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的审美化探究
2017-12-18徐培
徐培
摘 要: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总是会卡在某些字、词、句的理解上。此外,在进行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时往往强调字、词、句的意思,使得本身韵味十足的古诗词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被消解,毫无美感可言。基于此,笔者将从词句的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诗词审美力,以便让学生的心灵在古诗词的滋润中得以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审美 体验
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所在。它把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融为一体,反映出一种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正所谓“诗以言志”。古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值得细细咀嚼、反复推敲。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古诗,尚且不能分析其内在美。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以古诗之美造就教学之美。
一、重锤敲击,体会文字美
古诗词文字隽永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字,找到文字中所蕴含的内在情感,如贾岛的名作《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用“敲”还是“推”贾岛斟酌了许久,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啊!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抓住了这句中“推”、“敲”进行教学,为什么最后贾岛选用“敲”而不是“推”呢?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万物入睡、沉浸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一字之差,动静立显。
此外王安石的代表作品《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的一个“绿”字与“照”字遥相呼应,传达出强烈的思乡之情,一个“绿”字写活了江南的春景,让人感受到的是春天来临时的勃勃生机,仿佛江南的美景已经呈现在眼前。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紫烟”是紫色的烟雾,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紫烟”来进行激发学生思考:香炉峰竟然会产生紫色的烟雾,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有的说是太阳光照射的结果,有的说是云霞的颜色,有的说是太阳光照射下水汽升腾上升时太阳照耀下的样子,这样的美景浓缩在了一个词语,七个字之中。对古诗字眼进行揣摩不仅能够深刻地了解诗意,也能够领悟诗歌所营造的美的画面。
二、品味词句,感受意境美
何谓意境?学者袁行霈曾指出,意境指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交融后形成的艺术境界,也是一个能够让读者深陷其中的艺术世界。意境的营造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最为宏大的范畴,也是我国古代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读一首诗词,需要紧扣诗的词句,去审美、去体验,进入诗词的境中之“境”。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两个黄鹂鸟在鸣叫,这就有了声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了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就描摹出一幅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歌传达的是一种静谧的意境,但是通过动态的描写使其无比传神、细腻,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的美,并感悟作者的营造之妙,这是笔者在教学中引导的重点。教学中,笔者先通过朗读的形式,帶领学生通过听(听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解读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从整体上感知理解文本。让学生一步步地探究并走进文本,让学生在自我体悟的时候感受到古诗中所蕴含的诗味。
学生通过品读词作来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吟咏理解的基础上走进诗人所描摹的意境中,将结合诗句理解基础上自己脑海中想到的美景勾画出来,落实到笔头上,学生的想象成为与意境融为一体的崭新意境。这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意境的吸收和再创造。因为每一个读者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者,在创造中完成对阅读的审美。而古诗词的教学,正需要语文教师在激发学生对意境产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和学生一起完成对古诗词的审美再创造。
三、吟咏诵读,感悟情感美
诗歌中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的,而转化格律押韵的美,主要是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美和意境美。在获得了深层的感悟后,师生共同高歌浅唱就是与作者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
诵读的过程中,若辅以适当的配乐,更能帮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所寄寓的情感,如在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时,通过凄凉的音乐,配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唱词,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愁绪。又如,在教学《水调歌头》这首词后,学生理解了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及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融合在一首词中。笔者教学结束后,试教学生唱这首词,让那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不仅流淌在优美的旋律中,更萦绕在学生的心田。实践表明,在诗歌教学中合理地借助音乐,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同时,也感悟了诗歌的内涵,领悟了诗人的情感。
吟咏诵读,感悟诗歌情感美是架设在诗词与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这会让两者之间产生生命的共鸣。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得到心灵与诗歌的融合,让儿童的生命在诗歌的滋养中更加灵动地成长,在体验的同时对诗歌进行审美再创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