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比较分析
2017-12-19陈艳竹
陈艳竹
〔摘要〕当今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改革关键期,青少年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也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适应能力。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在心理学、医学、体育学等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仅局限于原因分析、问题类型、理论性对策建议的倡导,未能将当前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没能较好地给出最适合青少年缓解社交焦虑障碍的恰当方法。因此,本文试图以青少年心理问题中的社交焦虑障碍问题为切入点,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在整理现有社会工作介入社交焦虑障碍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重点、介入目的、介入效果等方面,总结出较适合缓解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途径,以期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提供有效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社会工作方法;社交焦虑障碍;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4-0008-04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的成长不仅对青少年个人发展、家庭未来有重大影响,对祖国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对青少年的重视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青春期是许多精神疾病发生的易感期,例如自我同一性问题、适应性问题、偏差问题、焦虑问题等,其中社交焦虑障碍是较为常见的情绪障碍。社交焦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性以及健康生活满意度,因此,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交焦虑障碍对青少年的危害已引起各界学者的关注,在精神病理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研究成果。但笔者认为从社会工作角度对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青少年的焦虑状况。因此,本文重点从社会工作视角分析比较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家庭治疗三大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总结出适合青少年缓解社交焦虑障碍的方法途径。
一、社交焦虑障碍的特征及成因
(一)社交焦虑障碍的特征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是指对社交场合或在公众前演讲时存在显著、持续的紧张或恐惧,甚至出现回避行为[1]。对于社交焦虑障碍特征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长期蔓延的慢性心理障碍,一般而言,社交焦虑障碍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对社交场合存在持续且明显的恐惧,当患者暴露于公共场合时会感到极度焦虑或出现逃避行为;另一个是患者本人能够认识到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但是无法控制[2]。这种社交焦虑障碍会影响他们的社交功能和日常生活。
(二)社交焦虑障碍的成因
1.主观方面
个体之间从出生开始就存在差异性,遗传、生理、性别、思维、社交技能的缺乏等都对个体以后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有关研究表明,社交焦虑障碍与个体的主观发展有紧密关系。有学者指出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出现与社交技能的缺乏有关(Halford & Foddy,1982),强调青少年因经验不足、思维发育有限等原因,在人际交往中受到阻碍,从而产生社交焦虑症状。也有观点认为社交焦虑障碍是否定性的自我评价以及错误认知的结果,早期的生活经历使个体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特定的看法[3]。有学者认为青少年产生社交障碍与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经历青春期的巨大转变有关,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和身体发育不协调、对外部社会适应能力不足、自身的抗逆力欠缺等原因,导致青少年在社交方面产生恐惧感,不敢独自面对来自社会的正常交往[4]。
2.客观方面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在情境中”,强调每个人的成长都与自身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家庭、学校及社会提供的生活环境。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行为模式以及家庭的物质条件等要素,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都产生重要影响[5]。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形成自己交际圈的地方,但是,不正常的社会交往会影响他们的社交欲望。国外学者 Kendler等研究了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影响,负性的社交经验往往给青少年带来创伤,影响他们社交的自信心[6]。另外,社会环境也应该为青少年正常社交能力的培养、健康社交心理的形成、积极社交行为的锻炼创造机会和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成因不能仅从主观或客观方面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其形成原因、严重程度等,我们要全面、综合地看待,进行多因素分析,从而更好地采取解决对策。
二、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研究的比较分析
目前,关于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研究者们分别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以及家庭治疗模式,采用单个方法和多个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为青少年的社交焦虑障碍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从而改善他们的社交焦虑状况,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各学者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进行分析,分别从介入重点、介入目的、介入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比较其中的优势与不足,为解决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提供参考。
(一)介入重点
个案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是指社会工作者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和困境,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以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为目的的工作方法。将个案工作应用到解决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方面,有学者以个案工作发展性、客观性、保密性以及及时转介性的獨特的工作原则和个案工作具体目标为出发点,将社会工作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的完整通用过程与其研究的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相结合。学者介入的重点放在青少年所生活的家庭,通过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引导案主的监护人运用恰当的方法与案主进行交流沟通,阐述个案工作的独特性[7]。也有学者将介入的重点放在青少年自身方面,通过社会工作通用过程的六个步骤,根据青少年自身情况,制定完整介入计划,缓解案主的社交焦虑障碍[8]。大多数学者主张将介入重点定位为案主与案主所生活的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解决案主社交焦虑问题,恢复案主的社会功能,促进其发展。endprint
小组工作是在社会工作者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改变、社会功能恢复的工作方法,它具有很强的同质性、互动性和合作性。小组工作在社会工作中应用相当广泛,社会工作者通过设计不同类型和主题的小组活动,可以协助服务对象缓解社交焦虑障碍。学者将小组工作介入的重点放在组员之间的互动方面,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共同讨论,增强他们对自己问题的认识,也能在互动的过程中锻炼案主的胆量、培养社交能力,并鼓励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实现小组目标[9]。也有学者从案主生活的家庭进行介入,将青少年与其家长组成亲子平行小组,通过改变案主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模式、交流方式以及教育方法等要素,实现介入目标[10]。另外,小组工作方法也可以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参照组进行比较,得出小组工作介入的效果[11]。通过总结学者们对小组工作介入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可以发现,小组工作介入的重点不仅可以作为直接的实验组,也可作为对照组;不仅能直接对案主进行小组工作安排,也能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设置家庭陪伴小组、朋辈关怀小组等,最终使患病青少年改善社交焦虑程度。
家庭治疗模式也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以家庭为中心,通过对家庭关系、互动方式、交流行为、教养模式等的指导,增进亲子关系,创造和谐家庭氛围。不管是个案方法介入还是小组工作方法介入,都离不开家庭以及家庭成员的参与,因此家庭治疗方法对缓解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是至关重要的。学者们将介入重点放在父母期望、教育方式、家庭氛围营造以及沟通交流方式上,重点提高父母自身素质,引导父母对孩子进行民主型教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12]。
通过对个案、小组和家庭治疗方式介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每个方法都具有自身特有的优势与不足。个案工作的优势是能够直接地、面对面地、一对一地接触案主或者案主的监护人,与其商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效率高、效果好。但是,如果社会工作者遇到社交焦虑程度较高的案主,其工作会很难开展,效果不明显;另外个案介入耗时且见效慢。小组工作的优势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案主的自主性,案主与组员互动的过程就是社交能力形成的过程,效果显著;小组工作独特的团队合作性,使组员减小社交压迫感,能够很自然地接受互动。但小组工作存在组员之间会产生依赖感、责任分散以及离别情绪等问题,小组工作的团体性的特征也使社会工作者忽视了案主的个体性。家庭治疗模式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其优势是能够了解案主原生家庭的生活环境,并根据案主与家长的互动状况制定切合实际情况的服务方案。但是,家庭治疗模式有时候会使社会工作者将注意力重点放在家长身上,忽视了案主本身才是整个介入过程中的中心,忽略了案主的诉求,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总之,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不应该局限于一种方法,要两种甚至多种方法相结合,综合使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介入目的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时,主要有两个介入主体,一个是青少年本身,一个是青少年家长。以青少年自身为介入主体时的介入目的是,通过与青少年沟通交流,了解青少年社交焦虑的程度、基本社交能力、认知能力等问题,对其进行放松训练、情绪治疗,改变消极的自我评价,进行认知重组,提高其应对社交的能力[13]。对青少年的家庭进行个案介入时,学者主要通过案主生活的家庭环境,强调父母参与、亲子互动的重要性,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社交活动采取鼓励的态度或做法,能够增强孩子的交往动机。其目的在于教导父母如何培训孩子的社交能力、激发孩子的交往动机,改善社交焦虑状况[14]。
小组工作在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中的应用,主要通过认知行为小组、情绪治疗小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等形式进行团体治疗,以达到治疗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目的。学者彭纯子等开展社交焦虑团体治疗小组,采用认知与行为两种疗法对案主进行干预,目的在于有效地改善案主的社交焦虑水平,更好地实现青少年的发展[15]。小组工作方法能够通过症状自评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和抑郁状态问卷以及交往焦虑量表等心理测量量表对组员进行前后测的比较,用量化的数据直观地、最大程度地了解组员社交焦虑障碍改善的程度,增强组员的社交自信度与开放度[16]。不论小组工作以何种形式开展,其目的都在于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组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互动,结合对组员的观察、访谈或者量表的前后测比较,最终促进参与小组的青少年更好地习得社交技能,摆脱社交焦虑障碍,更好地生活。
家庭治疗方法以家庭为立足点,根据家庭特点、家庭成员关系状况、家庭互动模式等内容,与案主及其家长商定具體可行的方案。目的在于通过提升监护人素质,增强其应对孩子在青少年期出现的各类情绪问题的能力,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并能掌握社交技巧,养成健康的社交习惯[17]。总之,家庭治疗模式介入的目的是不仅将重心放在青少年身上,也要关注到青少年所生活的家庭环境,从其日常生活着手,深入了解案主出现社交焦虑障碍的原生环境、形成原因等,能够更好地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综上,不管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还是家庭治疗方法介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其目的都是为了缓解并消除患病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状况,使其能掌握基本的社交技能,提高社交抗逆力,恢复社会功能,更好地成长。
(三)介入效果
通过综述学者们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不同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的研究,笔者发现,研究者们一般从认知、行为和躯体这三个角度对案主的内在思维感受和外在行为进行综合评估。从介入的效果来看,无论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还是家庭治疗模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青少年的社交焦虑障碍,能够恢复青少年正常的社交能力。Dogaheh等[18]的研究证实,在降低惧怕负性评价方面,团体优于个体形式,但两者的改善率相当。具体而言,个案工作介入能够更直接、深入地了解案主需求与情况,能与服务对象面对面地沟通服务方案,介入效果比较明显。小组工作介入方法给组员提供小范围的社交圈子,能使组员将在小组中习得的社交技能进行迁移,更好地适应大范围的社交网络,服务效果可根据量表进行前后测的比较,通过量化的数据更直观具体地感受到组员的变化,服务效果显而易见。家庭治疗的介入效果评估,既要体现案主本人的社交焦虑障碍改变情况,也要反映家庭及其家庭成员之间的改变,综合评价介入青少年及其家庭的改变状况,介入效果更真实有效。endprint
总而言之,三种不同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都能促进案主社交焦虑的改善,其服务效果都能通过各类量表、问卷或者社会工作者的观察等呈现出来。社会工作者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社交焦虑程度,选取恰当的社会工作方法,恰到好处地发挥其功效,实现最佳的介入效果,完成服务目标。
三、结语
在中国经济发展、社會进步以及社会变革关键期的大背景下,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青少年则是祖国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近年来,学者们不仅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而且关注其心理健康。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常常出现心理问题,包括情绪上的、性格上的、价值观等方面。本文以青少年常见的社交焦虑障碍为研究重点,通过简单陈述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特征及成因,具体从个案、小组、家庭治疗三种不同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分析比较其介入重点、介入目的以及介入后产生的效果,以期通过对当前为数不多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总结不同社会工作介入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为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罗泽如.大学生社交恐惧症形成原因与干预策略[J].开封教育学报,2014,34(9):192-193.
[2]叶慎花.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和治疗[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0):4-6+9.
[3]夏天.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中期),2014(12):4-6.
[4]刘东台,李小健.社交焦虑障碍发展成因探讨(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5):376-381.
[5]范增丽.家庭环境对青少面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聊城:聊城大学,2015.
[6]Kendler K, Hettema J M, Butera F, Gardner C O, Prescott C A. Life event dimensions of loss,humiliation,entrapment,and danger in the prediction of onsets of major depression and generalize anxiety[J]. Arch Gen Psychiatry,2003,60(8):789.
[7]马莹.个案工作介入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以A市H社区个案为例[D]. 沈阳:辽宁大学,2016.
[8]文心全,易国才.青少年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4):82-84+90.
[9]王绍文.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J].法制与社会,2010(9):238-239.
[10]董艳萍,赵守盈.社交焦虑障碍及其研究进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21-124.
[11]Wersebe H,Sijbrandij M,Cuijpers P. Psychological group treatments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a Meta-analysis[J]. Plos One,2013,8(11):e79034.
[12]王丽丽,邵思怡.中学生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6(23):283-284.
[13]邹先云,冯维.西方心理学关于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4):85-88.
[14]张怀惠,陆峥.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J].上海精神医学,2001(4):225-227.
[15]彭纯子,等.大中学生社交焦虑特征初探[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4 , 12 (4) :241-243.
[16]李甜甜,等.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6(10):1590-1593.
[17]高贺.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研究[J].商,2016(1):276.
[18]Dogaheh E R,Mohammadkhani P,Dolatshahi B. Comparison of group and invidual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reducing 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J].Psychol Rep,2011,108(3):955-962.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编辑/丁 尧 终校/王 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