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南山阳漫川大调的艺术风格及审美意蕴
2017-12-19王亚婷
王亚婷
摘要:陕南传统民间音乐——漫川大调是集演唱和表演为一体的地方音乐,流传在陕鄂豫三省交界的漫川关,通过追溯漫川大调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形成的概况以及对漫川大调的基本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和漫川大调的表演形式、漫川大调的现状传承来介绍漫川大调。
关键词:陕南山阳漫川大调;民间音乐;艺术风格
一、陕南山阳漫川镇概况及漫川大调的渊源考究
(一)漫川镇概况
陕南山阳漫川镇位于陕鄂豫三省交接处,北通秦晋,南联吴楚,“朝秦暮楚”这一典故即就是从此地而得来的。这里不仅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也使得中原文化和江淮文化在这里得以交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也在这里形成了独有的民间音乐小调——漫川大调。
(二)漫川大调的起源、发展及分布
漫川大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漫川大调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南宋时期被文人墨客所喜,经过他们的加工完善,赋予不同的文化色彩,得以在酒肆等地传唱。另一种说法則认为清乾隆时期,乾隆帝曾三次微服私访,有乐师途径此地不忍离去,后留于此,每逢闲暇时期便教起镇上姑娘们宫廷中的丝竹音乐,后演变成如今的漫川大调。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漫川大调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经人们的不断传唱,流传至多个省地,同时多汲取外地民歌小调,使它的曲牌及曲调更加丰富多彩。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以及口头传唱的局限性,漫川大调现仅存30余首曲目,多为当地的一些民间老艺人和山阳县剧团工作人员间的传唱。
二、漫川大调的艺术特征
(一)音乐构成
漫川大调在其语言在上表现出口语性、通俗性的特征,在文本上同时又表现了它的文学性,描写性,灵活性等特征。从总体上来看,漫川大调是具有口语性及文学性的民间音乐小调,因其曲牌之丰富,后来逐渐将漫川小调改称为漫川大调,与西洋音乐中的大小调并无关系。
与诗词歌赋等高雅艺术不同,漫川大调一直作为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活跃在社会底层,人们甚至可以将它用于婚丧嫁娶的场合,或闲暇时间的自娱自乐,因而它具有大多数民间音乐所共有的特征——通俗性。
从漫川大调现仅存的曲目来看,漫川大调带有浓郁得民间色彩和上层情感基调的说教风格,很多曲目唱词就取材于充满民间田园风味的文本,如《田园乐》《游赤壁》等,也有取材于传统典故剧目的《孔明借箭》《水淹金山》等,以及富有感情色彩的爱情剧目《女忘郎》《盼郎》等。
(二)演出特点
漫川大调作为当地的民间音乐,被当地村民用来自娱自乐消遣时间,或一人弹三弦,一人用筷子敲打小瓷碟伴奏,或一人主唱,多人敲打乐器用以伴奏,以唱为主,中间杂有韵白使情节连贯起来。在漫川镇还有供作专门演出的地方——鸳鸯双戏楼。
(三)从审美角度分析
从艺术角度来看漫川大调,首先漫川大调的内容大多能被社会底层的人们所能理解接受,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优雅清丽的山水风景、缠绵悱恻的情感寄托和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日常生活描写,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们传唱,同时采用当地的方言就更具亲切感和真实性,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其次漫川大调的曲调变化丰富,拖腔优雅飘逸,唱腔婉转,唱词、韵白均字正腔圆,清晰可辨,容易被民众所掌握。曲目名称类似于宋词元曲,既带有京韵大鼓的刚柔并济、越剧的灵秀、黄梅戏的淳朴流畅等曲调特点,又融合了秦腔的粗犷豪迈、碗碗腔的清丽悠扬、眉户唱腔的委婉细腻等唱腔特点。
三、漫川大调的表演形式
漫川大调在表演中会使用到中国传统弹拨类乐器——三弦和大鼓。表演过程中,一人弹奏三弦,一人或多人用筷子敲打小瓷碟用以伴奏;或一人主唱,多人敲打乐器伴奏。演唱中,艺人站于鼓后方,左手执小瓷碟,右手执一支筷子,敲奏鼓和小瓷碟。由于漫川大调的说唱性特点,以唱为主,韵白为辅,则要求表演者做到韵白能够将情节交代分明,神态表演要逼真,讲究抑、扬、顿、挫,辅之以动作、手势,从而在嘴上幻化出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营造出纷繁复杂的各种氛围。在后来的逐渐发展当中,漫川大调在演唱形式方面打破了一人演唱的形式,可以多人同时演唱及伴奏。漫川大调的曲例如“春打六九头,春雨贵如油,春山春水春杨柳,春草地边卧春牛”“桃花红哎,柳叶绿哎,春游芳草地,燕子去衔泥”,都是漫川大调《春之歌》中的歌词。漫川大调的语句讲究合辙押韵,以四字﹑五字﹑六字﹑七字见长,如《田园乐》的词句“秀水明山,修座茅庵,不大不小,不窄不宽,良田树木,曲水一弯,绿竹四圆,松柏撑天,桃红李白,掩映目前”。
在漫川大调的演唱中,唱腔中的词大多根据既定的曲调作词,曲有曲式结构,调式落音,词有字、句、平仄、押韵等。词的平仄和押韵是稳定的,字数和句数是可变的,在漫川大调中可以听出它的词句大多押韵,字数多以五言、六言、七言为主,一般来说曲的调式落音和词的平仄辙韵协调一致,曲的节奏和小节数与词的字数和句数流畅统一。
四、漫川大调的现状传承及总结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漫川大调这一传统民间音乐遭到不断冲击,漫川大调现多以当地民间老艺人之间的口口传唱,珍贵的曲谱保留下来,作为民间音乐文化“活态载体”的民间音乐艺人,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幸有山阳县剧团团长王有山多次向漫川大调的当地传承民间老艺人学习,将漫川大调申请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领着团里的工作人员们学习漫川大调,更是用两年时间自编出《枪魂》这一历史舞台剧,剧中王有山以漫川大调为幕间剧贯穿整个舞台剧得剧情,走出国门获得强烈的反响。
了解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体现的是一种人文文化价值,传统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或反映对生活的热爱等。漫川大调这一民间曲艺形式不仅仅是漫川镇当地政治、经济、民俗、方言等地方文化特色的镜子,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和保护。
【参考文献】
[1]杨立.究竟谁是“漫川大调”传承人[N].陕西三秦都市报,2015-04-08.
[1]穆文婷,郭青.漫川漂载的“南北往事”[N].陕西日报,2015-12-04.
指导教师:崔丹,西安文理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