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与地理思维导图的构建

2017-12-18辽宁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逆温层逆温甲地

辽宁 刘 丽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与地理思维导图的构建

近年来考试改革越来越关注新情境、新材料、新角度,关注知识间联系,关注问题探究,采用呈现新知、新法——学习新知新法——应用新知新法的考查方式,体现能力立意,强调综合考查,凸显过程性和开放性。难度越来越大,地理思维导图学习法是在地理学习时在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支持下将某一主题置于圆圈或方框等符号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从而把握学习重点,建立知识联系,达到成倍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的图表结构包括节点、连线和连接词三部分。节点就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地理学习主题及相关概念,连线则表示与之的联系,连接词表示节点之间关联的文字注记。由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当知识汇集到一起时,传统的学习方法往往让学生觉得混乱,摸不着头绪。思维导图学习法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建立知识结构模块,通过下拉菜单可以有选择地呈现或隐藏子一级目标知识,使知识的层次清晰,内容丰富而不杂乱,学生学习顺理成章。

下面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的复习为例,研究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思维导图的构建

1.核心术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垂直运动、水平运动、高压、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高空风、近地面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高气压中心、低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2.思维导图的构建:以核心术语为节点,将知识构建成网络,形成思维连贯性,如下图所示。

高考题例讲:(2013·北京卷)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大气中

(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节点:太阳辐射——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分节点:吸收、削弱、地面辐射、保温、大气逆辐射

解析:图中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臭氧层破坏,大气中臭氧对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吸收减弱,故A项错误;图中②表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保温作用,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少,故B项正确;图中③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图中④表示大气逆辐射,出现雾霾,大气中颗粒物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4·山东卷)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读图,完成第2题。

2.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节点:大气运动

分节点:三圈环流、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解析:考查近地面的风向。由图和材料信息可知,37.5°N 附近高空等压面向地面倾斜,即高空为低压区,38°N附近高空等压面向高空倾斜,即高空为高压区,进而可判定近地面37.5°N附近为高压区,38°N附近为低压区。甲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南指向北,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所以甲地近地面风向为西南风。

答案:B

节点下面的分知识点也可展开拓展,以分节点的形式出现,如下图所示。

高考题例讲:3.(2015·广东卷)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节点:大气物质组成的影响

分节点:较大颗粒的尘埃

解析:本题考查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火山爆发后,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物质进入大气层,这些物质能反射太阳短波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

答案:D

思维导图也不是万能的,一些特殊的效应则可用讲授法讲解,效果可能更好。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中的特殊效应

逆温现象是一种气象学的现象。通常,对流层温度一般上冷下暖,但有时会出现海拔上升,气温升高或海拔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称为逆温。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扩散,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降低,大气污染更加严重。如下图所示:

高考题例讲:(2015·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5.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节点:大气的收入过程

分节点:气温的垂直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第4题,根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A对;逆温强度在4时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B错;逆温现象15时左右出现,10时左右消失,C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错。故选A。第5题,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无关,与高度无关。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相关。综上所述,A,B,D项错误,C项正确。

答案:A C

辽宁省锦州市第十九中学)

猜你喜欢

逆温层逆温甲地
济南市低空逆温特征及其对空气质量影响分析
酒泉市大气边界层逆温特征及其与沙尘天气的关系
雾霾产生的根源
2017年春季温州沿海一次大雾天气的成因分析
2011—2013年长春市逆温特征分析
鸡西一次罕见持续雾霾天气的成因及特征分析
雾霾成因及扩散中的流体力学问题研究
加味四逆温胆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
如何计算地方时
运动学公式应用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