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桥纪实(六)

2017-12-18吴昆

北京纪事 2017年12期
关键词:马连良新凤霞侯宝林

吴昆

相声大师侯宝林

侯宝林,1917年出生,满族人,因为小时出过天花,落下些麻子,所以外号叫小麻子。至于出生在哪儿?侯宝林在自传的第一段里说:“我可能是天津人。”

至于他是幾岁来的北京?怎么来的北京?可能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因为那时他才两三岁。只记得当时住在地安门织染局(胡同)路北的一个门里,是地地道道的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的他只能靠打工来维持基本的生计问题,捡过煤核,要过饭,也去过厂桥的三不老胡同粥厂打粥,后来卖过冰核儿,也当过报童。

解放以后,侯宝林历任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从一个要饭的小叫花子到全国政协委员,从一个卖冰核的小孩儿到中国文联常务委员、曲艺协会副主席,从一个小报童到世界名牌大学教授。由此可见,侯宝林是何等了不起的杰出人物,又是何等的勤奋好学!

由于受相声老艺人常宝臣、高德明、朱阔家的影响,侯宝林开始对相声产生了浓厚兴趣。1938年,21岁的他,正式拜师朱阔家,投入相声艺术之门,在天桥从事相声事业。

那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北京、在天桥横行霸道之时。那年头,有骨气、有爱国思想的艺人都不演戏了,以示抗议。曲艺也处于低潮期,唱单弦的常书田、唱大鼓的金万昌、刘宝全、白云鹏等人在精神上受了打击;相声界好几档知名的老艺人散伙了,张寿辰的伙伴侯一坐走了,马三立的伙伴耿宝林走了,罗荣寿的伙伴白全福也离开了……相声界出现了凋零现象。

1939年底,侯宝林为谋生计,联手郭启儒到天津说相声。天津人反映侯宝林的相声文明,脏话很少,一夜之间,侯宝林的相声在天津有了很大的声誉。当时津门已有著名相声艺人小蘑菇常宝堃,从那儿起,侯宝林和常宝堃开始平分秋色,共享盛誉。

1945年9月,日本投降以后,北京相声界正是没有人的时候。侯宝林和郭启儒在这一年回到北京,到天桥的上海游艺社说相声,大受群众欢迎,—下子打开了相声界的新局面。侯宝林、花小宝、王佩臣简称侯花王三档节目,观众天天爆满,游艺社每天老早就挂出客满的牌子。

1953年1月,侯宝林与著名相声艺人罗荣寿等11人,联合发起并成立了北京市相声改进小组,目的是为了改革传统相声,创造新相声。先后创作了《改行》堃戏剧与方言》等百余段新相声,为相声事业的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年3月,侯宝林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任总团文工团副团长。在朝鲜战场上,前沿阵地的战士提出爱听侯宝林的相声,他在枪林弹雨纷飞的情况下,毅然冒险前往,满足战士们的心愿。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正是他相声生涯的黄金时期,几乎每天都有演出活动。有时,一天要赶三四个场地,每场演出都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和爱戴。

毛主席非常欣赏侯宝林的才华,并多次请他进中南海说相声。西班牙一位记者访问侯宝林以后,写了一篇报道,题目是堃一个能使毛泽东发笑的人》。从那时起,侯宝林被毛主席尊称为相声大师。

侯宝林经过长期从事曲艺理论研究,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因循守旧、不落俗套,留下了许多知名著作。

他是中国曲艺界的一代名师,是曲坛不可多得的人才,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典范。

曲艺艺术家魏喜奎

魏喜奎,1925年8月出生在河北蓟县的一个曲艺艺人家庭。

其父魏永富因唱乐亭大鼓而得名,多在京东东八县地区演唱,素有“盖京东”美名。

她的哥哥、嫂子都是唱乐亭大鼓的名人。魏喜奎自幼受家人的熏陶,从四五岁开始,像鹦鹉学舌似的学唱乐亭大鼓。她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字正腔圆,童音清脆,演唱特别好听。

在旧社会,艺人没社会地位,饱受歧视和压迫。其父不愿让魏喜奎走自己的老路。可是,在魏喜奎12岁那年(1937年),父亲突然病倒了,借钱治病欠了外债,魏喜奎为了挣钱给父亲治病,瞒着父亲外出唱了三天大鼓,竟然开门红,挣了—些钱,暂且还清了外债。父亲狠了狠心,答应她可以登台演唱大鼓。父亲病愈后,带着她和哥哥嫂子一起来到天桥表演。但是天桥流行大鼓书的日子已经时过境迁了。

俗话说:人走时运马走膘。来早了不如来巧了,魏喜奎正赶上天桥曲艺界祭祖的好时机。一般曲艺艺人家都供曲艺始祖周庄王的牌位,周庄王的生日是农历四月廿八,北京曲艺界正筹备在天桥庆乐戏院举办联合庆祝艺演。魏喜奎随父找到曲艺公会会长曹宝禄,经曹宝禄推荐,魏喜奎首次正式登台演唱乐亭大鼓,一炮打红,不仅博得观众的好评,而且得到同行的嘉许和认可。继而她又随曹宝禄到北京广播电台演唱,魏喜奎从此名声大振,红遍了京城,在天桥也算站住了脚。

魏喜奎正处于青春期,妙龄少女,又特别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多次拜访求教曲艺、戏剧名家,吸收众家之长,完善自己大鼓的艺术风格。她拜见求教的名师有曲艺老前辈、京韵大鼓著名艺人刘宝全、白云鹏,快板大鼓著名艺人王佩臣、梅花大鼓著名艺人金万昌、京韵大鼓著名女艺人小彩舞骆玉笙、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苟慧生,京剧四大髯生之一马连良,京剧著名花旦筱翠花、于连泉、吴素秋等十多人。学到了曲艺界名家的演唱技巧,学到了京剧界的表演风格,也学到了为人处世的正派作风及艺术品德,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和身心。将各家之长融于一身,使自己演唱大鼓的水平达到酣畅淋漓的境界。

建国后,魏喜奎紧跟时代形势,积极奉献自己的艺术,演唱新社会的曲艺节目。配合宣传婚姻法的曲艺《柳树井》使曲艺正式走上戏剧的大舞台。

她的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成功演出,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具体指导。一天晚上,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步行走出中南海南门,拐弯抹角地走小胡同,来到庆乐剧场,自己掏钱买票,观看了《杨乃武与小白菜》。散戏之后,周总理和全体演职员座谈了两小时,对主题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具体意见。在周总理的支持下,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把《杨乃武与小白菜》拍成电影,向海内外发行,从此把中国的曲剧介绍到国际的文化艺术界,魏喜奎也成了新中国享誉全球的影星。此后,她主演的《箭杆河边》、张恨水的名著《啼笑因缘》等曲艺剧目相继搬上了银幕。

魏喜奎是中国曲艺艺术硕果累累的著名艺术家,在延续和发展中国曲艺艺术上取得光辉成就。担任了北京曲艺团副团长,北京剧协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继续从事曲艺艺术工作。

天桥的马连良梁益鸣

艺名梁益鸣,原名叫梁大龙,1915年农历七月十日出生在北京通县小甘棠村一个贫农家庭。

在他8岁时,母亲把他送到天桥姨夫张启家,求姨夫给他找个学本事的地方。张启的儿子张宝华,当时正在天桥群益社科班管事。于是张启替梁大龙写了人科文书,从此,梁大龙正式入科班学京剧。因这辈是益字辈,所以改叫梁益鸣。

学徒的艰苦程度令人难以承受,那时学艺学戏,十有八九是打出来的,不挨几十次打,是学不成戏的。梁益鸣入科学京剧更是如此,他从小唱歌就跑调,学京剧一跑调就挨一顿好打,那时群益社有个“打通堂”的制度,一个学徒做错事,大家都跟着挨打,师傅打得梁益鸣口鼻流血,还不许哭,打完又罚站桩,大冬天冻得手脚麻木,嘴唇青紫,还一动不敢动,两次被打得晕过去。

梁益鸣经过几十次挨打后,终于不跑调了,学业极佳,成了戏班的台柱子。一次他去看马连良、郝寿臣、张君秋等大名角的联合演出,对马派的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马连良在哪儿唱戏,他就追到哪儿,一句一句地反复学唱,一句一句地反复念白,勤学苦练,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终于掌握了马派的艺术技巧。扮相与马连良一模一样,唱、念、做、打与马连良无异。因此人称:天桥的马连良。

1951年移居香港的马连良迁回北京,住在西单西边的一个大院。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向马连良讲述了梁益鸣暗中学马派艺术的事迹,马连良听了很受感动,立即决定收下这个弟y-,梁益鸣正式拜师仪式是在前门饭店举办的,在京的梅派京剧创始人梅兰芳、肖长华等数百位艺术大师出席祝贺。一个59岁的老师收了一个45岁的门徒,一時成了梨园佳话。从此,梁益鸣成了马派艺术第一个传人。

国家大剧院组建时,特约梁益鸣担任主演,月工资1000元,那时他的月工资只有150元,但他谢绝了,他说:“我是在天桥长大的,不能丢下天桥的广大群众。”当时鸣华剧团是集体所有制,他任鸣华剧团团长,要提高自己的工资极其容易。但是他不为金钱所动,把全部公积金用在培养接班人上,招收了50名学员,培育了一批京剧人才。

梁益鸣历任区政协委员、区人大代表、市文联及中国音乐家协会、戏剧家协会委员、理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人,在十年浩劫中,也未逃脱厄运。月工资降到60元,被赶出京剧团,成了一个走投无路的无业者,十年以后才得到平反。

评剧艺术新星、勇斗恶霸的新凤霞

艺名新凤霞,本名杨淑敏,1927年出生在天津市一个贫民家庭,6岁时跟叔伯姐姐学京剧。

1949年建国前夕,与师兄杨星星一起来京,落脚在天桥。在著名评剧艺人席保昆的帮助下,连唱了三天评剧,一炮打红,轰动了整个天桥,成了人们喜爱的评剧新星。

1949年,北京宣布和平解放后,新凤霞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满怀喜悦地欢庆解放。敲锣打鼓扭秧歌,整天浸沉在翻身当家做主人的欢乐之中。每次在演出之前,她与杨星星演一段大秧歌舞,杨上穿白褂下着蓝裤,新凤霞身穿红袄绿裤,自编新词,边扭边唱:

“解放区的天,人人都喜欢。推到了三座大山,地主恶霸放下了鞭,不再受压迫,有吃又有穿呀……”

解放初期,新凤霞初生牛犊不怕虎,积极参与各项政治活动。她首先提议控诉恶霸罪行,又联合天桥艺人向政府提出建议。此后,天桥地区连续召开了多次控诉恶霸大会,新凤霞作为群众代表场场必到,与恶霸、地头蛇面对面进行斗争。

处决了恶霸以后,新凤霞成立了集体所有制的首都实验话剧团,她被推举为剧团团长。在抗美援朝时期,全国掀起了向朝鲜前线捐献高潮。文艺界掀起了捐献飞机活动。当时,新凤霞正参加全国青年代表大会,被推选为大会干部,她在会上向领导表态,要捐献一架青年号飞机,顿时全场热烈鼓掌。随后,北京市文化局率领她的剧团,深入工厂、矿山和农村演出,筹集资金,提前完成了捐献青年号飞机的任务。

在捐献青年号飞机时,新凤霞得了肺结核病,累得不断吐血,她坚持带病演出,直到完成了捐献任务。

1953年新凤霞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有的志愿军战士提出喜欢新凤霞唱的评剧《秦香莲》和裘盛戎的京剧《铡美案》,新凤霞与裘盛戎二人冒险到前线为志愿军战士演唱,满足了战士们的心愿。这是史无前例的评剧和京剧同台演出,而且是前线演出,受到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赞扬。回国后,在周总理的关怀和支持下,新凤霞与喜彩莲、小白玉霜等人组建了中国评剧院,担任领导工作,继续从事评剧艺术的演出工作。

(编辑·刘颖)

猜你喜欢

马连良新凤霞侯宝林
侯宝林巧胜华罗庚
马连良的最后时光
赔自个儿茶壶
侯宝林的幽默
马连良:如叶飘零
新凤霞为齐白石打圆场
你是我的另一半
Study on Kinetics of Iron Oxide Reduction by Hydro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