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参苓白术颗粒与培美曲塞联合卡铂联用于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价值
2017-12-18遇波
遇 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肿瘤一科,黑龙江 大庆 163000)
分析参苓白术颗粒与培美曲塞联合卡铂联用于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价值
遇 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肿瘤一科,黑龙江 大庆 163000)
目的 探讨对处于晚期的肺腺癌联用参苓白术颗粒、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展开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患NSCLC且已处于晚期的患者30例,依据治疗用药,分30例处于晚期的肺腺癌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为腺癌,行分子病理学检测无EGFR突变,无ALK融合基因扩增。患者分为2组,13例单独以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展开治疗为单纯化疗组,17例于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的同时给予参苓白术颗粒为联药组,对比2组疗效。结果 联药组有效率是41.18%,控制率是88.23%,相较于单药组的23.07%与69.23%显著较高,且联药组12个月生存率是70.59%,相较于单药组的53.85%较高,P<0.05。结论 对于处于晚期的肺腺癌,联用参苓白术颗粒、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展开治疗可对肿瘤进展进行控制,使患者生存期得以延长。
肺腺癌;晚期;参苓白术颗粒;培美曲塞联合卡铂
肺腺癌属于常见肺癌的一种,在肺癌中约占50.0%至60.0%,此类肺癌发病有较大隐匿性,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大多不可再展开手术[1]。对此,我院对苓白术颗粒、培美曲塞联合卡铂进行联用,为进一步探讨效果,本次研究分30例患者为2组,分别以以上方案、单纯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化疗展开治疗,现对2组治疗过程、效果行如下对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患NSCLC且已处于晚期的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56岁~78岁,均值(67.2±7.4)岁,Ⅲ期17例,Ⅳ期13例。30例患者肺腺癌经多项临床检查确诊,已将有其他严重疾病合并、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下者排除,依据用药方案分2组:单药组(13例)、联药组(17例),客观对比2组上述资料,突出差异未出现,P>0.05,能对比。
1.2 方法
单纯化疗组以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展开治疗:培美曲塞500 mg/m2+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第一天,卡铂300 mg/m2+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第一天。化疗前1周予以叶酸片1 mg每日一次口服,化疗1天给予地塞米松口服,化疗当日予以肌注维生素B12。
联用组基于单纯化疗组治疗给予参苓白术颗粒:参苓白术颗粒购自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Z11020564的国药准字号,6g/袋,1次1袋,口服,1天3次。1个化疗周期为21天,2组均展开3个周期的治疗。
1.3 观察内容
第一,判定疗效:瘤体小时,并持续了30天以上为CR(完全缓解);瘤体体积有1/2以上的减小,并持续了30天以上为PR(部分缓解);瘤体直径有1/2以下的缩小或有1/4以下的增大,并持续了30天以上为SD(稳定);瘤体有1/4以上的增大为PD(恶化)。通过CR+PR来计算有效率,通过CR+PR+SD来计算控制率。第二,统计12个月生存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的处理通过SPSS 20.0这一统计软件进行,相关计量资料的表示以“±s”进行,通过t展开检验,计数资料的表示以(%)进行,通过卡方展开检验,如果P<0.05,则表明在统计学方面有意义存在。
2 结 果
2.1 对比疗效
联药组有效率与控制率均显著较单药组高,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对比 [n(%)]
2.2 对比生存率
联药组12个月生存率是70.58%(12/17),单药组12个月生存率是53.85%(7/13)。两组对比,明显联药组较高,P<0.05。
3 讨 论
我院近年来尝试联用参苓白术颗粒、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对处于晚期的肺腺癌展开治疗。培美曲塞是新型抗癌药物,可通过抑制叶酸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活性,达到影响癌症细胞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达到抑制细胞增殖的目的卡铂是第二代铂类复合物,与传统铂类相比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参苓白术颗粒属于中成药物的一种,由茯苓、白术、人参、白扁豆等多种中药制成,常被应用在脾虚夹湿泄泻证治疗中。此药物与培美曲塞联合卡铂联用于晚期NSCLC的治疗,可实现扶正效果,此方案扶正与祛邪同时进行,可促进疗效的提升。本次研究对这一点进行了证实,联药组有效率、控制率、12个月生存率均较单药组高,P<0.05。
综上,对处于晚期的NSCLC展开治疗时,临床上可积极对参苓白术颗粒、培美曲塞联合卡铂进行联用,以促进疗效的提升。
[1] 罗悦琼,李 琦.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6,11(7):1261-1264.
[2] 张建伟,张宏艳,亢玺刚,等.培美曲塞二钠联合卡铂治疗非小细胞型肺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14(6):1054-1056.
R734.2
B
ISSN.2095-8242.2017.062.12217.02
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