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国际标准,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2017-12-19潘锋
潘锋
2017年9月22日至23日,第二届国际肿瘤诊疗质量高峰论坛(IFQCC)在北京举行。论坛旨在更好地交流肿瘤诊疗服务经验及知识,传播肿瘤诊疗的标准及最佳模式,鼓励肿瘤诊疗服务、质量和安全领域的研究,促进全球肿瘤诊疗政策改革和战略方法的实施。国内外多位肿瘤诊疗的权威专家及指南制定者到会发表精彩演讲,共同分享当前国际最前沿的肿瘤诊疗技术。
北京燕化医院执行院长俞红霞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近年来,北京燕化医院高度重视医疗服务质量建设,通过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和采用多种质量改进方法,持续提升了医院及科室的质量管理意识,努力实现关注患者安全,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服务体验的目标。
通过肿瘤质量认证
北京燕化医院申请的“肿瘤质量认证”在本届论坛上获得认证通过。据俞红霞教授介绍,近年来,全球肿瘤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不断增长的肿瘤患者对肿瘤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肿瘤质量认证由英国牛津大学血液肿瘤中心cacer care commission(癌症照护委员会)组织开展。开展肿瘤质量认证的目的是提高肿瘤诊疗质量,关注患者体验。肿瘤质量认证的内容包括肿瘤诊疗水平基线调查,临床风险评估,诊断及治疗指南实施,多学科联合会诊(MDT)实施,教育和培训等。
俞红霞教授表示,北京燕化医院获得“肿瘤质量认证”对提升医院肿瘤诊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整个质量评审过程中,基于对基础数据的调研确定了医院需要优先改进的项目及方案,强化了按照NCCN指南实施的标准化疗方案在肿瘤科和其他肿瘤相关学科的推广实施;另一方面是制定了MDT实施流程及有效性评价方法,在国际专家指导下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的MDT实施流程的方案。
俞红霞教授介绍,肿瘤诊疗水平基线调查主要是评价医院肿瘤诊疗质量的基础水平,包括设置医院肿瘤诊疗质量评鉴领导小组,建立围绕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宫颈癌等的肿瘤专家团队、护理团队、质量控制团队,组织实施质量控制具体目标等。基线调查完成后,需要进行临床风险评估及优先级别的设定。在临床风险评估方面,北京燕化医院的医务人员多部门联合分析了肿瘤科的高风险事件,确定的第一位高风险事件是肿瘤患者的自杀倾向,第二位是化疗药物的渗漏,第三位是治疗过程的管路滑脱问题。针对以上三项高风险事件,医院从细节上进行了自杀未遂事件根本原因分析(RCA),全院开展了围绕化疗药物使用过程中潜在失效模型及后果分析(FEMA),开展了患者疼痛控制健康教育质量持续改进计划(QCC)等多种形式的干预,并对病房的基本设施进行了改进,以防治坠落事件发生。
与国外不同的是,目前中国综合医院的肿瘤诊疗、特别是放疗和化疗,并不都集中在肿瘤科,而是分布在不同的科室,由此造成不同科室所采用的诊疗标准也不尽一致。俞红霞教授指出,不同的肿瘤其发病机制、诊疗方法都不同,综合性医院能否按照指南的要求给予患者正确的、个性化的放化疗方案十分重要。在诊断及治疗指南实施方面,北京燕化医院从2016年起结合中国特点和医院自身实际情况,将规范化疗确定为优先改变的内容之一,除了要求肿瘤的化疗必须按照NCCN指南实施外,将对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三种常见肿瘤的化疗方案制成了个性化的信息化表单,患者的化疗严格按照标准化表单来实施,并对数据进行持续保留及检测。
根据肿瘤质量认证要求,北京燕化医院将MDT引入肿瘤规范化化疗,按照MDT要求制定流程,规范参与的人群,将形成的结论应用于患者的实际诊疗,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的MDT实施流程的方案。此外,鉴于医院不同学科中每个医生的基础有所不同,医院针对每位医生都制定了持续的职业教育计划,在肺癌、结肠癌、乳腺癌等不同学科领域,建立了肿瘤专科医生导师制,为每一位肿瘤专科医生设定发展方向。每个学科也都制定有对接的授课方案,利用国际平台形成持续教育培训体系,以期不断提高医院的整体诊疗水平。
对接国际标准,倾注人文关怀
俞红霞教授介绍,此次北京燕化医院成功获得“肿瘤质量认证”,得益于医院充分利用了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I)复审成功的经验和优势。JCI标准是世界公认的最佳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代表了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认证模式。2010年,北京燕化医院正式通过美国JCI标准认证,成为北京市首家和全国第七家通过JCI标准认证的三级综合医院。2013年8月和2016年9月,北京燕化医院再次成功通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复审。JCI质量管理体系的落实和实施,使北京燕化医院的质量管理得到极大提升,实现了对标国际医院质量管理标准,确保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俞红霞教授进一步解释说,JCI认证是一个严谨的体系,JCI标准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可达到的标准,以患者为中心,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流程,以鼓励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并符合当地的文化。北京燕化医院是北京市医保、工伤和新农合定点的三级综合非营利性医院,拥有一级学科7个,各二级学科齐全,现有临床、医技科室42个。据2015年统计,北京燕化医院收治的肿瘤相关疾病约占14%。
在采访中,俞红霞教授还具体介绍了北京燕化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确保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的探索与实践。她说,肿瘤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和心理因素有关,但肿瘤患者与其他慢性病患者的最大区别还在于,肿瘤患者當得知自己罹患肿瘤时,存在更多、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心路历程。患者确认自己罹患肿瘤,一般都要经历五个时期。首先是否认期。患者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承认患有癌症。其次是愤恨期。患者经过否认期后不得不面对身患肿瘤的事实,心中愤愤不平;此阶段最易出现内心的焦虑与恐惧。之后是妥协期、抑郁期和接受期。在患者经历不同心路历程的同时,家人同样面临不同的心理压力,因此,无论患者或家属,都需要除了医疗以外的支持和帮助。目前多数三甲医院由于时间、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原因,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上,很少关注患者的安全风险管理和心理体验,但患者的情绪和心理活动都影响着治疗效果。如果早期患者拒绝接受治疗,就会延误早期的干预,导致病情的发展。治疗阶段由于患者的认知程度不同,有的患者会按照自己的想法作出一些不理性的选择,因此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及最好的治疗方案,这就需要医生及时与其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endprint
俞红霞教授认为,疾病治疗不仅需要过硬的医疗技术,更要有贴心的人文关怀。目前医疗行为更多关注技术的权威性,缺乏人文关怀。实际上在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技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文、社会、行为模式等都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对患者的照顾也需要更精准化、更系统化。北京燕化医院肿瘤科近年来加强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在治疗全过程中给予心理干预。肿瘤患者入院后,除了常规的生活能力评估和疼痛评估外,还要进行焦虑或抑郁状态评估,对于严重的自杀风险比较高的患者,医护人员会给予重点关注;同时,对患者家属的焦虑状态也进行一定的辅导和干预,以利家属对治疗的理解和配合。在患者风险管理方面,改进病房的设施,调整了病房窗户的开口大小;在患者服用吗啡等止痛药环节,护士一定要看到患者服用下去,避免患者把药积攒起来,从而减少自杀风险。
为提高诊疗水平和患者服务能力,近年来,医院的学科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作为北京市三级医院,目前除了42个学科均衡发展外,医院重点发展了肿瘤内科、心血管内科、康复医学科、骨科、内分泌科、胸外科、普外科等重点科室,并与天坛医院、宣武医院、同仁医院、北大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协和医院、三〇一医院等专家建立了密切合作。由于临床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系统外的患者就医率从改制前的不到5%上升到2016年年末的53%以上。2016年1月,凤凰牛津肿瘤中心落地北京燕化医院,引进了包括大卫·科尔教授在内的多位国际肿瘤专家及运营管理专家。中心对标牛津大学肿瘤临床诊疗规范,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机制,为患者提供国际水准的规范化诊疗服务。6年来,北京燕化医院通过JCI模拟评审、初审及两次复审以及“肿瘤质量认证”等,将围绕患者安全的理念传递给所有员工,将质量改进方法应用到全院各科室,不断提高诊疗和管理水平。
公共场所控烟是最重要的
近10年来,我国肿瘤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北京市政府联合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北京市2016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2015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肺癌发病率为63.77/10万,较2006年(50.03/10万)上升了27.5%。肺癌成为北京市居民恶性肿瘤死因中的头号“杀手”。俞红霞教授曾有着21年的呼吸科医生工作经历,控烟也由此成为她医疗生涯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俞红霞教授介绍,国内外大量的研究都表明,吸烟与肺癌等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为遏制烟草流行,2005年中国政府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此后中国在烟草依赖干预,戒烟门诊建立和公共场所控烟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俞红霞教授认为,中国目前有三亿多烟民,烟草依赖是普遍现象,由于烟草依赖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环境、行为模式等多个方面,因此烟草依赖控制也比较复杂,其中公共环境控烟、媒体宣教、行为模式改变导向非常重要。俞红霞教授2005年便在中日友好医院开设了戒烟门诊,到2012年,已有5000多人接受戒烟治疗,成功率约50%。俞红霞教授说,烟草依赖是一个慢性病,戒烟首先要解决的是驱动问题,即患者的觅药行为,然后是针对耐药和戒断症状的治疗,包括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体重增加等。俞红霞教授也坦言,目前中国的烟草依赖控制还是比较困难的,复吸率高,复吸随访困难。虽然烟草的生理依赖用药可以控制,但如果动机干预没有做好也是没有效果的。她认为,公共场所控烟是最重要的,要变被动为主动,坚持在办公室、饭店、医院、餐厅等公共场所控烟。
作为一名呼吸专业的医生,近5年来俞红霞教授积极推动在区域医疗中心开展规范化呼吸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慢病康复、肺癌早期筛查及早期诊断治疗。在慢阻肺治疗方面,推动了呼吸康复在区域医疗中实施,完成了门头沟区科委项目“以三级医院为依托一级医院为基础慢性肺功能受损患者康复治疗模式研究”,推动了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北京门头沟区医院的慢阻肺康复,形成了慢阻肺康复影像资料,供医生及患者使用。同时在北京燕化医院开展了燕山地区区域慢病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指导高血脂、过敏疾病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支气管哮喘规范化服务体系已在区域医疗中逐步推广。
公益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北京燕化医院于1973年建院。由于历史原因,燕化医院房屋设备陈旧、医疗人才流失、技术落后的情况日益突出,多年难以实现自负盈亏。俞红霞教授介绍,随着国家经贸委《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出台,2005年1月,燕化公司引入凤凰医疗集团(现更名为华润凤凰医疗集团)和中信集团投资,探索和完成了引入社会资本和医院管理资源的一系列改革。在北京市卫生局、民政局和燕化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解决了所有历史遗留问题,北京燕化医院也成为央企系统首家引入社会资本成功改制的大型综合医院,为央企医改做出了重要贡献。
俞红霞教授还介绍说,医院改制后,公益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北京燕化医院目前下属1家社区服务中心和9家社区服务机构,在不享受任何财政补助的前提下,履行与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同样的“六位一体”职能,承担着区域内近10万人口的主要公共卫生和公益性医疗服务职责;承担着燕化公司安全生产应急救助职责;承担着北京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内蒙古1家医院的责任。改制后医院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门急诊量由改制前2004年的30万人次提高到2016年的98.6万人次;出院量由改制前2004年的3880人次提高到2016年的1.8万人次。医院的门急诊量增幅3倍,住院量增幅4.6倍,业务收入增幅近8倍。2016年医院开放床位663张,床位使用率达90%以上,床位周转次数27次,平均住院日为13天。
在基层医疗服务方面,北京燕化医院建立了完善的区域一体化协作医疗体系(RIDS),并进一步完善和扩展,将基本医疗服务区域从燕山区拓展至房山区。围绕慢病管理及服务的区域医疗体系,建立了以三级医院专家团队为依托,慢病管理中心的呼叫中心为中转,体检中心为抓手,可穿戴设备及互联网为手段,一级医院及社区医院為基础,联动功能社区的慢病信息化管理体系,强化区域医疗中心与社区医疗及家庭医疗的协同,促进分级诊疗,改进患者就医体验,加强医患互动和医医互动,促进慢病综合防治及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
俞红霞教授最后说,随着燕山地区人口的减少,医院也面临着发展的新挑战。未来北京燕化医院将以肿瘤及相关专业为发展主线,以区域完整三级整理体系为依托,以信息化慢病服务为手段,实施慢病全程管理,同时把康复医学发展到从医院到社区及家庭全程覆盖,切实为燕房地区广大居民慢病患者及京津冀肿瘤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专家简介
俞红霞,女,教授,主任医师,现任北京燕化医院执行院长。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专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1998年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获呼吸内科专业硕士学位。兼任中国呼吸教育学院、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吸烟与疾病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呼吸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控烟协会理事等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