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永远止境
2017-12-18张爱华
张爱华
《咕咚》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连大象也盲目地跟着跑,只有野牛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原来“咕咚”是熟透的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上完这节课后,在听评课教师和导师的帮助下,我反思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情
在拿到这篇教材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这节课我应该怎么上?我应该怎么设计?我认为这篇课文的对话是非常生动有趣的,于是我设计让孩子把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通过表演展示出来。结果一节课下来,孩子学得吃力,也学不好。我并没有考虑到我的教学对象只是一年级的孩子,而这篇课文不仅仅有生动的语言描写,还有大量的动作描写。如果把语言单独拎出来学习,那不贴合孩子的学情。
因此,我日后備课一定要多关注“学生需要什么”,要弄清楚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再设计适合孩子实际的教学活动方案。只有充分做好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才能做到教学活动的侧重点,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跟快的发展。
二、目标设计应合理
在我最开始拿到课文时,我把课文目标设计为:1、学习课文生字。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或亲自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经过进一步思考,我认识到作为一篇讲读课文,它并不存在对孩子学习造成困难的生字。于是我把目标修改成: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够看图表演对话。3、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或亲自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然而一节课上完了,效果并不理想,在导师的指导下,我认识到看图表演对话对于孩子来说是很困难的,而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单纯的对话并不助于理解课文,对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也起不到良好的作用。于是我最后把第二点目标改成:能用自己的话看图复述故事。这样一来,更利于孩子的语言能力的锻炼。
三、重视倾听习惯的培养
“学会倾听”是新课标中对低年级小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对学生进行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自我中心意识强,集中注意力较弱。他们通常会出现不听、假听、不会听等现象。由于孩子的表现欲强烈,在邀请孩子上台看图复述故事这一环节,孩子一门心思想着上台表演,这时候的孩子最不愿意倾听。游老师在评课时就针对这个问题给我支了招:请出孩子的同时,鼓励其它孩子认真倾听,谁能发现问题并诚恳地提出,或者在听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读得比台上的孩子好,也可以在他们读完后自己尝试读。通过这种鼓励让孩子意识到会听的孩子更棒,老师并不是只关注正在表演的同学。
四、课堂评价要及时有效
评价过程要与学习过程有机结合才有意义,评价不是为评而评,更是一种教育手段。在教学时,当我出示第一幅插图后,问孩子:“你看到了什么?”此时,有一个孩子能用自己的话简要的说出第一幅插图的主要内容。然而我只是简单、机械地评价他:“说得不错。”因此,我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这节课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如果我在评价时,能突出这位孩子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内容,那不仅对这位孩子有很大的促进和鼓励,对其它孩子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恰当的评价还有助于孩子语言的积累,如在孩子读出了兔子听到“咕咚”一声后边跑边叫的惊慌,教师在评价时可以说:“听得我心扑通扑通跳”“听到你的朗读,我感到毛骨悚然”……孩子就会在教师的评价中不知不觉地积累词语。
除了以上几点,我在指导朗读、板书设计等很多方面都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相信只要我认真研究,善于反思,我的教学之路一定越走越美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