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善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制度
2017-12-19山东省海阳市委党校韩英
山东省海阳市委党校 韩英
建立完善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制度
山东省海阳市委党校 韩英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也明确提出,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树立注重基层的导向。重视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将培养选拔干部的渠道延伸到最基层,是不拘一格选人才原则的生动体现。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健全机制,将基层干部培养好、选拔好,提高干部执政为民的能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基层培养干部制度
一、重新定位基层一线,着重培养选拔三类干部
实践中,我们一般将基层的范围划定在乡镇一级。这种简单的、横向的划定,人为的缩小了基层一线的范围,同时更有可能将具备基层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排除在外,从长远来说,不利于真正培养选拔出具有基层经验的干部。因此,笔者在此建议,对基层一线不能简单的以地域界限或行政级别来划分,而应该以业务领域和岗位性质为标准核定,可以将党员干部的工作岗位从横向进行划分,分为乡镇基层、重点工作和招商引资三个基层一线,让优秀干部在一线锻炼、一线成长。
(一)在乡镇基层一线培养“实干型”干部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承担着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职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干部地处基层一线,其能力状况如何关乎党的执政地位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是建立健全培训机制,让干部“精业”。从注重实效和立足实际出发,在培训载体上,充分发挥党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利用电化教育资源和手段,全力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在培训内容上,适应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特别注重提高发展农村经济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培训方式上,根据岗位职责和主要特点,重点抓好短期培训教育,同时结合外出学习、进修深造等形式,全面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二是建立健全关爱机制,让干部“乐业”。着力把乡镇打造成工作的乐园、干事的热土,充分调动乡镇干部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一方面,在生活上关怀。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文件的形式,改善硬环境。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关心。对那些长期在乡镇埋头苦干、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优先提拔重用、优先照顾进城,让乡镇干部在政治上有奔头。三是建立健全导向机制,让干部“敬业”。在考核导向上,及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考核意见》,细化考核内容和指标,同时可以增设组织信访举报、群众满意度等考核项目,把干部逼向基层、推向一线。
(二)在重点工作一线培养“攻坚型”干部
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就是干部工作的重心,就是培养选拔干部的基层一线。各级党委政府应该都据每年市(县)委、市(县)政府的中心工作部署,统筹调剂、合理配置干部资源,精心选拔优秀干部参与重点工作。一明确工作重心。各级党委政府应该首先明确中心工作,以便让干部在保障和推动重点工作的同时磨练意志、提升素质。二是实施跟踪考察。深入实施重大事项跟踪考察制度,对参与政府中心工作、重点工程的干部进行全程跟踪考察,在考察过程中,采取“看”、“听”、“谈”、“评”等方式进行全方位考察。通过经常性的考察,既从严管理了干部,又有效推进工作。三是放手提拔使用。在选拔任用干部时,把视线放在经过基层一线检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强,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身上,以此有效激发广大干部投身一线、攻坚克难的干劲和热情。
(三)在招商引资一线培养“开放型”干部
招商引资是各级政府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检验干部能力和作风的“试金石”。一是明确目标,完善机制。实行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对所有单位的招商引资任务进行分解、细化,使招商引资一线成为干部施展才能的“主战场”。二是细分岗位,科学考核。对招商引资岗位进一步细分,明确提出信息搜集、跟踪引进、定向服务的岗位为招商引资的基层一线岗位。
二、建立完善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制度的建议与对策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建立完善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制度,有利于干部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合理配置,使不同经历结构的干部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实现工作效能的最大化。
(一)建立健全培养锻炼机制,育好“种子”
加强对基层一线干部结构现状的调研分析,研究部署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干部的各项制度,走程序化、规范化的道路。一是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健全基层一线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每年组织基层一线党政干部赴国内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同时,整合各级党校、职业院校和远程教育等培训资源,围绕党的重大理论方针、强农惠农政策、经济法律知识等方面,对基层一线干部进行主题培训教育,帮助基层一线干部理清工作思路、增强执行能力。二是健全挂职锻炼机制。强化基层一线干部与市直机关干部交流挂职,着力提升全市干部的整体素质。选派基层一线优秀干部到市直综合部门学习锻炼,选派市直机关优秀年轻干部、科级后备干部到镇区街道、信访部门和重点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基层领导工作经验,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和化解矛盾、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三是健全关心关爱机制。加强乡镇机关场所建设,改善办公条件,不断优化基层一线干部工作生活环境;适当提高基层一线干部的职级待遇,让基层一线干部能够“待的住”。建立健全组织部长定期下基层走访慰问制度,主动了解基层一线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困难需求,尽力解决基层一线干部在生活、就医以及子女上学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二)建立健全提拔使用机制,选好“苗子”
“不历台省不拟州县”。基层工作经历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要牢固树立“人才到基层一线去、干部从基层一线来”的理念,注重优化干部队伍来源和经历结构。一是在“上得来”上下真功、用实劲。把选人用人的焦点投向基层一线,将基层一线作为选拔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主阵地,全面做到“三个优先”,把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优先纳入科级后备干部信息库、优先选拔到重要工作岗位、优先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使优秀干部从基层一线脱颖而出、担当重任。二是在“下得去”上下真功、用实劲。坚持从源头抓起,注重选优选强,不断拓宽渠道,向基层一线选送更多的优秀干部。紧扣市(县)委中心工作,分批选派有发展潜力的市直机关干部到街区街道、重点工作和招商引资等基层一线岗位工作,让他们在基层一线中锤炼工作作风。
(三)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看好“果子”
基层一线环境往往比较复杂,对基层一线干部“监督就是关心、约束等于爱护”。一是以考察拓展监督。把基层一线干部考察作为干部监督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渠道,让干部时时处于在控、可控状态。通过跟踪考察,既可以让干部的政治觉悟、责任意识、组织纪律观念得到有效检验,又能有效的促进全市(县)重点工作的落实。二是靠制度规范监督。认真执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等日常监督管理制度,加大对基层一线重要部门、重要岗位、重要时期的干部监督约束力度。突出职能较强的基层一线岗位、权力比较集中的“一把手”和单位内部管理人、财、物岗位等三个重点,建立健全基层一线单位新任“一把手”廉政谈话、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干部离任前、重要节假日期间的财经纪律监督检查。三是抓预警完善监督。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建立完善干部监督信息收集整理和预测分析机制,聘请一定数量的干部监督员,进一步完善基层一线干部监督网络,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同时,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防错纠偏”作用,不仅加强重大事件问责,还要严肃查究基层一线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责任,对“问题干部”和干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从而营造干事有责、成事有功、误事有过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