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17-12-18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教学方式

王 军

(西安航空学院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77)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王 军

(西安航空学院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77)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借助于该理论的整体/关联论、适应/选择论及译者中心论,分析了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课程设置目标不清晰、教材选用及教学方式不合理及英语教师师资力量较弱是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生态翻译学;翻译教学;整体/关联论;适应/选择论;译者中心论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各种文本的翻译量急剧增加,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但就目前的翻译市场来说,翻译人员质量参差不齐,所翻译的资料往往不能获得客户的认可,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即以老师为中心,从翻译理论出发,以单一词汇讲授,句子转换为主要方式进行翻译教学,教学资料大多为文学题材,缺乏实用性,不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教学模式忽略了翻译活动是一个译者在由翻译发起者、出版商、原文、原文作者、原文读者、原文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译文、译文读者、译文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等因素构成的生态体系中进行“适应/选择”的动态发展过程[1]。

生态翻译学的出现为翻译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该理论将翻译定义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过程”[2]。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是处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而该生态环境之中各元素的相互关联和作用将决定最终译文的质量。本文试图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研究翻译教学的整个过程,分析翻译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在中国起步于2001年,并与2009年前后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该理论将翻译纳入到更加广阔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研究,立足于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研究的范式。借助于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胡庚申教授等学者提出“翻译生态环境”这一概念,认为翻译是原文、原语和目的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3]。在这个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基于主体环境(作者、读者、出版商、洽谈商、审稿人等)和客体环境(原文本、译本、文体功能、翻译策略、翻译规约等)不断的进行适应性选择,达到动态平衡,从而产生最佳译文,该理论主要包含了下述基本概念。

(一)整体/关联论

生态学强调整体和关联,重视个体对整体环境的依赖[2],而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生态翻译学研究。在生态翻译系统中,各个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某一元素的改变将会导致整个系统链上其它元素的改变,这一现象充分说明翻译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这种整体关联论既有利于在整体的翻译生态系统中相关元素形成互利共进的关系,形成整体和谐的生态美,又必然会影响到翻译理论研究,即不同翻译理念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借鉴、嫁接、适应、渗透、交锋、替代、演变,经过古今中外的比较与综合,最终走向多元统一和整合一体[4]。

因此,在进行翻译生态研究时,不能将某一元素割裂出来单独进行分析研究,这将影响该系统的整体性。就翻译教学来说,该过程涉及到翻译市场需求、教学环境、教材类型、教师素质、教师学生互动方式及最终学生技能等各种元素,任何元素发生改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即学生是否能够胜任其毕业后所要从事的翻译工作。

(二)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在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进行转意和隐喻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5],译者可以根据一定的翻译生态环境的特点,自主地进行判断,并做出适应性选择,最终达到生态平衡,实现真正的“适者生存” “弃弱留强”。

在翻译教学中,适应性选择可以是多方面的,包含基于市场需求的翻译教材的适应性选择;基于学生层次的教学方法的适应性选择;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的适应性选择;甚至基于教学需要的对于教师的适应性选择。只有在翻译教学中进行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才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并且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

(三)译者中心论

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译者为中心”是以突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为目的,以译者为视角对翻译活动作出新的描述和解释为途径 ,以彰显译者主体、发展译者能力为特征,以译者为终极关照的翻译观[6]。该理论强调了译者在“译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权进行自主性的选择,其主要针对最终译文的产生,目的是为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具有进行翻译创作的意愿。

在传统翻译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占据着中心地位,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性。按照生态翻译学的观点,翻译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起着从属辅助的作用。在进行角色转换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或者翻译需求,进行适应性选择,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翻译活动中去,挖掘自己潜在的翻译创造能力。

三、我国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开设有英语课程,翻译能力培养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无论国家、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为翻译能力的提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翻译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目前的英语翻译教学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目标不清晰

我国英语教学分为非英语专业教学和英语专业教学。大学英语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多数学生往往更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英语翻译课程难以分配出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因此,不能够达到英语课程设置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其翻译学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外语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翻译的学习,比如“综合英语”“英美文学”等,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二是在高年级开设的有关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具备一定翻译理论素养和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7]。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这些学生毕业后应就业于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但目前情况是毕业生被大量推向社会,而他们在学校所学习的内容侧重于基本理论知识及语言使用技能,因此,无法胜任与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相关的工作。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说,当前翻译课程设置脱离了翻译生态这一大的环境,忽视了翻译生态上关键的一环,即社会需求。

(二)教材选用及教学方式不合理

由于受到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及国情的限制,学校所采用教材多以文学题材为主。该类教材通过单个例句,向学生介绍基本的翻译技巧,比如增词法、减词法、语态转换等,内容很少涉及到专业方面的知识,比如科技、经济、法律、商务等。即使某些翻译教程包含有专业英语方面的内容,但是只局限于某一章节,蜻蜓点水,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且缺乏系统性,这就使得翻译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就教学方式来讲,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进行练习,最终由教师点评的单一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练习机会,而且也能够在教师的点评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翻译内容局限于课本,缺少实用性和灵活性,无法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翻译练习之后会感到枯燥乏味,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翻译中去,往往是敷衍了事。

(三)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国内普通高校普遍处于英语教师师资力量较弱的困境。一方面,由于外语热在国内已经逐渐淡化,大多数人认为英语只是一种语言工具,不愿意选择单一的英语作为自己的专业,即使选择了,也不愿意继续深造,这就造成了高校英语教师的短缺,特别是缺少既懂得理论知识又有着丰富翻译实践经验的教师。另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根据袁斌业教授的调查, “过去的综合大学,一个翻译教师负责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约是几十人,在师范类院校是100至120人之间。自高校扩招后,一些师范类院校,一个年级学生的总数在160至190人之间,个别年级的学生总数在200至220人之间”[8]。日常的教学工作加上繁重的科研任务,使得教师无力再自我提升专业知识去适应当前翻译教学发展的需求。

四、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改革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翻译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翻译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翻译人才。因此,高校在开设翻译课程时必须首先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就整体/关联论来说,培养目标不同,整个生态链上的其它元素也要发生改变,比如教材选用、教学方式等。对于非英语专业院校来说,毕业生主要从事和某一专业相关的工作,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英语资料大多和该专业相关。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加入和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的练习。例如,如果学生所学专业为经贸,翻译教学就可以侧重于经贸文本类型;如果学生所学专业为旅游管理,翻译教学就可以侧重于旅游文本类型。

对于英语专业院校来说,其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各种文本类型资料翻译的通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将接触到不同文本类型的资料,比如科技、经贸、法律、旅游、医学等。因此,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理论知识及翻译技能的基础上,多接触各种类型的文本资料,熟悉各个行业的专业术语及背景知识。另外,学校也可以开设一些专业英语课程供学生选修,使得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某一行业的专业英语,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信手拈来,成为应用型翻译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师素质

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学中一项重要理论。就翻译教学来说,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方式和教师素质。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下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翻译理论、方法及重难点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校也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首先,学校可以引进更多的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从事翻译教学工作;其次,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研修与翻译相关的课程,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再次,鼓励翻译教师深入企业考察学习,扩展行业知识,增加实践经验,使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创造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环境

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是具有创造性的主导整个翻译过程的独立个体,在翻译过程中,主动性往往决定着最终译文的质量。具体到翻译教学中,学生(译者)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也最终决定着翻译教学的效果。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

首先,教师在介绍完基本翻译理论和方法后,可以鼓励学生组成小组,通过互联网或者其它方式搜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最好与专业相关的文本类型进行翻译。翻译完成后,进行组内讨论对比,选出最佳译文,并提交给教师。教师将各组最佳译文通过课堂展示,由其它组成员点评后进行概括性总结。此种方式使得学生获得自主选材和自主决定最佳译文的权利,形成竞争机制,从而愿意参与到翻译实践中去,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教师可以从各组中选拔出翻译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翻译团队,在其指导下有偿承接翻译公司的翻译任务,为今后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五、结语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教学纳入到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考量,为翻译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整体/关联论、适应/选择论、译者中心论等论述,对翻译教学中所涉及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学生角色等相关元素进行调整,从而使得各元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翻译人才。

[1] 赵鹏.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9 (12):134-135.

[2]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45,102.

[3] 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外国语文,2008,24(4):90-95.

[4] 宋志平.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反思[J].民族翻译,2012,84(3):84-90.

[5]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122(4):62-67.

[6] 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 (2):1-5.

[7] 潘华凌,刘兵飞.地方高校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 问题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09,31(5):50-55.

[8] 袁斌业.近10年我国英专本科翻译教学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外语界,2003,93(1):9-14.

[责任编辑、校对:东艳]

ExplorationintotheReformofTranslationTeachingModefromthePerspectiveofEco-translatology

WANGJun

(School of Forecgn Languages,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7,China)

The eco-translatology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reform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Based on the theory′s concepts such as holism/relevance,adaptation/selection,and translator as the center,the paper makes the analysis of major problems encumbering the current translation teaching,points out that unclear curriculum objectives, unreasonable selection and use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ways,and weak faculty are the major obstacl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ion talents,and brings forth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eco-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teaching;holism/relevance;adaptation/selection;and translator as the center

2017-10-09

王军(1981-),男,陕西蓝田人,讲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H319.1

A

1008-9233(2017)06-0076-04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教学方式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