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行为前事,有效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2017-12-18林尔娟
林尔娟
《有效处理学生问题的25个心理学智慧》的书里有篇“关注行为前事,有效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的文章,想想自己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深深体会到,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行为前事必须了解。
今年,接了一个初一年的班主任,遇到一个比较突出的学生。
军训第二天,他迟到了,等我打电话给他父母,却说已经到了。我很郁闷,让家长去找,结果没有找到,等到军训中途休息,再次清点人数,发现人到了,后来找他谈话,发现他对自己的迟到根本不当回事,没有一般同学的不好意思,给他家长电话,发现家长有些圆滑,替孩子圆谎。至此,我就意识到,这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这家庭不是普通的家庭。
军训结束,回到课堂,他的种种不良行为更是显露无余了:坐不住,坐没坐相,随意讲话,课堂玩手机,课外骂同学,跟老师唱反调,作业潦草……更别说什么集体荣誉感!让他留下了个别谈话,更让我明白他不仅是个不能遵守纪律的孩子,还是一个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不懂礼貌,不讲理的孩子,他站没站相,问他哪里做得不对,竟然说“我小学就这样!”如果不是时刻提醒自己是孩子的老师,提醒自己身上的为人师的责任,我骂人的冲动就爆发了,我知道,我遇到的是一个小学阶段超级捣蛋,让老师头疼不已的的孩子了!
在一次班主任会上,有个班主任问“×××同学在哪个班?”提起他的名字总能让我紧张,猜想他一定是在外面捣蛋惹事了,赶快说:“在我班上,什么事情?”没想到那老师说:“听说×××同学在小学时候很坏,还会打老师。”我对他是“超级捣蛋”的猜测得到了证实,当时我就无语了……无语于×××的臭名昭著,无语于我的手气,无语于我的无可回避……我感到身上担子沉甸甸的,也充满对未知而必定艰辛未来的担忧:他,将如何折腾我?我该怎么办?这时,心底的责任让我对未知的挑战只能选择面对,只能选择我必须赢,选择去尽力去挽救,因为,他毕竟才13岁!还是个孩子,不能让他身上背负的臭标签过早地标定他的一生。
可是,转变他的过程是很艰辛的。
我相信,任何一个孩子的表现都是有前因的,或许因为家庭,或许因为学校里的某些事而起,因此,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家访,了解他成为现在的他的前因。
通过了解,他的母亲竟然是记者,按常规思维,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父母的孩子行为习惯都会比较好,可我看到的却是一个经常插嘴说怪话粗话,站不好,坐不好,自以为是,字迹不清,作业潦草的孩子,完全不把学校的纪律当回事,脸上的表情满是戒备、不屑、傲慢……我实在想不通一个记者的孩子是这样的!通过跟他母亲的交谈,知道家在外地的他从小寄养在农村家庭,小学寄养在老师家里,在他身边的时间很少,可是,年轻的父母哪里知道,幼儿时期和小学阶段都是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不是只通过学校教育能解决的!我无语的同时,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严肃的告知家长,孩子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们的配合关注不是用天计算,而是要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关注监督教育才行。还好,家长还算明白事理,愿意配合,偶尔也会打个电话了解孩子的情况。但是,看得出来,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根本无从下手,以后对这孩子的教育和转变主要我自己主动了……
针对他犯的种种错误,我必须找他谈话,从思想上解决他的犯错根源,刚开始,他对待老师针对他的个别谈话根本不当回事,只是一味的排斥,觉得老师是故意找他的茬,一再强调他小学就是那样的,那架势,很是强悍,大有天塌下来也不怕的气势,我严正的告诉他,现在不是小学,我也不再是小学老师,我不可能容忍他的错,他也别想把小学的坏习惯带到中学,他会大声的跟我吼,甚至哭,做错了事还觉得很委屈……通过他发泄情绪的话语,我知道了他在小学的表现,也知道了可能有些老师对他的无理行为的无奈,也能理解他的被放弃……现在的我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把他内心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了解引起他诸多不良表现的来源,对他的教育才能对症下药,同时,我也必须让他明白我的态度,改变现状是他唯一的出路。结果是:一天天地,他的不良行为收敛了许多。
学校的文化艺术节初一年有个合唱比赛,班级的同学基本上都能积极练习,可是,他又表现得特别突出了,唱歌的时候嘴巴不开,或者只是嘴巴念念有词,眼睛看自己的东西,手上边玩点什么,排队的时候更是慢吞吞,站没站相,爱做不做的样子,我又不得不批评教育他,说他没有集体观念,像他那样怎么让班集体像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果他说:“我小学时歌咏比赛都不上台参加的……”通过他的话语,我知道小学老师如果希望整个班级要有个好的团体表现,他的表现足以摧毁整个团队的努力!我知道我的责任,我也要让他明白我的态度,那就是我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如果他还想是班级的一员,那么就必须像其他同学一样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同时也相信如果他按照我们的指导,在台上,他也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表演者!结果,合唱比赛上,他也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脸带微笑,笔直的站立,放声的歌唱,有他的我们也站在了复赛的赛场上,并且取得全年第三的好成绩。
有段时间,他和同学的关系特别的僵,我问他为什么,结果他说同学都骂他,我就想,同学刚认识不久,我也不曾把他在小学的“坏名声”在同学中扩散,同学们不可能会特别排斥他啊,经过了解,他说同学故意在叫他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翔”的后面加了个升调的长音,说那就是骂他,他还说自己跟父母多次要求改名字,而他父母只说在老家他的名字挺好的,不肯给改,为此他没少和父母吵架。这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么叫怎么骂人了呢?我想了很久,自己对他的名字也念叨了很多次,后来才了解到,他老家在外地,不是泉州人,不会说闽南话,不明白“翔”的后面加了个升调的长音在闽南话中的含义其实是“谁啊?”的意思,以为别人骂他,他一生气,同学就越喜欢那么叫他故意逗他生气。后来我就跟他解释了来龙去脉,他就再没有提起名字的事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后果总是有前因的,只有知道了前因才能真正地从根源上解决后果带来的问题。
一个问题学生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长期影响引起的,而问题学生的彻底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现在的他,跟刚认识的他相比,作业基本完成了,坐相好多了,基本不会跟老师唱反调了,能较好的听课了,和同学的关系也和谐许多了,臉上少了戒备,也学会听取老师的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讲理多了,脸上也有了友善的笑容……可我知道,他的改变还不够,他的身上还有不少缺点,真正改变他,还需了解更多的前因才能更好改变他现在的后果,任重而道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