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曲形体表演问题的探讨
2017-12-18陈迪
陈迪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条河流,融聚其他艺术特色,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的表演法则。源于生活,以歌舞传递故事,表达情感。本文通过探讨戏曲形体表演的问题,研究戏曲形体表演的规则和标准规范,探索其相关美学范畴。
关键词:戏曲 形体 探讨
引言
以歌舞为载体,以形体来表达,以生活为源泉,戏曲的形体表演经过不断地磨合进化,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戏曲形体表演更是有自己的法则规范。论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举一动在分秒之间将深厚的功力表现的淋漓尽致,不论大起大落,还是细致入微均不在话下。故事情节的推进更是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同时,以史为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前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艺术财富,在总结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艺术我们势在必行。戏曲的形体表演不是随意的,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如果想要取得较好的舞台的注意效果,舞台上的动、静,都需要演员多加注意。
一、形体动作的力度
戏曲形体表演中对于力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进行表演时,并不是力度越大越好,或者力度越小越好,而是讲究轻重缓急,就像我们熟知的音乐音律有强弱之分一样。戏曲形体在进行表演时,力度并不是始终如一的,相反在用形体表达一些感情需要用到的技巧,这些技巧在表达时,通常需要多种不同的力度进行转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达戏曲中,角色的感情变化,更好的渲染气氛,带动观众的情绪,提高舞台的表演效果。所以在利用形体进行表达时,要注意力度张弛有度,注重力度快与慢的结合,例如表演寸劲时就要加快速度与力度,表现出其刚猛的感觉,帅劲就要注重速度不急不缓,力度不轻不重,表达出洒脱的感觉。
二、戏曲形体表演时对于气息的处理
在戏曲的形体表演中,气息的处理非常重要,合理的气息处理能够帮助表演者增加身体各部分的灵活性,更加传神的体现角色的神韵。因此,气息的调整对于演员来说非常关键,气息的调整可以使演员的动作更加优美。如果没有处理好气息的调整,演员在进行表演时,形体动作往往就会显得十分僵硬,给人以机械的感觉。除此之外,对于气息的调整,还能够帮助表演者拥有更加灵活的空间平衡感,在进行表演时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角色的思想感情。由上可见,气息对于戏曲的形体表演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进行戏曲表演时,应处理好气息与动作之间的关系,使得肢体动作能够与气息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与内涵。
三、戏曲形体表演中阴阳相生问题
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一直强调阴阳和谐,戏曲艺术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在戏曲的形体表演中,事实上一直有“子午陰阳”的说法,“子午阴阳”说的是在戏曲形体表演中,表演者的头与身子,身体的正面与侧面对于角度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只要合适的角度才能够表现出戏曲应有的神韵。
戏曲形体表演中动静结合问题
动静结合是戏曲形体表演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的戏曲中,一直认为动为舞、静为姿,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认为只有将动静相结合,才是戏曲中真正的舞姿。其实戏曲形体表演中的每一个肢体动作都是动与静的一种结合,动与静的结合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形体的节奏,节奏的不同也就是动静结合的不同。例如在形体表演过程中,有的动作刚猛有力,其疾如风,有的急缓有致,飘然若雪。
戏曲形体对于动静的结合,并不仅仅时体现在对于肢体动作节奏的要求,所谓的动静结合更是对于演员内心情感的要求。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中有静是要求演员在进行戏曲形体表演时,虽然在形体上是静止的,但是戏曲演员的内心活动并不是停止的,也就是说在表演时,虽然肢体动作已经停止了,但是演员的内容要根据角色的思想感情在变幻,内心活动要处于动态之中。动中有静,更多的是强调形体动作之间的节奏感,要求戏曲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舞蹈动作的衔接之间,要适当的加以停顿,舞蹈动作适当加以停顿,并不会使得舞蹈动作出现拖沓、僵硬,相反适当的停顿,能够让戏曲形体的表演更加具有层次感与鲜明感。如果在戏曲形体表演中,不加以停顿,那么很有可能下一个形体动作就不会完美,只有动静结合,才能够体现出戏曲的精髓。例如戏曲中较为常见的“亮相”,“亮相”就是戏曲形体表演中动静结合的典型例子。由静到动,是演员自我心理准备的一个过程,也可以说属于一个预备的状态,是在真正动作之前,内心的一个心理指示。但这个静的过程,也属于戏曲形体表演的一部分,而不是只有动起来才算形体表演。
结语
戏曲形体的表演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优秀代表。戏曲形体表演也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形成的,形体的表演需要通过表演者进行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才能够把握形体表演的真谛,要充分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深刻体会戏曲文化的内涵,才能够发挥戏曲的魅力,弘扬伟大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成红波.戏曲形体表演问题刍议[J].大众文艺,2013,(12):171.
[2]李春喜.关于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J].福建艺术,2012,(06):11-12.
[3]郝叶伦.戏曲形体表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当代戏剧,2012,(05):35-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