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象在大兴安岭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

2017-12-18李丹丹李洪涛许磊牛凤权

南方农业·下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气象

李丹丹+李洪涛+许磊+牛凤权

摘 要 针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总要求,通过分析气象工作的特性特点以及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明确了气象在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并从国家和社会角度提出了气象在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战略任务,以及气象部门在推进大兴安岭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措施。

关键词 大兴安岭林区;气象;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S718.5;F32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30.035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强调“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气象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气象事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光荣使命,更标志着气象事业正进入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把握机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大兴安岭气象事业发展,进一步认识气象工作在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站在全社会的角度找准气象工作切入点,更好地发挥气象工作在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准确把握气象工作在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特性,切实遵循气候规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 气象在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特征

1.1 基础性特征

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是由气候在生态系统演化和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基础作用所决定的。气候促进人类进化、孕育人类文明、也正在影响人类的现在和未来,优良的气候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遵循气候规律才能有效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发挥好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才能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扎实进展。

气象在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适宜的气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气候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的重要可再生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第三,气候变化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需要解决的核心基本问题;第四,良好的气候环境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标志;第五,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气象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

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生态退化的背景下,气象工作发挥着数据采集、环境和大气预报预警、气候资源开发和服务等基础性作用。气象从观测到预报、服务,气象工作在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深刻认识气象在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定位,关键要做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者。

第一,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使其成为保障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率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威胁,切实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由之路。

第二,开展全方位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氣象事业关系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础性,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气候生态产品,做公众健康宜居生活的保护者。适宜的气候是“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的综合体现,丰富的气候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公众健康、宜居生活的需要,通过提供不可或缺的前端气候保障,保护美丽生活。

1.2 公共性特征

气象在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共性是由气象事业所具有的“公益、公共、公有”特性所决定的。这种公共性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气象部门的工作是为社会公众服务,走公共气象的道路。公共性的特征体现面向全社会的内涵,渗透在为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服务之中,事关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和社会进步的各个方面。通过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健全气象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气象公共服务手段,增加气象公共服务产品、提高气象公共服务质量,更好地发挥气象事业对生态文明建设所具有的现实性作用。气象在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气象是公共性的社会资源,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性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的首要任务。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基础性公共服务范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

第二,气象工作涵盖生态文明建设的众多过程、领域、节点。气象部门的工作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离不开气候区划、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土空间开发真正建立在科学决策基础上。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中,需要合理开放利用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等气候资源,以降低水、化石能源、土地消耗。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中,需要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需要加强气候系统观测、科学研究和基础数据建设,科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气象与各行业关系密切,涉及工业、农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环保、旅游、航空、邮电、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准确的气象监测预报可以服务各行各业较大程度减少经济损失。

气象工作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深刻认识气象在大兴安岭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共性特点,做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首先,加强推动包含生态环境气象服务在内的公共气象服务,更好地惠及民生。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加快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全覆盖,推进城乡和区域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发展,全面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而服务。

其次,全方位地服务于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各节点,深入推动大兴安岭三大工程、六大产业。增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气候区划作用,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服务;科学开发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等气候资源,服务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需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endprint

再次,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各行各业的气象服务,推动各行各业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空气质量预报、紫外线预报、酸雨监测评估、雾霾预报、沙尘暴预报,加强环境、海洋、水文、交通、能源、旅游、卫生等气象敏感行业气象服务。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等多种传播手段惠及千家万户。

1.3 科技性特征

气象在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技性是由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的文明理念所决定的。气候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气候运动内在规律的反映,遵循气候规律是尊重自然必然要求。气象科学技术就是对气候规律的综合体现。气象工作是科技型公益事业,气象现代化需要适度超前国家现代化,这使得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气象部门的科技性尤为突出。气象部门不仅形成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化大气综合观测系统,而且建立了以数值预报为核心的预报系统,组成了由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与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构成的气象服务系统,每个环节都体现了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气象部门的科技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大气科学技术方面的支撑和贡献。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基础性科技性作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今国际政治和外交斗争的热点,在环境外交中维护国家权益,推动国家科学发展,需要气象科学数据和研究成果的支撑。

第二,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课题。开展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气候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气象对地球环境立体化、自动化的综合观测和精细化的预报预测作用。随着未来气象的科技的发展,气象部门将建成立体化、自动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建成以短時临近和24小时精细化预报预警为核心的无缝隙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气象工作在科学技术方面将对未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直接和长远的科技支撑作用,同时作出自身特殊的贡献。深刻认识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技性定位,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首先,做好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走在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前列。100多年来,全球变暖已对经济社会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未来若发生气候突变,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已成为守护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资源安全、食物安全的焦点。

其次,科学合理进行气候区划,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中先行。有针对性地为各地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及人类遵循气候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做好适应气候环境的科技支撑,当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先锋。加强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分析、评估活动,科学控制气候资源和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总量。

2 遵循气候规律的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环境气象的各方面和气候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通过加强制度法规建设和监管,创新体制机制,主动顺应气候规律,合理利用气候容量,统筹开发气候资源,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有效防御气候灾害,着力改善气候质量,树立气候文明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1 顺应气候规律,走气候文明之路

由于气候变化作为生态问题的典型反映日益显现,迫切需要丰富发展气候文明,进一步提高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对气候资源的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气候灾害和极端天气灾害的防御水平,进一步提高对自然气候的保护意识,坚定地走气候文明之路。在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中提升丰富气候文明的过程就是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

2.2 加强相关立法,采取最严格的红线制度,合理利用气候容量

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大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划的决策和部署过程中,要优先考虑气候容量和承载能力,将气候可行性论证列入项目审批程序,作为重大工程项目立项审批的前置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装备与技术,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广的区域气候容量优化控制指标,强化国土空间开发气候综合评估。积极开展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估工作,把重大工程项目的碳排放作为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指标。

2.3 搞好普查规划,统筹开发气候资源

组织好气候资源普查,全面掌握气候资源情况,充分认识气候资源的特殊性,深入研究对气候最敏感的领域与气候资源的关系,加强对气候资源保护,编制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的投入,提升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加大对全社会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宣传力度。

2.4 增强适应能力,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坚持“发展、适应、减缓”并举的理念,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以森林湿地、农业与粮食安全、水资源管理、公共卫生、灾害风险管理以及等领域为重点,建设用户互动平台,着力提高气候服务水平,逐步形成有大兴安岭特色优势的气候应用服务。

2.5 强化风险管理,有效防御气候灾害

针对气候灾害覆盖广、传递强、破坏大、持续长的特点,建立完善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实现风险调查到村(社区)、规避风险到人。开展气候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研究气候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临界致灾条件,开展气候灾害风险区划、风险评估,不断提高灾害评估水平。强化各级政府的防灾减灾责任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水平。加强科普宣传,提升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

3 结语

深入领会党中央在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策文件精神,遵循职能法定的原则,了解相关部门在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定位,科学解读国家法律法规,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及成因,准确把握自身职责定位,与时俱进,做好继承与发展。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
气象树
新乡市科协开展“世界气象日”科普进校园活动
文章有象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气象医学与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