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极同伴压力对高中生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

2017-12-19孟艳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34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高中生

孟艳芳

〔摘要〕已有研究表明,同伴压力对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存在影响。本研究以高中生为对象,探究消极同伴压力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校园暴力在男生中的检出率较低但频次较高,在女生中的检出率较高但频次较低,高二学生的校园暴力检出率明显高于高一学生。值得关注的是,心理暴力在高中生中发生的频次高于身体暴力。另外,消极同伴压力越大,校园暴力发生频次越高,两者呈正相关。

〔关键词〕校园暴力;高中生;同伴压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4-0020-04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崛起,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校园暴力事件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不难发现,中小学校园中,学生间相互欺辱、殴打的恶性事件不断增多,事件性质快速恶化;学生在学校附近或上下学途中被讹诈、抢劫、暴力攻击以及绑架的事件也常常见诸报端。这类事件无疑是青少年冒险、犯罪行为中极为恶劣的一种。

浙江大学201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暴力行为的学生比例高達87%。

2005年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检出率为64.6%,且各类校园暴力行为中以语言暴力最为常见,占41.5%[1]。

据报道,全国每年大约有1.6万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校园暴力导致的[2]。

校园暴力事件并不是中国的“特产”,早在20世纪70年代校园暴力事件就已经成为困扰世界各国教育人士和学校的难题,世界各国专家和相关从业者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得出的结果无不触目惊心。

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了针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探讨。

在“第一届全美防止霸凌(bullying)高峰论坛”中,有专家指出,仅以2007年为例,几乎每3名美国中学生中就有1名曾遭受过校园暴力[3]。

2000年,原谢菲尔德大学心理学教授Petersmith等针对英国近7000名中小学生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分别有27%和10%的小学生经常性地或每周至少一次地遭受校园暴力,而中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0%和4%[4]。由此可以看出,身体发育不完全、体力相对较弱的小学生更容易受到校园暴力的侵害。而小学阶段的学生三观尚未形成,这个时段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校园暴力可能会造成他们的童年创伤,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再看同为东方国家的日本,日本文部省在2015年针对日本国内在2014年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和自杀事件进行了调查:11.1%的中学生自杀事件是遭受校园暴力事件引起的。校园暴力的不断激增,使日本文部省不得不对校园暴力的概念不断进行修订。[5]

不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校园暴力这一受到广泛关注的词语至今仍没有一个准确且统一的定义。

Anderson等人认为,校园暴力可被定义为在各类校园内、学生上下学途中、学校开办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暴力行为[6]。

张旺认为校园暴力主要包含:青少年自杀事件、使用武器的恶性暴力事件、暴力攻击、 偷盗、针对教师的暴力行为等[7]。

支愧云、陈永进和夏薇则认为,在校园中发生的所有蓄意针对身心、财产并对他人构成伤害或威胁的行为(包括心理暴力和身体暴力两个方面)均可被定义为校园暴力。身体暴力包括暴力攻击、自杀、欺辱、性侵犯、财产破坏等;心理暴力包括言语侵犯、人际攻击、压力营造、网络暴力等。[8]

本研究采用支愧云等人对校园暴力的定义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分析和讨论。

同伴压力是指个体因受到同伴或同龄人的影响,遵循同伴的规定去思考和行动,从而做出非个体意愿的某种行为的过程中所感受到压力的主观体验。同伴压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参加同伴的社交活动、学校活动、家庭活动、遵循同伴规范和违纪行为。[9]

积极的同伴压力可以使青少年更愿意参与积极向上健康的集体活动,遵守社会规范。相反,消极的同伴压力则可能使青少年丧失自信心,同时自尊和自我概念也变得更低[10],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自我认识的提高[11]。

青春期是青少年在生理层面开始快速成熟,但心理发展不够完备、情绪不够稳定、意志力不够坚定的独特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自控能力还较弱,但是自我意识愈发突出,亲子关系疏远使得交流更加困难,代沟逐渐拉大,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义气心理、报复心理和攀比心理等消极心理状况。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之间的脱节使青少年更易产生诸多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的累积则会产生大量的能量,在自我调节不当或外界疏导不及时时,这些能量就会发展为负性能量,最终转化为对他人的暴力行为。此外,青少年的三观尚未成型,思想不够成熟,极易被社会不良团伙所利用而走上暴力犯罪的歧路[12]。高中生作为青少年中身心发展急剧变化、逐渐走向成熟的群体[13],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以防止他们因缺乏引导而迷失自我。故本研究以青少年中的独特群体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消极同伴压力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一)对象

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贵州省黔南州某普通高中高一、高二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478份,回收率91.92%。其中高一年级男生134人,高一年级女生132人,高二年级男生99人,高二年级女生113人。汉族112人,其他民族366人。

(二)工具

本研究采用支愧云等编制的“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以及Clasen和Brown编制、李霈修订的“同伴压力量表”中的部分问卷[14]。

“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包含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两个分问卷,经研究者检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得分越高,表明在被试身上发生校园暴力的频次越高。endprint

选取“同伴压力量表”中的部分问卷测量被试的消极同伴压力。

在正式施测之前,为问卷添加了人口统计学项目部分,该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

(三)程序

利用学生晚自习时间发放问卷,限时30分钟完成。具体步骤如下:(1)发放问卷;(2)主试宣读指导语;(3)主试指导学生作答并回答学生的疑问;(4)回收问卷。

二、结果

高一、高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青少年校园暴力得分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2可知,年级的主效应及年级和性别两者的交互效应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是性别的主效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这说明,年级对高中学生的校园暴力没有显著影响,性别对高中学生的校园暴力有显著影响。

综合表1和表2的结果可知,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即高中生校园暴力在男生中发生的频次更高。

身体暴力问卷和心理暴力问卷得分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对身体暴力问卷和心理暴力问卷得分进行t检验(t(477)=-4.288,p=0.00),结果表明,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得分差異显著,心理暴力得分明显高于身体暴力,即心理暴力在高中生中发生的频次高于身体暴力。

不同性别高中生校园暴力检出情况如表4所示。对不同性别高中生校园暴力检出率进行t检验(t(1)=1012.89,p=0.01<0.05),结果表明,不同性别高中生校园暴力检出率差异显著,高中女生的校园暴力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对不同年级高中生校园暴力检出率进行t检验(t(1)=57.226,p=0.011< 0.05),结果表明,不同年级高中生校园暴力检出率差异显著,高二学生的校园暴力检出率明显高于高一学生。

不同性别学生同伴压力量表得分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同伴压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F=9.548,p=0.002<0.01),男生比女生受到更多的同伴压力。

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校园暴力得分和同伴压力得分显著相关,r=0.370,p<0.01(双尾检验)。消极同伴压力越大,校园暴力发生频次越高。

三、讨论

此次高中生校园暴力状况调查中,高中生校园暴力检出率为96.23%,其中男生检出率为96.13%,女生检出率为96.32%,女生的校园暴力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高一学生校园暴力检出率为94.74%,高二学生校园暴力检出率为98.11%,高二学生的校园暴力检出率明显高于高一学生。

不同年级高中生校园暴力发生的频次并无显著差异,但是不同性别的高中生校园暴力发生的频次差异显著,高中生校园暴力在男生中发生的频次显著高于女生。

综合上述结果,校园暴力在男生中的检出率较低但频次较高,在女生中的检出率较高但频次较低。校园暴力在男生中的发生频次比女生高,可能因为调查包含了言语性攻击、性侵犯等在男生中更为高发的行为。校园暴力在男生中的检出率低于女生,则主要是因为社会文化对男性暴力行为更为包容[15],较多本应被归为校园暴力的行为因为实施主体是男生而被忽略或者习惯性接受。而女生在体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常常处于劣势,且女生由于性格特征更容易形成小团体并孤立小团体以外的人,这使得女生更容易成为校园暴力行为的实施者或受害者,甚至有时会同时承担这两个角色,同时,女性在社会角色的定位中往往扮演柔弱的一方,一旦女生做出某些暴力行为,则比男生更容易被发觉和放大,这都可能是校园暴力在女生中检出率更高的原因。

而分析两个分问卷得分可以发现,心理暴力问卷得分明显高于身体暴力问卷,即心理暴力在高中生中发生的频次高于身体暴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失衡是引发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不平衡状态往往表现为个体心理的挫折、焦虑、压抑、矛盾等状态[16],而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更容易处于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中。逆反心理、义气心理、报复心理和攀比心理等消极心理状况的出现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心理产生失衡,但是青少年的自控力可以调节这种心理失衡。只有当青少年处于丧失自控力、心理极端失衡的情况下,才可能诱发较为极端的身体暴力行为,所以身体暴力的发生频次较低;但是青少年大多数的心理失衡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外部疏导恢复到正常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从言语、人际攻击、压力营造等方面对他人进行攻击,所以心理暴力的发生频次较高。

男生和女生承受的消极同伴压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受到更多的消极同伴压力,这可能与不同性别的不同人格特质有关。男性性格更为冲动、更容易被“哥们义气”这样的人际心理左右,做出有悖于自己内心想法的举动;女性敏感却相对谨慎且包容,可以及时地消化一部分的消极同伴压力,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检出的消极同伴压力。

校园暴力和同伴压力呈正相关,消极同伴压力越大,校园暴力发生频次越高。这一结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过大的消极同伴压力可能造成性格内向者的盲从和在同伴中的地位降低,逐渐丧失自我认同感,这样的高中生可能遭受到更多的校园暴力,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第二,过大的消极同伴压力也可能使性格强势者产生报复心理和逆反心理,更易导致高中生的冒险或犯罪行为,使其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实施者。

所以,针对高中生这一特殊的年龄群体,我们需要对他们做出更为积极的交友引导。高中生的择友标准有以下几个:同质性、补偿心理、相互间倾诉心理以及追求时髦和明星崇拜心理。基于高中生这样的交友标准,父母、师长需要加强同他们的交流,帮助和引导他们调节消极的同伴压力;学校和社会需要做出更直观和积极的价值导向;高中生自身则需要明辨是非,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在父母师长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荆春霞,王声湧,陈青山,等.广州市中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2-23.endprint

[2]祁明华.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3):37-39.

[3]吳清基.重振校园伦理,营造友善校园,禁欲霸凌行为[R].行政院会报告,2010.

[4]Langhinrichsen-Rohling J,Rohling M. Negative family-of-origin experiences:are they associated with perpetrating unwanted pursuit behaviors?[J].Violence Vict,2000,15(4):459-471.

[5]孙晓冰,柳海民.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1):26-29.

[6]Anderson M,Kaufman J,Simon T R,Barrios L,Paulozzi L,Ryan G,et al..School-associated violent deaths in the United States,1994-1999[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1,286(21):2695-2702.

[7]张旺.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成因及措施[J].青年研究,2002,11:44–48.

[8]支愧云,陈永进,夏薇,等.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编制及信、效度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2):179-182.

[9]Clasen D R,& Brown B B. The multidimensionality of peer pressure in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85,14(6):451- 468.

[10]Malmberg L E,& Trempala J. Future planning both at school and in other contexts:The case of Finnish and Polish general-secondary and vocational-school student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8,42(2):207-226.

[11]司欣芳,刘姝丽,凌辉,张建人,李新利.职业中专生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3):387-389.

[12]马方圆,王晓英.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成因及其预防机制的建构[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12):113-115.

[13]陈国权.高中生人际关系心理特征分析及其辅导[J].龙岩师专学报,2001(19):186-192.

[14]李霈.中学生的同伴压力:结构、特点发影响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15]杨鸿飞,叶映华.杭州市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6(10):880-882.

[16]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46)

编辑/丁 尧 终校/王 桢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高中生
第十九届“新作文杯”高中生放胆作文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浅析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
从中美校园暴力案件报道出发思考相关法律问题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助你高考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