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山水城市”的起源发展

2017-12-18张雪妮

魅力中国 2017年47期
关键词:自然园林生态

张雪妮

摘 要:“山水城市”发展的意义在于构建一种理想栖境,完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与中国文化、山水诗词书画以及来自外国提出的城市构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山水城市”目前已进入实践阶段,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山水城市 园林 自然 生态

一、“山水城市”的概念萌芽

1990年钱钟书先生在给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的一封信中第一次提到“山水城市”。至此,“山水城市”概念问世。无论是建筑形态、居住模式还是城市发展的形成都是随着社会和生产发展,受自然文化等综合影响而代代延续的。“山水城市”概念的问世不仅与古人的智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文化中的古典园林、哲学和山水画为山水城市的形态和文脉基奠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其最早构思亦可以追溯到18世纪国外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

古代哲学家们很早便意识到我们应该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中国漫长的文化提炼,人们以“山、水”的自然属性为基础,抽象出一些世人所敬仰的高尚品质,因此以山水特质喻人性的稳重、坚毅、淡泊宁静等特质,这种品质上升成为一种文化,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天人合一”描述的便是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和谐状态。“山水城市”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有山有水的城市,而是表现具有山水物质空间形态环境和精神内涵的理想城市,带有中国独特的文化风格与底蕴。钱学森对这一理论也不断地有所补充。同样,国外早期提出的城市构想亦能看到该理论的影子。1820年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提出了“花园城市”构想。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根据欧文的构想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提出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称为“田园城市”,他认为“田园城市”是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

二、“山水城市”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摩天楼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同时因为城市扩张,山体被侵蚀,河流被污染,沙尘暴肆虐,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城市里绿色越来越少。历史肌理被破坏,老的街坊正从地图上消失,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改变了城市的形态,也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这些日益突显的问题使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期待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生活环境。旧的城市模式已然淘汰,人们需要一种全新的、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并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模式,而“山水城市” 理念正是在于构建一种理想栖境,完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构想思路是以大自然环境为出发点,考虑环境承载量。规划、设计、建设已经不再是简单局限于物,而是包括人居环境这一复杂的生态巨系统,因此钱学森先生强调城市总体设计的重要性。山水城市强调生态和人文,设计应从建立人与自然关系出发,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充分发挥自然潜力和人的创造力,将城市建设中对自然的破坏降到最小,同时还能尽可能地使人类融入环境中去,从而达到以最小成本为人类创造最大的利益。

三、“山水城市”的运用

MAD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发布的项目“剪影山水”便是“山水城市”的诠释。基地内的布景和建筑都充满意境,水景除了有观赏作用还能收集雨水循环利用。BIG的“像素山”项目将建筑沿街道而建,留出中庭部分作为公共性的广场并完全向城市开放。房间能获得很好的采光和通风。起伏的屋顶形成无数屋顶花园,阳光透过顶部照射到中庭和毗邻建筑的街道。外墙呈波浪状,增强街区内部空气流通,同时也让街区拥有高质量的大面积绿地。

四、“山水城市”的未来发展

“山水城市”现已脱离概念并进入深入研究其内涵做出设计实例的阶段。设计时可根据实际的情况,分阶段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建设,再根据反馈完善理论。它的本质在于在设计中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利用资源,营造能为人民带来身心愉悦的生活环境使人真正意义上“活”在自然中。目前,重庆、广州、武汉等城市都对该理论作了相应的实践,这些城市均有自然山水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整合,运用环境美学等设计方法,使自然景觀与城市良好融合,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山水城市”的理论。通过这些实践积累丰富经验后,我们即可进一步考虑在没有山水的城市建造“山水城市”。

五、结语

山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而“山水城市”将理论和人工建设融入到山水文化中去,与之协调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山水城市”,是具有相当高度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亦是高瞻远瞩的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 ]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百度百科.

猜你喜欢

自然园林生态
《园林》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中国园林“缀玉集”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