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工艺研究

2017-12-18齐孝果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重庆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17年2期
关键词:染缸枫香蜡染

齐孝果,刘 艺,董 怡,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重庆

贵州省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工艺研究

齐孝果,刘 艺,董 怡,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重庆

枫香染在外形和蜡染及其相似,但“枫香染”相对要小众的多,一直处于未被识别的状态。为记录这种民族技艺,笔者以实地考察和文献记载为研究基础,从贵州省惠水县布依族及枫香染的历史渊源谈起,从绘制工具与材料、染制工艺流程等入手,并对周边地区不同民族枫香染存在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使其工艺在不改变原生态、绿色等特点的基础上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使其相对更意操作。让更多的人对其有所了解的同时也为枫香染工艺的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

布依族;枫香染;防染剂;图案

“蜡缬”、“绞缬(扎染)”、“夹缬(印花)”并称为中国的三大防染工艺,所谓的“防染”或称为“封染”,就是避免染料渗透到绘制在布上的图案,是一种控制性防染技术。蜡染和枫香染都属于蜡缬,历史文献中对于二者的称谓,均以“蜡染斑布”、“药斑布”、“蜡缬”等词汇而概之。由于关于蜡染的论述、专著不少,而关于枫香染的系统介绍却是凤毛麟角,且其技艺和作品仅在部分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流传,并不为大众所知。惠水县枫香染主要分布在惠水县雅水镇、太阳乡、鸭绒乡等布依族、苗族村寨,其中以雅水镇播谭村小岩脚寨最为集中和典型。本文的研究深入贵州惠水下的雅水小岩脚村、鸭绒干河组和好花红电子商务产业园(原毛家苑)等地,对当地的枫香染工艺展开较为细致的田野调查,意在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这种印染工艺及文化遗产,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

1 枫香染历史起源

惠水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主体少数民族为布依族、苗族。其布依族枫香染技艺于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现存的实物和研究记载,枫香染的历史渊源只记载到清朝咸丰庚申年就中断了,后人也据此认为枫香染不过只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不过地方政府在民族民间歌谣抢救、普查工作中发现的布依族古歌《温朝典》,根据这首古歌的内容可以推断布依族枫香染在宋代以前就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同时通过仔细翻阅相关资料,《宋史》四九三卷载:南宁府(今惠水)物产名马、朱砂、枫液染布....文中枫液染布,便为枫香染[1]。对于枫香染的起源,有一种民间传说:炎热的夏日午后,一位少女把织布机放在院中一颗百年枫香树下,烈日融化了古树上的枫香树脂,滴落在织成的白布上,姑娘将白布染色漂洗后,滴落的枫香油部位竟然出现了美丽的图案,此图乃“天意”玉成,于是,枫香染诞生了,并有“天染”之说。

2 绘制工具和材料

新鲜枫香树脂为白色透明状粘稠液体,粘着力强,散发出清凉薄荷油的味道。枫香树全身是宝,根、叶和果实也可以入药,有祛风除湿,通络活血的功效,枫香树脂富含胶质和糖分,具有解毒止痛,止血生肌的作用[2]。同时枫香树脂与蜂蜡一样具有防染功能。

2.1 提取配置防染剂

取枫香树脂的方法类似于割橡胶,在枫香树主干表皮上用刀斧砍出若干道条痕,用容器接取流出的枫香树脂加水后在火上熬制,而后用丝状棕皮过滤掉渣滓,取出飘在水面上的枫香油脂后冷却,油脂固化即完成提炼。

枫香树脂粘着力强需要同牛油混合,通常比例为1∶1。牛油的作用主要有:一增强枫香油的韧性和柔软度使之不易脆裂、渗透,使绘画过程中液体流畅均匀。二是枫香树脂附着力强,混合牛油染色后易于脱去油脂。三、加速封蜡凝固。通常绘画者在绘制过程中可根据枫香油的粘稠度再适当调配两者的比例,例如枫香油粘度过大需添加水牛油进行调配。然后将两者混合置于容器加热,搅拌均匀待温度达到50~60度后即可使用。在制作过程中温度把握很重要,温度过高染色后布面颜色会发黄,而温度过低枫香油容易凝结不便于绘制图案。常温下枫香油是棕色的固体,使用时放在炉子上加热,融化后蘸取作画。

采取枫香树脂

凝固的枫香油

水牛油

调配后加热

2.2 绘制图案

布依族枫香染与蜡染的主要区别除了所用防染剂不同外,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绘制图案所用工具不同,蜡染用自制蜡刀蘸取蜂蜡绘制图案,布依族枫香染用毛笔蘸取枫香油绘制图案。另外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枫香染除所用防染剂(枫香油)相同外,绘图工具各有不同。工艺归纳总结如下:

布依族枫香染在图案绘制过程中,一般是先按照服饰纺织品所用的大小(如袖口、衣摆等),裁出合适的尺寸大小,然后在这个特定的大小范围内,按照所需的效果来确定位置与造型,后选用所需号型的毛笔在土布上起笔绘制。传统布依族所用的布为自织的棉布,幅宽较窄,通常制作床单的宽度需要两个幅宽拼接成一个。除了纺织机的原因外,这也许和枫香染的绘制有关,因为幅宽太宽,用枫香油画图案时胳膊伸不到中间,且太宽胳膊和手腕容易沾上枫香油(刚画好的枫香图案粘性大),损害已画好的图案。

绘制工具

女士上衣绘制图(未染色)

拼合床单(完成)

因枫香油的粘性比蜡染要高,所以通常情况下其在绘制和浸染过程中不易断裂使成品出现冰裂现象,但冬季因为温度低,用枫香染绘制的图案易于凝固变硬,在浸染过程中就会同蜡染一般断裂呈现冰裂现象。在过去的年代,受审美心理的影响冰裂在布依族居民看来通常意味者不完美,所以过去枫香染的制作往往集中在气温温暖的春夏季节,色彩稳固性强。受现在审美因素的影响,之前被认为“不完美”的冰裂被誉为蜡染之魂。因此针对枫香染相对不易冰裂的现象,若需要一定的冰裂效果,会在绘制完成后会进行冰裂处理。冰裂纹的处理方法:①将涂好枫香油的面料自由揉捏、敲打,力量的大小决定花纹的多少,但不可用力过大,不然凝固的枫香油会剥落很多;②将涂过枫香油的面料按一定方向折叠挤压,形成有规律的裂纹;③将涂过枫香油的面料放进冰箱里冰冻,通过热胀冷缩效应,出现冰裂纹。

3 染料和染制过程

枫香染的染色材料主要采用蓝靛浸染,惠水小岩脚村称为土靛。该地区不仅生长有大片分泌枫香树脂的枫香树,其居民还世代种植蓝草、棉花、勤于纺纱织布,为枫香染工艺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充足的材料。

3.1 提取染料

提取蓝靛的方法为沉淀法。收割蓝叶后将其放入染缸内,加入适量冷水每隔两天搅拌一次;浸泡6至7天后(剧气温而定),蓝叶中的色素溶解于水,将蓝叶捞出(腐枝是否捞取干净直接影响到靛青的纯度);再将一定比例的石灰(蓝叶和石灰比例为5∶1)倒入染缸内,待石灰融化后,用竹竿搅拌,水从青绿色变为天蓝色,越来越深。因布依族居民崇尚蓝色,所穿戴衣物大都为蓝靛染色,该地区家家户户都有染缸,里面乘着深蓝色的染料,表面浮着一层细小的白泡沫,此源于微生物在水中不断的运动形成,也是鉴别染液是否鲜活的标准。蓝靛染料的养护非常讲究,即便是技艺娴熟的染衣匠人,稍不留意便会成为“死靛”,水一旦死了,布浸泡多久都染不上颜色,同时蓝靛液会慢慢变臭。新制的染料也需要用陈年用的蓝靛做“引子”才能“活”,需要到老缸里“请水”。即使居民农忙没有面料要染也很注重对染缸的养护,除定期搅拌外还会在蓝靛液中加入一些米酒供养蓝靛,这样能使染色后的布料色泽鲜亮。

采靛浸泡

参入石灰配置

活靛

3.2 染色

将用枫香油画好图案的棉、麻布晾干后,用线将其边缘吊在置于染缸上的杆子上,然后慢慢下布置于染缸反复浸染。其主要作用是确保画布上的枫香油图案不相互粘贴或者入染缸折损,出现冰裂。每次浸染一两个小时,然后捞出摊挂于染缸上的晾架上晾晒十来分钟,加快染布与空气中的氧化反应,随后再浸入染缸,如此反复五六日,每浸染一次面料上未涂抹枫香油的位置颜色就会加深一次,直至达到所需要的颜色深度;如果要使面料的蓝色呈现深浅两色,需在面料浸染呈现浅色时捞出,晾晒干后用枫香油涂画所需要呈现浅蓝色(青色)的部位,也称为“二次封蜡”,枫香油干后继续使面料反复浸染,直至染色完成,而后脱脂漂洗后就出现了白、青、蓝三色,使染成品色彩层次更加丰富。用枫香油染色过程中,因防染剂受温度影响,高温即化,所以整个染色过程不可加热,亦可称之为“冷染”。

浸泡

二次封染

成品

3.3 脱脂与漂洗

染色完毕后,铺平晾干,之后放入沸水中脱脂。传统的方法是将含有碱性的青杠木烧成灰加入沸水中,起到更好的脱脂效果,现在可用洗衣粉代替。枫香油经高温水煮脱离布面,浮在水面上。然后捞出脱脂后的布片用清水反复多次漂洗,使残留的枫香油脱离干净,形成蓝底百花的枫香染印花蓝布,又称为“画在布上青花瓷”。之后再进行晾晒、熨平、整个枫香染制作过程完成。

未脱脂

加热脱脂

漂洗完成

4 枫香染工艺技术的发展及改进

枫香染家传技艺可追溯至光绪年间陈阿鲁(生于1869-1952年)[3],其首创了布依族传统民间图案的“活字印刷”,利用自己的艺术功底,将那些常用图案雕刻在木板上,制作配套的模板,用墨印出来。根据陈阿鲁(清光绪年间文秀才)后代在世的年长老人们说,其祖辈陈阿鲁虽为男儿身,却酷爱剪纸、绘画等,曾因从事并改良、融合多项工艺(剪纸、枫香染),从而大幅提高了各项生产技术水平、增大了各类产品的制作规模、提升了销量与经济效益,并富甲于一方乡野中。也正因如此,解放后曾被定为“地主”成分,并被红卫兵抄家,此后后人被迫中断了这项工艺技术和枫香染的传承。据传陈阿鲁有几百块木板和几册精美的图案,遗憾的是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给烧毁了。如今,遗留下来的部分珍贵遗物,是其后人在焚毁时,趁监视的人不注意,捡部分扔于杂草树丛中,然后等到夜深人静后再拾捡回来将其秘藏保存下来的。我们今天也因此才有幸看到这一历史见证。

文革烧毁后偷偷抢救下的物品

抢救下的图案模具

现如今,科技的进步不可逆转的改变着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消费意识。传统枫香染的生活日用品已被工业化的现代纺织品所代替。本不被广为人知的枫香染技艺也正逐渐淡出布依族人民的生活中。且枫香染工艺费工、费时,具有一定的难度,致使当地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从事此项难以维持生计的印染技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都已经困难,更何谈对其工艺技术的创新发展。目前有一些学者和专家已经在研究此项工艺技术,但在创新应用上主要集中在产品的衍生上,在工艺这块一直未有涉及。传统的木板印墨拓图虽好用,但制作木板更加费时费力,笔者研究在图案绘制工艺这块可与现在的转印技术相结合,将设计好的图案转印在面料上,无绘画基础者可直接在线框内涂抹枫香油,此方法更为便捷且可重复性操作。

传统与现在工艺对比

5 结语

在对枫香染考察的初期,笔者向许多贵州布依族的同学咨询枫香染艺术,但都对其没有一点了解,所听说过的也不过是蜡染。民族印染工艺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及宝贵的部分,它反映着广大人民对生活的感受、爱憎和愿望,贮存着宝贵的知识、情感和技术[4]。作为一种民族艺术,传统枫香染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希望通过学者们的研究,除将传统技艺书面化的方式记录留存,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技术相结合,使其在保留工艺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让更多的人对其有所了解,然喜爱的人能够更好的去应用,活以致用才能使非遗技艺有流动的血液,才能活起来,才能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1]杨昌飞.“天染”的发现改写了枫香染的历史[J].雅水视窗.2014(2):27

[2]刘驰俞黔生.枫香树脂化学成份[J].有机化学.1991(11):508-510

[3]陈光雪.惠水布依族枫香染文化[J].雅水视窗.2013(1):8-9

[4]惠水布依学会编.惠水布依族[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9):158-159

The Study of Fengxiang Dyeing Craft-work of Buyi Ethnic Minority in Huishui County,Guizhou Province

The products of Fengxiang Dyeing Craft-work(FDC)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Batik.However,FDC is not so popular as Batik and not recognized.In order to record this kind of precious ethnic craft,this paper analysis the existence form of FDC,based on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which record the history of Fengxiang Dyeing in Huishui county,Guizhou province.In this way,can this green craft,of which the original feature are not changed,be combined with our modern technology and be more easily handled.This paper is significant for the spread of the knowledge FDC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the research of FDC.

Buyi ethnic minority;Fengxiang Dyeing;Pattern

猜你喜欢

染缸枫香蜡染
掉进染缸以后
惠水枫香染文创产品“5W1H”理论研究
蜡染的纹饰探讨
贵州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应用
枫香园四季
到拉萨途中
染缸排产建模及滑动时间窗启发式调度算法
马丽蜡染作品
蜡染手绢寄深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