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习近平战略思维的价值取向

2017-12-18王艳秋

魅力中国 2017年47期
关键词:战略思维价值取向习近平

王艳秋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观全局,根据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价值取向具有为民性、国家利益至上性、民族性三个显著特色。

关键词:习近平 战略思维 价值取向

“战略”一词最初是作为军事术语来使用的。“战略”一词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其新内涵。作为一个国家和政党的领导者,抑或各个阶层和岗位的普通领导干部,具有战略思维能力十分必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观全局,根据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价值取向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

一、为民性—— 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点

2012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广大干部一定要注重在养成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战略思维是对战略问题进行思考与谋划的思维方式,其价值取向宣示着价值主体在对事物价值的判断过程中,首先要确立有利于自己的价值目标,从而做到理性层面的坚守和实践层面的贯彻。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代表党和国家,从内政外交各个领域,在军事战略、文化战略、政治和经济建设战略、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生态文明战略等多个方面,进一步阐明了战略思维价值取向必须牢牢定位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早在1947年作为我党机关报之一的《新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他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一切政策是完全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因此,新华日报也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就是说新华日报是一张党报,也是一张人民的报。新华日报的党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这是对党性和人民性统一问题上的首次阐述。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这为我们党战略思维价值取向的恪守,提供了思想指导。可见,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和立党之本,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战略思维价值取向的核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然永远行进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历史征途中,不会停止,不能结束。

二、国家利益至上性——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政策导向

国家利益的概念就是在歐洲最早的民族国家形成之后才出现的,由法国的黎塞留主教首先提出国家至上理论,可见国家是最高的本源,国家主权至高无上,国家利益自然就源于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高目标,国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众所周知,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我们党的战略思维,其价值取向不仅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必须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正确的导向。国家利益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与行动的基本动因,是影响国际关系的核心因素,也是国家间关系最基本的驱动因素。在民族国家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每个国家都极力强调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国家利益受损,必然会影响到人民利益的实现和保障。国家利益至上是一切对外关系政策和决策的根本立足点和价值取向。

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2014年3月28日,他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时进一步强调,“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有学者指出,这是新一届领导层调整外交战略思维的必然结果,也与南海局势等近年来发生急剧变化,成为国家核心利益具有密切关联。

有的学者认为,新时期中国的大国外交,首要的是有效维护和增进自身国家利益,这是大国外交最为基本的诉求和目标。比如,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今世界,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在中国利益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更为有效地保护自身日益增长的海外利益?在各国都重视发展软实力的时代,如何拓展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其次,中国的大国外交还表现在,中国将积极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与完善,深入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承担起与自身实力相称的大国责任,这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一种期待。

当前,为有效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特别要高度关注海洋安全、海洋权益,努力建设海洋强国。2013年7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海洋是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世界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这体现了习近平战略思维价值取向的与时俱进。同时,习近平还以宽广的眼光看世界,在2013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他曾阐明,“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

三、民族性——以实现民族最高利益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的“中国梦”战略思维,这蕴涵着中华民族最高利益的价值取向。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一战略思维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还体现出领航中国的战略思维实现路径。2013年3月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阐明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要实现中国梦这个中华民族最高利益的目标,必须注重战略思维价值取向的两个维度:一是国内民富国强,二是国际合作共赢。国内维度上,中国梦也是人民的梦,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必然直接连接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答问时更是强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习近平的战略思维,其价值取向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还多次指出要树立世界眼光。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同年3月,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人民日报刊发了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照耀中国梦的思想火炬》一文,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我国建设和改革走的是独具特色的道路,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和严峻挑战不亚于革命战争年代。然而,惟其艰难,更显勇毅。习近平同志执政理念首要的一条,就是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神圣使命的历史担当。endprint

猜你喜欢

战略思维价值取向习近平
新时代高质量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认识维度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中国战略思维谋的是百年大计(纵横)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标题党
徐光启科技翻译的启示
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思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