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对社区发展的影响及其改进思路
2017-12-18沈艳芳
沈艳芳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基于此,分析农村空心化表征及成因的分析,着重从社区中的主体、土地、养老、文化等方面阐述农村空心化问题对社区发展带来的影响,为农村社区发展提供改进思路。
关键词 空心化;农村社区;影响;改进思路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30.039
1980年至今,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以农耕劳作为主的农民大量开始进入周边城镇,农村陆续出现人走屋空、土地抛荒的空心化情况[1]。农村空心化问题不仅使农村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而且对养老问题、管理体制和文化传承等都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在空心化背景下,积极促进社区发展,对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村空心化的表征及成因
长期以来,学术界尚未对农村空心化和空心村的概念达成共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有的从城镇化的起源与背景、住宅的空间布局和村民的年龄结构、村庄空间轮廓、空心村形成原因等方面定义,还有学者从空心村土地是否充分利用的角度定义农村空心化问题。本文根据多方学者的研究,将其定义总结为:农村空心化现象,是在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为主的社会现象,由此导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进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大量农村宅基地和耕地闲置或荒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2]。
1.1 农村空心化的特征
1.1.1 人口空心化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人口非农化转移的人数不断上涨,最终引起了农村常住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农村常住人口的不均衡不仅仅表现在人口的总量上,在年龄结构、性别上的失衡也十分突出。大量年轻男性农村人口的转移导致在农村生活的主体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妇女化、儿童化、老龄化趋势。
1.1.2 土地空心化
农村空心化是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的结果,“人走村空”的情况在当今农村屡屡可见。空心村很多住宅存在废弃、搁置、空置或半空置的问题,“建新不拆旧”的传统落后思想致使住宅用地面积逐年增加。新建的房屋不断向村庄周围扩展导致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1.1.3 生产空心化
耕地撂荒废弃问题严重,由于在家种地的收入远远不如进城打工的收入,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打工导致农田耕种无人管理。另外,农村留守人口中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在经营农田,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难以掌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技。致使农业生产方式得不到有效转变,这些因素导致农业生产空心化。
1.1.4 文化空心化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原有的信仰体系遭受很大的冲击,传统农耕文化正在渐行渐远。目前,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逐年转移,农村的传统文化生活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农村传统文化中像说唱、社会表演、戏剧等文化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传统的民俗活动已基本消失殆尽[4]。
1.2 农村空心化的成因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工业部门转移是合理现象。但是,我国农村大量人口转移引起了农村整个社会经济功能的退化,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农村出现空心化的成因比较复杂多元,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一是,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有限的耕地规模与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加剧,农村众多的剩余劳动力只能不断涌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长期实行的二元户籍制度逐渐被打破,为人口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3]。二是城市收入明显高于农村是造成农村空心化的主要驱动力,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资源也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三是传统观念深刻影响着农村居民。在传统的“建新不除旧、多宅多根基”思想的影响下,户虽举家外出定居,但他们仍保留着原有的房子。这些落后的思想念在客观上成为滋生农村空心化的沃土。
2 农村空心化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城镇化历史进程中城市对农村地区的虹吸效应,造成农村在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都出现落后现象。人口大量迁移、土地荒废、空巢老人、文化断层等问题,这些给农村社区进一步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2.1 社区建设主体缺位
村民是农村社区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农村社区自治的基础。因此,广大村民的参与是实现农村社区的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当今社会村民自治是我国实现基层民主的主要政治制度,村民委员会是居民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4]。然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大量的乡村青壮年劳动力远离农村,使得农村核心凝聚力降低,导致乡村秩序在“一团和气”的背后掩盖着农村社区内部“弱治理”的实际困境,出现了“形式性”的乡村自治。对于空心村的社区建设与治理问题,农村的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明显参与不足,同时他們受自身的文化素质、精力、年龄、性别与身体健康等因素的约束也难以承担农村社区进一步发展的责任。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冲击着乡村发展的结构,我国农村社区发展正面临着主体缺位的严重困境。
2.2 社区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农村宅基地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民传统乡土情结的思想,出现了“人走地荒屋闲”的现象,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迫于没有符合实际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或者规划执行不到位,造成土地利用失去控制,建房向村庄周围、交通沿线和中心村迁移扩展,村中旧有建筑仍然保留,造成村庄膨胀,土地利用粗放程度高,闲置土地面积过大,宅基地用地也十分分散。另外,由于种粮补贴不按实际种植情况补贴,而是按照耕地面积补贴,这种政策的疏漏使一些农民认为,拿补贴种地不如拿补贴不种地去打工的收入高。甚至在空心化比较严重的村庄,农民外出打工闲置出来的肥沃土地根本没有人去承包流转,荒草丛生,无人管理。还有,空心化的村庄农业组织化弱,没有专业合作社来组织农民进行生产,土地资源浪费严重。endprint
2.3 社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随着农村空心化时代的到来,农村很多地区出现了空巢老人或者独居老人。年轻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得家庭的人数减少,加上青年一代生活和家庭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追求城市化小家庭生活方式,赡养老人的观念正在逐步淡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1990年,我国老年人口中还有70%与子女同住,而如今老年人口中空巢家庭的数量已经急剧增长到接近50%,有的甚至达到70%~80%,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长期分离使家庭养老变得更加困难[5]。随着现代化工业化生产节奏的不断加快,外出打工的劳动强度加大,生活压力不断加重,子女很难做到“忠孝两全”;俗话说养儿防老,但是子女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很少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平时和子女谈心、交流的机会较少,这样就很容易使老人感到生活孤寂,精神生活匮乏。农村空心化问题导致的留守老人赡养的难题给农村地区落后的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4 农村传统文化传承断层
农村空心化使得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群体大量迁移,青年群体不仅仅是农村社区发展的主体,也是农村文化发展的弘扬者、继承者和传播者。農民在受到相比农村文化更为进步的城市文化的影响后,会潜移默化地进行不同文化的扬弃,更加向城市文明靠近,对城市文明逐步接受并内化,对农村文化排斥并淡化[6]。在城市文化的熏陶下,使原有农村文明中的重家庭、重伦理、重习俗、重情义和重乡土归属的淳朴特质逐渐弱化,给承数千年的乡村文明带来严峻的挑战。除此之外,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教育资源不完善、农村娱乐基础设施落后这些也是农村文化传承中面临的困境和危机。因此农村空心化导致农村文化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3 农村社区空心化改进思路
3.1 提高本地就业的吸引力
空心化背景下,社区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当地安排农民就业。就业是增加村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首先注重推动产业的发展,加强产业支撑的力量。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思路[7],充分发挥当地农村众多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适合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特色产业,鼓励和引导社区运用土地入股、直接投资等市场化方式,加快建设产业园区,进而推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实现社区整体收入和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另外,需要改善农业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完善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发展和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模式,保障新型农民就地充分就业。
3.2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针对不同的农村土地利用类型,有必要实施差异化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实践证明,土地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和必经之路是市场化管理,为了保障农民的土地收益,需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分离农用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这样才能在本质上优化农村建设用地的市场化配置。因此面对空心村治理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应当更加注重农村土地产权的明晰、界址清楚、面积准确;另外,需要大力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对村庄的废弃地、荒坡地、坑塘进行治理,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优化新型城乡结构,实现农村宅基地的有效流转。
3.3 加强农村社区养老功能
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使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借鉴公共管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8],为老人打造多中心主体协同供给的养老保障体系是最优化途径。一是建立以政府支持为核心的经济供养体系,增加政府的政策性资金的供给,保障留守老人的基础生活需要,为留守老人提供长期稳定的生活来源,通过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二是增加农村养老机构数量,改善养老机构条件,采取互帮互助的养老方式,实现“离亲不离情,养老在农村,享乐家门口”的养老愿望[8];三是巩固家庭养老的功能,子女养老是基础,子女养老可以满足老人精神上丰富的需求,所以要着重强化子女的赡养老人美德,使老有所敬、老有所依。
3.4 提升农村社区文化服务能力
提升农村社区文化服务能力是传统农业文化能够在农村延续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加强农村传统文化影响力。一方面,需要逐步增强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农村社区中发掘和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艺术家。乡土艺术家不仅是乡村文化生活的积极分子,也是传统乡村文明的传播者及弘扬者,通过制定一些激励措施使其参与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成为农业文化传承的继承者。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社区文化设施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前提。必须建立文化活动室、图书馆、广播站等社区文化的传播载体。各级政府每年要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鼓励并且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为农村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 结语
空心村不仅在器物方面,也在精神方面,更在人才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空心村社区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牵涉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变迁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农村社区发展,要切实保障群众利益,做农民期盼的事。
参考文献
[1]程连生,冯文勇.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1(4):437-446.
[2]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8(2):45-52.
[3]张晖,刘林,左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空心村”的治理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599-5601.
[4]梁银湘.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与社区建设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1):87-93.
[5]李祖佩.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困境与出路——以湖北省空心村为分析对象[J].中州学刊,2013(6):72-77.
[6]周春霞.农村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选择——以默顿的结构功能论为研究视角[J].南方农村,2012(3):68-73.
[7]王玉娟.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留居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路径思考[J].理论与改革,2011(5):101-102.
[8]李苏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问题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4):24-26.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