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传统“以德养生”思想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

2017-12-18王纾傅琛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道德教育

王纾+傅琛

【摘要】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文明的结晶,凝聚了古人智慧的精髓和对宇宙自然、人体生命发展变化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与认知。以德养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人们对健康长寿越来越重视,基于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健康长寿的渴望来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可以强化道德修养意识,激发道德信念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教育效果,从而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关键词】以德养生;道德教育;道德修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传统以德养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批准号:MKS153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6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基础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平衡与精神健康,渴望长寿。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从春秋时期发展至今凝聚了古人智慧的精髓和对宇宙自然、人体生命发展变化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与认知,除了在衣食住行方面养生之外,道德修养、以德养生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输出地,承担着培育社会建设人才的中坚力量,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是其中的一部分,德育工作也成了学校工作的重点,然而大学生处于道德后习俗水平,社会倡导的道德观念很难变成道德主体的自觉实践,学校德育过程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大多数都是局限于学生如何成才的角度,没有从生命的本质使学生产生道德认同感。以德养生的思想它不但牵涉生命的存在,生活的幸福,并且在更深的层次上有利于社会在道德上的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自觉的实际行动,从而使其内涵得以进一步的扩展,其外延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将以德养生的思想融入到德育工作的过程之中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对于当代的思想道德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以德养生思想的诠释

1.传统“以德养生”的养生观。《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在《黄帝内经》时代古人就提倡,人在致病与否中占关键地位,因为人是“恬淡虚无”的主体,是“精神内守”的施动者,而现在许多医家也提出治病是治带病的人,而不是治人身上的病,把治疗的对象定位在“人”而不是“病”上。古代传统的养生理念中首先就认为:有着好的修养和道德是一个人长寿的重要因素;其次,道德是人们生存之根本,养德不仅关系个体生命的延伸,而且关系个体的生存和生活,只有具备德行之人,才能过上富足而无忧的生活;最后德为众生之要:即认为“德”不仅养个体之“身”,而且能养众生之“身”,进而“养德”以治天下[1]。有德之人才能使得个体生命得以延续,整个社会才能得以和谐的发展。

2.儒家“仁者寿”的养生观。儒家思想中認为生命的重要性会高于一切,“天地之性,人为贵”,贵人重生的思想是儒家养生思想的基本前提。儒家养生思想丰富多彩,涉猎广泛,从饮食到修身包罗万象,其核心还是仁德,以德养生,用道德来绵延寿命,《论语·雍也篇》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2]。首先孔子认为养生必须先从养心开始,从自身个体出发,在高尚的道德的基础上,加强思想修养,养成健康的心态,仁者仁心,心胸阔达,节制贪欲,调控喜怒,从而能够让平和的心去梳理易乱的情绪,养心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因素,养德达到养形体,养健康的目的[3]。其次,孔子认为热爱生活是一种美德,一种健康的人生态度,一种养生的办法,他主张学生应当“通习六艺,臻于三德”,不断的通过新的知识去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最终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最后,尊重别人也是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美德,尊重他人,是心态;快乐自己,是目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扩大心理容量。心胸扩大,阳光自然就会进来,有利于我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人格的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这些都是长寿的根本保证。

3.道家“善德论”的养生观。道教认为,“道德”是维护世界和谐的纲纪,是道教义理中最重要的内容,“道”的伟大和神圣,恰恰是由“德”体现出来的[4]。相比儒家的“以德养生”的思想来说,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更加看重自然生命的本身的价值所在。老子在纵观宇宙万物的基础上,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融为一体的,道法自然,违背了自然之道,就会与外界产生抵触,也就达不到养生的目的。所以,道家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养生的必要条件。首先,道家强调要“以德调身”。老子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修缮道德可以潜移默化的使人们形成一个好的养生生活习惯;可以用道德来约束人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使得人们在自然状态下达到自律控行,固本养生的效果。其次,道家认为养生必须要“以德修心”。《道德经》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5]。由此可见,用道德来约束内心的欲望,修炼自己从而来抵挡外界的诱惑,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最后,道家重视“以德贵生”。老子的“贵生”思想的基本内容表现为贵德、重身、珍生。只有认清了生命的重要性、珍贵性,才会去采取各种善行来延生长寿,发挥出生命所存在的价值。

4.佛家“养德论”的养生观。在佛教中,除了通过对饮食的特殊要求来达到“养生”的目的之外,更加会注重以“养德”的方式来调养心神、心理健康的目的[6]。与儒家和道家不同的是,佛家讲究坐禅,用出世养德的方式来调节内心情绪,进而影响生命机体的活动。佛家认为德就是心地善良,具有一顺慈悲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多种福田,利乐有情,人我兼顾,普渡众生。故重视出家两众与在家两众的养德实践。强调不必刻意地去修行、养德应顺其自然,自觉地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每日寻常中修持,将禅宗之道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即所谓“佛法无用功处”,“恰恰无心用,恰恰用心功也”。endprint

二、当代大学生融入“以德养生”思想的必要性

1.“以德养生”的思想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突出的是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健康养生之道,导致目前大部分人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职业倦怠”、“过劳死”等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养生的重要性。在二十一世纪后,高校作为人才道德教育培养的主要输出地,将“以德养生”的思想融入道德教育之中不仅仅对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健康观有着重要作用;对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首先当前高校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仍旧比较单一,仅仅是在思政课中去提及道德的基本内容,没有从生命最根本的角度去阐述道德的重要性,空谈道德,缺少整套系统性的理论支撑。其次,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起点是道德认识,而忽视了道德的需要。“以德养生”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在长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只是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道德的外化作用,没有重视道德是由于个体生命本身的需要,所以才会以导致大学生道德教育真正作用的缺失。最后,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的脱节,道德教育是个潜移默化,不断前进的过程,道德教育模式的落后,势必也就会导致学生对道德认知的缺乏。

三、融入“以德养生”思想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策略

1.在德育过程中构建“以德养生”的理论体系。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学生们都已经是处于后习俗水平,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处于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大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1)首先,“知”是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培养学生对“以德养生”的认知能力是首位,目前“以德养生”的相关思想与内容还比较零散,尚未见到系统、全面的论著。所以我们要将我国传统优秀的“以德养生”的思想内容纳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之中,使得学生们从根本的认知上去建立“德”与“生”之间的联系,从而就能树立“贵生”的思想。(2)其次,“情”是指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学生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以德养生”的思想,从本质上贯彻“以德养生”的重要意义,使得学生们在情感上产生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从而能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情感,是否具有一个健康的道德情感,决定了一个人能否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3)再次,“意”是指道德意志,是学生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树立“以德养生”的信仰,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意志是“以德养生”的根本保证。如果仅仅是拥有“以德养生”的认知,却不能坚持下去,最终道德认识还是会丧失。(4)最后,“行”是指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整个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行”是关键。孔子把道德行为作为德育过程的归宿和德育过程实现的最终目的;他认为,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只有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用道德意志克制自己,并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才算真正形成了道德品质,德育过程才算完结[7]。将“以德养生”的思想认知转化成具体的道德行为,才会拥有一个健康的、有意义的人生。

2.在德育过程中创新“以德养生”的教育模式。目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老师为主体,讲授式为主要方法的教育模式。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教育效果较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平的水平之间的矛盾,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學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当代大学生依旧还处在心理未完全发展成熟的阶段,世界观和思想等等都还不是特别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教育者如果采取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是将“以德养生”的思想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很难去接受和理解其真正的内涵,现代高等教育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让“学生通过知识基本概念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8]。对于“以德养生”的思想,老师要学会能够运用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去帮助学生减少对生命观,价值观的错误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改变大学生对道德养生的认知结构,最终要以大学生的道德要求为基础,从内化到外化最后再到内化。

3.在德育过程中要激励“以德养生”的认知转化为实践。道德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循环的一个过程,培育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我们知道进行“以德养生”思想的教育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民健康寿命,使得人们都拥有着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道德”与“养生”二者是个相辅相成的关系,“道德”与人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对于这种有助于人类健康的道德,不付诸于实践,就失去了其功利性。高校德育必然是一个让学生通过道德价值和道德准则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而获得道德实践能力的过程[8]。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以德养生”的思想之后,就要组织学生进行活动,通过“参与和互动”的方式来激励学生把“以德养生”的认知不断地转化为道德实践能力。一方面,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以德养生的教育内容”、开展“养生思想,行为交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养生”征文,自编自导相关情景剧,趣味答题等活动,在教学中融入道德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以德养生”思想的教学过程的程度。另一方面,以“道德养生”的实践为基础,增加课堂外实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去医院或红十字会进行见习,体验生命的珍贵,提高学生参与德育实践的程度,缩短学生们的“以德养生”的知与行距离。

四、结论

站在教育的视域,如何去继承与发展“以德养生”的思想,首先我们必须要结合现代教育的一般性与社会主义高校德育的特殊性,其次是通过教育将“以德养生”的思想进行筛选、整理、传递下去,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建立正确的生命健康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彭智华.中国传统“以德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J].学理论,2012,(02):181-182.

[2]林宗辉.宋明理学中的养生思想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3]吴庆晏.试论儒家道德养生思想[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91-95.

[4]张树卿,李秀超.儒、释、道的养生观比较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02):1-5.

[5]《道德经》第12章,《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册第6页.

[6]袁卫玲,邹杰.试论佛教养心在养生中的表现形式[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01):16-17.

[7]范树成.德育过程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

[8]叶国英.德育的本质特征和德育有效性的提高[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01):84-87.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浅谈初中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浅谈新时期初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论荀子虚壹而静道德修养方法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道德修养”类母题素材提分速成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