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

2017-12-18刘丽

魅力中国 2017年47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民农业

刘丽

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在短期内能使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低下、技能单一。调查显示,农村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劳动力比重高达80%,文盲半文盲占1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6%。在农业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仅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11%。劳动者素质低下、技能单一已成为阻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并且,民工的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资水平低,尤其是建筑业、纺织业较为突出。外出劳动力由于自身素质以及身份等原因往往就业于一些“脏、累、苦、贱”的岗位,并且大部分收入水平比较低。总体上看,这部分人群基本上属于城市的社会最底层,处于贫困的边缘,一旦因为疾病、伤残等原因失业,马上就会沦为贫困人口。

2.大部分农民工收入低,生活水平相对较差

农民工相对与城市居民的收入较低,尽管在城市务工比在农村务农的收入高,但是横向比较城市居民的收入,农民工的收入较低。收入水平决定生活水平,由于收入较低,他们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除了生活的必需品消费外,用于其他消费的费用非常少;住宿条件也较差,多在工棚或多人合租;另外,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单调,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身在大城市而变得丰富多彩。

3.劳动力转移带来了“村庄空心化、村民老龄化”问题。由于进城务工的劳动力一般都是农村中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能力较强、思想较开放的精英分子,且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留守的多为老人、儿童。很多农村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劳力不足。近年来,很多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农村社会集体活动的难以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困难和农业生产方式的退化等就是明证。同时,外出劳动力家里盖了很大的房子,但是家里没有人,或者个别老人留守,这种情况造成特别是农民工低收入阶层仅有的资产不能很好地享受,规划新农村建设的时候也受到了影响。

二、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的解决对策

1.开展培训,提升技能。把加快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作为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创业的重要手段来抓,始终按照“实用、实效、实际”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充分利用政策扶持,大力开展“三大培训工程”。目前,我乡已初步形成了“政府、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的一体化培训格局。一是打破地域界限,积极推进培训产业化进程。二是加强与部门间的联合,由乡农、林等部门分工协作,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致富技能培训。同时为方便农牧民,切实减轻农牧民经济负担,开展“送培训、送技能下乡”活动,深入各村组,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三是为鼓励和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大力开展创业培训。

2.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

目前,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使得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和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现代化、信息化。保证就业信息的输入、输出快速及时,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让有误导的虚假的就业政策、用人信息进入信息处理系统。其次,要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大力发展为农民服务的中介组织,界定其服务范围,健全其服务职能,畅通其服务渠道。再次,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动需要政府部门纳入规划。政府要对本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状况及劳动力流动有关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的调研,要联系企业,看企业多需要劳动力、需要多少、需要什么专业工种的劳动力,然后把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有效的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加快城镇化进程,打破导致城乡差别的制度壁垒,给农村居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大中小城市,其聚集效应、综合效益要比小城镇强,就业机会比小城镇要多得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还是要重视大中小城市和特大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剩余及富余劳动力的吸收作用。同时,积极完善农民进城定居的各项政策,允许长期进城务工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完成角色的转变,让农民变市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市民化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4. 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全面打破和消除城乡体制障碍。目前,农民无论是进城打工,还是在城市中的非正规部门就业,仍受到种种体制和政策上的歧视性限制,这使他们严重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不急定性使农民对城市收入的预期大大降低,从而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现行的户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同时,就业、企业注册登记、子女入学等阻碍城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其他歧视性政策也必须改革或废除,以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5.加大对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深化农业内部就业。实际上,农业内部仍具有很大的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潜力。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深挖农业潜力改善种植业的耕作方式,特别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这一产业的特点,不仅创造的附加值高,在农民的收入中贡献最大,而且由于受耕地资源的制约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业产业自身比较利益低的问题。因此,通过开发庭院经济,发展生态农业、主体农业、精细农业,如塑料大棚、工厂化种植和养殖、新型模式化栽培,使有限的土地可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加大农业广度的开发,树立大农业的观念,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大多数农产品处于初级产品阶段,从而造成农产品卖难现象的普遍存在,并闲置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为此应积極鼓励和扶持农民依靠科技从事开发性农业,将种养业、加工业和流通业融为一体,发展大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这既能促进初级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能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民农业
耕牛和农民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农民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农业科学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