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以“能力为本位”的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7-12-19宁喜亮李媛媛
宁喜亮+李媛媛
【摘要】新工科视角的工程教育讨论研究逐渐升温,而新工科是对当前工程类教育问题的全面反思和全领域提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能力本位”已成为高等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出路。本文针对新课程标准下培养目标的确定、“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课程设制、高效教学手段的实现和高校教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高等院校工程类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程教育;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U1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11-02
2016年以来,基于新工科视角的工程教育讨论研究逐渐升温,新工科是对当前工程类教育问题的全面反思和全领域提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能力本位”已成为高等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旨在积极探索“以能力为本位”的高校工程类教学模式的构建[1],提高高校工程类专业教学水平,培养工科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我国建筑行业提供更高质量科技人才。
一、新课程标准下培养目标的确定
“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要求高等院校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这些教学理念给新时代的许多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机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下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意义,能够深刻理解和落实“三维目标”课程目标,我国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已经发生了重大地突破和转变,在价值取向上要兼顾社会本位、学生本位和学科本位,最后教学目的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全面落实[2]。这势必要求教师突破学科疆域的约束,要求教师适应课程综合化的课程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建构跨学科、全领域、多元化的知识体系。着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专注于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情状况以及工作意向等方面的信息,充分以学生为中心,量身定制适合工程类学生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课程设制
在我国,应试教育具有根深蒂固的文化根源。目前高等院校相当一部教师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和实训环节资源不足和缺失的情况非常严重。新课改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则要求在理论基础上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和培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3]。高等院校工程类专业教师合理化对实训环节进行设计,使教、学、做有机结合。实际工程问题的呈现,使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思维中思考面对实际问题,处理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在学生发散思维中,对学生的困惑点和疑点,精讲、点播,在此种问题情境中学生更容易去理解和记忆。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学校可以采取“订单+联合”的培养模式,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机会,全面了解建筑行业,积累经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在实践中弥补课堂知识的缺陷,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
三、积极探索高效教学手段
进入21世纪,国内外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研究上取得飞速的进步,利用高科技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发展的新成果充实了课程的抽象理论水平,并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例如,音乐课堂中广泛使用的奥尔夫教学法[4],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与学习艺术,二者相得益彰。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它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或“解决”问题,洞察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5]。“非智力因素教学法”,更是在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和性格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的有效方法之一[6]。正像赞柯夫指出的那样:“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课堂仍保持着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这样往往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力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无法满足能力为本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至关重要。在高校的工程专业课堂授课过程中适当的设置真实情境或工程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与此同时,重视师生之间双向交流,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雍也》,将多元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教师选择最优的教法进行教,学生选择最优的学法进行学,师生积极配合,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四、促进高校教师素质进程
首先,加强教师观念的转变,新课改意识的培养,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能力为本位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对传统教学观念的改变,在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应具备更新知识体系,扩展知识内涵,延伸知识结构,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展现教师的创新性,自主性与能动性。在适应课改的过程中,保持教学激情;在理解课改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体验新课改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职业的美感,达到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7]。最后,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标准化的突破。新课改是针对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要求,但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学校需要结合运用开放,弹性的教学管理模式。即教师可以行使应有的教学权利,促进个体生命视野与课程教本视界的有机融合[8],减少过多的行政管理干预。统一的规定性指标要求,教师不必受制于管理的约束,真正贯彻新课改对教师的角色要求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五、结语
新课改下“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是我国各高校积极探索与实践求实的方向与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已日见卓越成效。只有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从学生实际探索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最大效能的提升教学效果,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优质的人才,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設的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鹏飞.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培养卓越工程人才[J].大学教育,2013年15期.
[2]王丽英.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J].学周刊,2012年19期.
[3]赵宏亚.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感受与建议[J].甘肃教育,2011年14期.
[4]马骊骊.关于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实践思考[J].北方音乐,2009年03期.
[5]赵清正.探索发现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07年第03期.
[6]朱倩.浅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影响[J].教育理论研究,2013年06期.
[7]罗昂.论教师专业素质的重构[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8]李兴洲.现代学校制度的教育学创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作者简介:宁喜亮(1984-),男,吉林榆树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纤维高性能混凝土常温与高温性能及其耐久性的试验与工程应用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