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军事后勤刊物的转型之道
——以《后勤》杂志为例

2017-12-18胥传余

中国记者 2017年8期
关键词:强军后勤官兵

□ 文/陶 伟 胥传余

新形势下军事后勤刊物的转型之道
——以《后勤》杂志为例

□ 文/陶 伟 胥传余

军事后勤宣传是军事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转型时期的军事后勤宣传,同样要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这一核心要求,不断增强宣传的思想性、前瞻性、指导性、实践性,提升军事后勤宣传的影响力。着力点在何处,如何突破?

后勤宣传 转型 突破口

一、坚持思想引领,在强化指导性上求突破

习近平主席在视察解放军报时指出,要坚持以强军目标为引领,宣传强军思想,激发强军精神,助推强军实践,为引导全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做出贡献。[1]

作为军事后勤宣传的一个阵地,导向问题是首要的原则问题。《后勤》注重保持和发扬思想先导的传统,努力让杂志成为党的新思想新理论的“集散地”和“引领地”。

坚持思想领先提升引导力。针对当前信息传播渠道多、速度快的特点,《后勤》杂志坚持“及时”和“权威”并重,双轨发力。首先是突出“快”字,抢发第一声,力求以“高分贝”发声、“高流量”传播、“高像素”呈现的方式,对习主席和军委的决策指示进行“领读”和“宣解”,提供强有力思想引领。其次突出“准”字,吃透上级精神、把握上级意图,全面准确传达上级方针政策要求,做到理解无偏差、宣传不走样。

追求思想深刻提升阐释力。《后勤》始终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上抽丝剥茧、去伪存真,将表达思想深刻、揭示本质准确的内容提供给读者,努力把舆论风向标“牢牢掌握在手中”。针对部队后勤建设中的一些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力争在自己想明白、分析透的基础上,从多方位、多角度审视思考,不断引领军事后勤宣传。强调文章要用思想说话,用观点说话,用新意说话,也要用事实说话,杜绝“假、大、空”,并把这当成是提升刊物宣传阐释力的重要保证。精心设置接地气,充满兵味、战味的鲜活互动栏目,比如“战训天地”栏目,关注后勤保障最前沿,探索谋打赢的最新鲜经验。再比如“后勤人物”栏目,不仅宣传后勤战线的重大典型、英模人物,也大力宣传官兵身边勤恳敬业的普通一兵,也能引起读者共鸣。

创新思想表达提升影响力。军事后勤宣传,应善于借鉴军地优秀刊物的经验,取其所长,求新求变,提高贴近性、互动性和群众性。在版面安排上,力求图文并茂,以语言的精美和行文的修辞,以独特的图片美感赋予刊物以阅读快感。比如结合军队调整改革大形势,杂志将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归纳,推出了《自主择业与退休政策待遇比较》《转业后住房难题怎么破?》《调整改革单位行政开办费咋保障?》《史上最全军队住房公积金政策》等系列文章,以图文并茂、简单明了的版式直接反映核心内容,让读者一目了然。基层反响热烈。

二、坚持为军服务,在提升战斗性上出实招

对接军委 “关注点”。作为展示军队后勤全面建设的“喉舌”和“窗口”,《后勤》杂志始终把宣传重点聚焦在军委的“关注点”上,做到“跟得上机关工作思路,抓得住机关工作重点”。从强军目标的提出,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号令;从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到建设打仗型后勤;从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到后勤“三大建设任务”……进行了广泛系统的策划宣传,实现了主题宣传效益最大化,提升了《后勤》品牌影响力。比如着眼后勤改革大局,杂志先后推出“改革发展”“改革进行时”“改革时空”等栏目,刊发100多篇文章,宣传改革思路、关注改革经验、记录改革进程。

激发受众“共鸣点”。《后勤》在重大主题宣传中,从策划到实施,都充分考虑所处时代背景,既不自说自话,也不人云亦云。为适应读者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杂志推出了“全域瞭望”栏目,聚焦中心、热点和前沿,以深度报道形式解读近期国内外、军内外发生的与后勤相关的重大事件、重大动向、重大政策对军队后勤的影响和启示,全方位反映军队后勤建设的新动态、新面貌、新常态。“全域瞭望”逐步实现了“做有分量新闻、做有深度新闻、做有权威新闻、做有趣味新闻”的目标,成为读者认可的名牌栏目。

找准编读“契合点”。军事后勤宣传的影响力,最终也要通过受众对报道接受、认可并改变态度而实现。后勤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与官兵切身利益和生活联系较紧密,比如住房改革、医疗卡、专业安置费如何清算、社会化保障等等事关官兵的切身利益,也是官兵最想了解的内容。《后勤》将这些当作重点进行安排,千方百计把广大官兵最想了解的东西报道出来,让官兵想看、爱看。比如“基层后勤”栏目,不光反映部队基层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也积极反映基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引导大家一起寻找解决办法。读者反映,“基层后勤”栏目说的是基层话、讲的是基层事、关注的是基层疾苦,体现的是基层心声。

三、坚持读者至上,在增强可读性上见实效

服务性是军事期刊的永恒主题。

选题上着眼“前沿”。现代条件下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和后勤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各部队从新的实践出发,突破思想认识上的“盲区”和“禁忌”,组织官兵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后勤》以建设“打仗型”期刊的要求,根据研究方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前策划可预性问题,形成一套可完成任务的机制和模式,筛选专家和作者,就相关问题展开集中研究和专题研讨,力求在专业领域选题上贴近实际、贴近需要求深入,达到独辟蹊径、独具匠心,使选题研究成果在为指挥机关提供决策咨询的同时,积极支持学术理论探索创新和部队建设经验的交流成果,不断满足部队创新发展和广大读者的需求。比如2016年杂志抓住军事热点事件,及时组织刊发军事专家撰写《萨德之剑意欲何为?》,详细分析部署萨德的意图和危害,同时也提出我军后勤面对威胁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时解答官兵困惑,得到了读者的“点赞”。

内容上突出“兵味”。向打仗型期刊转型,体现在办刊方向目标和具体文章语句上就是要特别突出办刊的“兵味”“汗味”“火药味”上。比如“现代后勤”栏目,围绕感知反应后勤理论、联合作战后勤理论、推进联合保障后勤改革、构建精干高效联合作战后勤指挥体系、区分层次类别优化后勤保障力量、后勤信息网络建设、远程快速机动投送装备建设、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后勤装备、优化战略资源管理、深化全过程管理等内容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取得了一批成果。“科学管理”栏目,围绕精细管理、精确保障、信息化管理、停止有偿服务等内容宣传了政策、介绍了经验,对部队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行了有力的指导。

形式上力求“活泼”。对常设栏目及品牌栏目,在不改变内容的情况下,力求形式上的创新和完善,增加一些栏目标识、改进栏目栏花、强化栏目色彩、改变栏目排版方式、加大图片刊用量等,使栏目不断呈现出新面孔、新亮点。比如2016年7月,一队解放军官兵浑身泥水坐在抗洪大堤上啃馒头的照片火遍网络,引发了公众对军队后勤保障能力的质疑。针对这一“网红”事件,杂志社及时派记者到现场了解情况,很快刊发了《一个馒头引发的口水战》一文,还原了事件背后的真相,消除了误解。文章后面还链接了后勤专家的专访,对我军后期保障尤其是饮食保障能力进行了详细介绍,让读者了解了一个真实的后勤。

与此同时,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军事后勤宣传需要更加着眼中心、把握大势、创新方法,不断放大军事期刊功能,开辟军事后勤宣传新局。

(作者分别是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后勤杂志社记者、高级记者)

【注释】

[1]摘自习近平视察解放军报社时的讲话;据新华社北京2015年12月26日电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

猜你喜欢

强军后勤官兵
后勤服务
强军路上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武警四川总队组织官兵进行健康体检
强军 强军
走在强军路上
后勤服务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魂牵深蓝》:强军路上的奉献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