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17-12-18浙江蒋亚琴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海岸线贝壳风化

浙江 蒋亚琴

例谈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注重基础 概念入手

1.原题展示(2015河南高考文科综合考前预测卷)滇西北等地的高山上,林线与雪线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它是由寒冻劈碎、热胀冷缩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那里没有葱郁的树木灌丛,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

下列有关高山流石滩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流石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冰川堆积

②流石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堆积

③流石滩的形成与剧烈的昼夜温差和冻融作用有关

④流石滩的形成与重力作用和较平坦地形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命题立意:通过对图文的解读,本题意在考查地表形态(高山流石滩)的成因,考查学生能否辨析风化与风力的概念差异,能否明确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这三种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材料可知构成流石滩的石块是由寒冻劈碎、热胀冷缩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由此可分析,流石滩的形成与冰川沉积和风力沉积基本无关,其形成与物理风化关系密切,如受冻融作用、热胀冷缩而破碎的石块,又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到较平坦处堆积形成独特景观带。故D项正确。

3.思维障碍:学生对风化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理解不到位,混淆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搞不清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之间的区别,故正确掌握地理概念是解答地理问题的基础,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依据。

4.规律方法:首先要立足基础和主干内容,引导和指导学生弄清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与理论,“以不变应万变”。落实核心主干知识,如基础性知识,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如程序性知识,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其次要辨析概念的区别,如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作用下变成松散碎屑沉积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的过程,而风力作用包括风力侵蚀、风力搬运、风力沉积等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物理风化主要通过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如图所示:

而化学风化主要与温度和湿度有关,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主要通过生物的作用对地表产生影响,如图所示:

二、注重过程 动态分析

1.原题展示(2016年10月浙江选考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 196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1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3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

指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

2.命题立意:通过对局部区域图的判读,本题意在考查沙地堆积地貌的形成条件和过程,考查学生能否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文信息,解读与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外力作用。学生需要全面挖掘图文材料中显性和隐含的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的原理和规律,通过“过程”思维,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才能正确解答。

参考答案:沙源地:河谷及三角洲;湖岸。成因: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其思维过程如下:沙源地→风力侵蚀、搬运→风受地形阻挡,风速减慢→风力沉积→形成沙地。

3.思维障碍:学生有效信息提取不准,题目的逻辑关系不明,原理应用不灵活,缺乏“过程”思维,难以准确阐述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

4.规律方法: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陆地表层系统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从“过程”入手,探讨地理形态的成因和变化机理。

首先要理性思考,按照时间顺序形成粗略框架,如沙地的物质来源、移动路径、动力变化,解读获取有用信息,整合解题思维结构,强化理性的、动态的思维过程。

其次要逻辑正确,按照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深入分析各环节的成因,形成完整的地理的逻辑推理和发展过程。如沙地的形成过程,一是物质条件:要有沙源,沙子从哪里来;二是动力条件:要有风的携带作用,又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沉积下来。明确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过程性的,需要从动态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不但风力沉积地貌如此,其他地表形态的解读也需要这种过程意识,例如裂谷、海洋、海岭这三种地表形态都是板块生长边界的地貌类型,但却是地理事物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形成的。三者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裂谷在是大陆崩裂、大洋开启的初始阶段,是大陆板块内部张裂而成,是洋盆的雏形;海洋是板块交界处张裂扩张,海水入侵而形成的;海岭是岩浆喷出海底堆积而形成。同样,阿尔卑斯山系原本从属于古地中海,由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碰撞,使得古地中海海底受到挤压抬升,产生强烈的褶皱,形成了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

三、注重尺度 空间分析

1.原题展示(2016年课标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如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地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2.命题立意:以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示意图为载体,围绕“贝壳堤”这个主题,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在不同尺度时空上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河流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对入海口地貌的影响。第(1)小题考查同一条贝壳堤形成时期海岸线的位置变化。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水通过搬运作用将贝类生物遗体运至海岸地带堆积下来,只有海水经过长时期不断搬运堆积在同一位置才会形成贝壳堤,所以海岸线稳定是贝壳堤形成的前提。故C项正确。第(2)小题考查陆地推进的过程,陆地泥沙在沿海不断堆积,迫使海退的过程,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使得原来海岸线位置的贝壳堤离海越来越远。故B项正确。第(3)小题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海岸线出现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故D项正确。

3.思维障碍:空间尺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思想。如果没有明确的尺度意识,学生就不能合理地解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关系。如第(1)小题,在任何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情况,不少学生都没有注意关键词“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而都从整体图看贝壳堤位置是不断向海洋方向前移的,所以大多数考生选择了B。此题实际是说贝壳堤在形成时海岸线位置,是一个较小的时间尺度。而第(3)小题,多条贝壳堤的形成则是一个较长的时间尺度,故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海岸线出现多次位置变动。简而言之,从较短时间尺度而言,地壳变动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则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

4.规律方法:首先要明确空间背景,注意空间尺度(宏观、中观、微观),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前提。解题时根据空间尺度做到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把地表形态当作一个空间单位来对待,从而系统地解决复杂的地理问题。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春晖中学)

猜你喜欢

海岸线贝壳风化
银贝壳
一种基于样本传播的图像风化方法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设计与应用
原来你是这样的贝壳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贝壳里的海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