走出困境,求得发展,就必須摆脱目前的种种束缚。
关健词:江苏省;大学生;摄影;教育
摄影以其纪实作用、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等服务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为人类生活增添了无限魅力,成为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摄影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媒介,不但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是知识信息的载体,以自己特有的传播方式向人们传递着各种信息,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摄影作为一门新兴艺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可感的和具有审美价值的影像艺术品,使人们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情操的陶冶、意趣的提高和审美的享受。摄影的发展需要摄影人才,摄影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摄影教育。“繁荣摄影艺术事业(包括摄影创作和摄影理论),需要培养一支有文化教养和艺术素质水平高的创作和理论队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接受摄影艺术教育,特别是大学生摄影艺术教育。”[1]
一、江苏省大学生摄影教育的回顾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大学生摄影教育的发展,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文革”后,随着全国大学生教育恢复正常,江苏省的大学生摄影教育重新上马。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扬州大学等二十多所高校以不同的教育形式,先后开办了摄影专业,使江苏省的大学生摄影教育出现了新的格局,奠定了江苏省大学生摄影教育发展的基础。此外,江苏省的其他一百多所高校基本上都为本校大学生开设了摄影公共课,将摄影作为一门普及性的艺术教育课纳入到高教轨道。方兴未艾、如火如荼的大学生摄影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江苏省大学生摄影教育在规模和层次上的提高。
目前,江苏省的大学生摄影教育除了摄影普及教育之外,在摄影学科专业上也有了更明细的划分:如艺术摄影专业、商业摄影专业、新闻摄影专业、影视摄影专业等。一些高校还设置了摄影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使江苏省的大学生摄影教育向高层次、职业化、理论研究型方向发展。从江苏省大学生摄影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江苏省目前的大学生摄影教育发展态势正健,前景良好,并呈现一些明显的特征:开办摄影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科专业越来越细化,摄影教育的层次越来越高。
借大学生摄影教育发展之东风,江苏省高校摄影学会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摄影专业委员会也于1988年成立,成为江苏省高校摄影教育的学术与教学指导机构。江苏省高校摄影学会成立后,开展了很多相关的教学探索、创作交流、理论研讨、作品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苏大学生摄影教育的蓬勃发展。
二、江苏省大学生摄影教育问题面面观
在新时期里,江苏省的大学生摄影教育事业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这些成绩的取得固然喜人,但从目前综合的发展状况来看,无论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摄影教育相比,还是与江苏省经济高速发展的实际需求而言,都不容乐观。江苏大学生摄影教育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江苏省大学生摄影教育发展的瓶颈,影响和干扰着江苏大学生摄影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只有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关的应对策略,寻找出解决的措施与办法,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江苏省大学生摄影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思想观念问题
办好大学生摄影教育,说到底还是重视与不重视的问题。从思想认识上予以高度重视,是办好大学生摄影教育的前提。只有重视了,才能在大学生摄影教育方面舍得投资,才肯花钱去请专业教师,才能在教学配套设施上进行必要的建设。目前,在思想认识问题上,不少江苏省高校领导认为,摄影虽然少不了,但现在已经开办了摄影专业,发展到现在已经不错了。这种思想认识严重影响了摄影教育的发展,造成摄影专业虽然开办了,教学质量却一直没有提高。也有一些高校领导对摄影根本就不重视,认为摄影只不过是一个新兴学科,远没有其他传统学科重要。因为摄影学科既不能为学校带来更大的“效益”,更不能申请到上级部门所提供的重大研究立项;还有一些高校领导在观念上更是抱残守缺,固执地认为摄影是“小玩玩”,能在集会时拍好合影留念就行了;还有的高校领导对于摄影专业的招生数量、教学设施、教学质量、毕业分配等一系列问题都一概不管不问,也不去了解其他高校的摄影教育发展状况,听之任之,从而造成了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局面。
思想观念问题表现在大学生摄影教学上是:教学方法不新颖、不活泼,形式单调、呆板,不能运用像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那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手段。这种因循守旧的观念和抱残守缺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摄影教学的质量。思想观念问题表现在大学摄影学科建设上则是:课程设置老化,既没有完备的课程设置体系,也不对摄影现有的教材和必要的教学设施进行更新换代;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将摄影与传播、设计、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的学科关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求发展。思想观念认识上的问题还有很多,在各方面都有表现,从宏观来说影响着江苏高校摄影教育的发展,从微观来说则影响着江苏高校摄影教育的质量。
(二)管理问题
目前,江苏省的大学生摄影教育在体制和管理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小事,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影响到摄影教育的质量。比如虽然有的院校设立了摄影系,但其规模也只有一个办公室,而且办公室里连个电话也没有,学生经常找不到教师,而教师也经常找不到学生,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脱节”。更有甚者,有的高校虽开设有摄影专业,却连一份摄影报纸也不订,学生们经常埋怨说看不到摄影方面的书刊。不少摄影专业的学生认为学摄影就是搞艺术的,不上课,不服管理,不修边幅,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吓唬别人。此外还有诸如管理混乱、不合理收费、教学秩序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和其他问题相比,虽然相对好解决一些,但如果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势必也会影响到大学生摄影教学的质量。endprint
(三)师资问题
江苏很多高校为了摄影教育这块艺术“好田”,不管自身条件如何,也不管学校有无实力,便急于上马,组建并开设了摄影专业,造成了高校摄影教师缺少的局面。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只得东拼西凑,相当多的从教者都是“半路出家”,大多是从美术系、中文系、新闻系或其他学科转行而来。转行后的教师,不少对自己所讲授的摄影课程缺乏足够了解,往往是就技术讲技术,就技法讲技法,甚至想到什么說什么。虽经近30年的发展,这种情况有所缓解,出现了一批有成就的摄影专业教师,但与急需升级和发展的大学生摄影教育来说,高素质的教师仍是供不应求,而且原有的师资中,也存在着相当的“老化”现象。过时的知识、陈旧的观念、呆板生硬的教学方法等弱点很突出。高素质师资匮乏的现象,是江苏省大学生摄影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当前需要予以重视的大问题!
(四)摄影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材问题
目前,在江苏省大学生摄影教育中,专业的划分和课程设置体系构建还不是很完备,专业分类上不尽合理,高质量、规范性和权威性的专业摄影教材较少,即使是同一摄影专业,不同高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往往也相差较大。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既不能完成自成体系的教育,而且在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时“共同语言”较少。不少高校的摄影专业还在抱着《摄影光学》《摄影化学》《照相机原理》《感光胶片原理》等老“套餐”上课,少则上一个学期,多则要“硬灌”两个学期,以“凑”够课时或课程之数。就是不开设像《摄影批评》《摄影报道》《视觉传播》《摄影文案》等这样的新课程。教材方面,当前也还存在有不少问题,主要是“内容陈旧,适用性滞后”、“概念不准确,符号混乱”、“缺乏深度与创建性”、“教材空白”等问题。
(五)重实际拍摄与轻理论问题
江苏省新时期的大学生摄影教育,摄影理论的学习非常重要。目前江苏大学生摄影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拍摄、轻理论的现象。以技术技巧为主,轻综合素质,以动手能力为主,轻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以手脚代替头脑,以满足工作要求为主,轻理想和创造。不少高校的摄影专业只开一门摄影史的理论课,其他如摄影美学、摄影批评、摄影传播等摄影理论方面的课程基本不开,导致不少摄影本科毕业生,连一篇像样的摄影赏析文章和拍摄方案都写不好,更不要说上升到理论高度去探索摄影的专业问题了。若是有什么摄影大赛,参赛者往往数以万计,若是摄影理论或教学研讨的征文,应征者寥寥。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
(六)素质教育问题
以前,社会上曾流传着“摄影人是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的说法,片面地认为“摄影技术是五分种就能学会的傻瓜技术”,学摄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不需花费多大力气就行。这其实是对摄影的一种误解。随着江苏省大学生摄影教育的拓展,有文化的、科班出身的高素质摄影人才越来越多,社会上对“摄影人”的偏见也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造成了“摄影人”的自误:技术有了,文化也有了,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去体现文化?这其实就是大学生摄影教育中的素质教育问题,也是从思维和观念这个大文化上去体现大学生摄影教育的问题。素质不高,拥有再多的知识和文化,也不会灵活运用,也只能是死知识和死文化。摄影学习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获取摄影知识和摄影技能,其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在于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实际运用。所以,重视大学生摄影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不单纯是一个摄影知识和技能的提高问题,更在于更新观念,改变固定的思维模式。如何在新形势下,全面提升江苏省大学生的摄影综合素质,已成为江苏省大学生摄影教育的突出问题。
三、改变江苏省大学生摄影教育之应对策略
鉴于上面的论述,针对目前江苏省的大学生摄影教育现状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现象,有必要及时对其进行相应调整,采取应对策略。
(一)认清形势,调整观念,高度重视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世界文化趋同大势,作为江苏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摄影教育正以其惊人的速度发展着。江苏省的大学生摄影教育必须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大胆创新、高屋建瓴地进行多元化、多维化和多层次化的发展和探索,并用新的眼光、新的观点、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方法,对江苏省的大学生摄影教育事业进行长远的规划、周密的设想、合理的建构和全面的整合,对大学生摄影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必要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和繁荣江苏省的大学生摄影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更优秀的高级摄影人才,保障江苏省日益发展的经济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缩短江苏省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摄影教育上的差距,使江苏省的大学生摄影教育走上稳步发展和繁荣昌盛的轨道。
(二)构建和完善江苏特色的大学生摄影教育课程体系
在影像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框架下,构建和完备江苏特色的大学生摄影课程体系,规范和完善大学生摄影学科的专业划分,制订出摄影学科各专业的教学大纲,使摄影学科有可以遵循和参考的依据。这是江苏省大学生摄影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摄影学科是专业性、实践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学科,不但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更需要完备的、权威的、专业的和规范性的配套教材。所以,要针对江苏大学生摄影教育发展的实际,面向现代和未来,对一些陈旧和过时的教材进行淘汰和扬弃,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性的科目可以只作为课外学习的内容,而对那些新颖的和必要的科目则应摆到重要日程上。目前,专业性较强的成套的大学生摄影教材也有不少,如北京电影学院所编写的,还有美国的、英国的,这些教材还是比较理想的。但是随着知识的更新和对摄影教学的不断探索,还得对这些教材进行相应的增删,如增加新媒体影像、现代西方艺术思潮、立体构成与现代传播等新课。
在摄影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构建上,可以参照发达国家摄影专业的设置。他们在对摄影专业的设置上,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也掺入了许多新的观念。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思维导向和全方位的灵活运用上有很多创新之处。如果能将国内与国外相结合,再根据江苏省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完善,对于构建江苏特色的大学生摄影学科的课程将是行之有效的办法。endprint
(三)摄影技能与理论思维并重
摄影评论家於联明曾在题为《摄影理论建设需要系统工程》一文指出:“就摄影理论研究的人才队伍而言,力量薄弱、人才匮乏、知识老化等问题相当严重。对摄影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教育和成长缺少一个系统规划和良性循环机制。历届全国、国际影展的来稿成千上萬幅(组),而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的来稿却只有百十来篇,由此已足见问题的严重性。”,并针对这种情况大声呼吁:“摄影理论的建设需要一个‘系统工程”。[2]在大学生摄影教学中,从教者不能在课堂上“硬灌”理论,而应注重理论与拍摄的融合,采用多层次、多方向和多元化的教育,改进摄影学科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主动引导学生重视对摄影理论的探索,重视对各种摄影文稿的写作。在大学生摄影教学中,既要重视摄影教育的基础理论,也要重视应用理论;既要重视技术理论,又要重视艺术理论;既要重视实际的拍摄创作,又要重视摄影理论的指导作用。使摄影教育最终达到“拍摄与理论双丰收”,才能全面促进江苏大学生摄影教育的发展。
(四)加强学生的摄影素质建设
早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上就提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设想。1997年,教育部正式发文,将艺术教育列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此大背景下,包括江苏在内的不少省份的高校都在大学中普遍开设了摄影艺术公共课。然而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教一些简单的技术操作,远远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江苏省的大学生摄影教育中,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摄影素质,必须在教学中注重“文化艺术”和“技能技巧”的“双素质”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视觉”“摄影”“传播”等“完整摄影学”的教育。大学生摄影素质教育不仅要从专业上、技术上进行相关的训练,还要从文化艺术这个大广角进行“补养”和“充电”,从观念与思维上进行更新,并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吸收必要的外来先进文化和艺术观念,在思维上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使知识与创造结合起来,将摄影知识与技能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之中。
(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进行必要的教育改进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将摄影教育引纳入进正规的高教体系。日本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着手开办大学生摄影教育。随着摄影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开拓,日本的高校摄影教育越来越趋于细化,摄影专业的科、系、院越来越多,摄影课程的设置日趋合理,摄影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罗切斯特学院就与柯达、迪芬德等照相、光学器材企业联手合作,共同打造大学生摄影教育的文化教育市场。而在摄影技术发源地的法国、英国等西欧诸国,大学生摄影教育早已成为普及性的大学生教育手段。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摄影教育具有广泛性普及性,已普遍建立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多层面的大学生摄影教育格局,摄影教学模式相对稳定,并各具特色。发达国家大学生摄影教育的特点在于:起步早、时间长、规模大、层次高、系统化、师资强、重实践、重创造等。江苏的大学生摄影教育应该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模式,主动将新颖的教学理念、多媒体知识和立体化教学引入到大学生摄影教育上来。只有如此,才能适应江苏省大学生摄影教育不断发展之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以现代高速信息主导的国际互联网、以立体交叉的传播手段为标志的“读图时代”的到来,势必也给江苏省的大学生摄影教育带来相应的挑战。在这种严峻形势的挑战下,江苏省的大学生摄影教育不但会面临着新的机遇,也会出现激烈的竞争。只要我们能积极采取应对策略,针对国情和实际,对江苏省的大学生摄影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全面构建江苏省大学生摄影学科的教育体系,抓紧抓好摄影教育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江苏省的大学生摄影教育就一定能再上台阶,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陈昌谦.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12):148.
[2]中国摄影在线网站http://new.cphoto.net/chinese/xy/yulianming/09.htm
作者简介:唐团结: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江苏省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副主任、江苏省摄影行业协会拍摄团体照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摄影文化产业与图片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高校摄影学会理事。
苏克勤:江苏省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研究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