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新闻扶贫如何精准发力
——以《光明日报》蹲点贫困村调研采访活动为例

2017-12-18张春丽

中国记者 2017年8期
关键词:光明日报驻村调研

□ 文/张春丽

新媒体时代新闻扶贫如何精准发力
——以《光明日报》蹲点贫困村调研采访活动为例

□ 文/张春丽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统领下,新闻界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精准发力,通过媒体深度融合聚焦精准脱贫创新实践,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汇聚起新闻扶贫的澎湃能量,在打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后一公里”上下了一番功夫。

新闻扶贫 媒体融合 精准扶贫 光明日报

张春丽光明日报社新闻报道策划部副主任

今年4月底,光明日报社8名记者走进宁夏、陕西、新疆、湖南、山西、青海、四川与河南的贫瘠乡村,用一个月的时间与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同一方田里劳作、同一口锅里吃饭、同一个屋檐下攀谈,汇聚起新闻扶贫的力量。

一、全面部署,提升新闻扶贫的战斗力

(一)加强采编力量,选派业务骨干。对于这次驻村采访,报社高度重视,精细策划,精心组织。派出的8位记者老中青结合,且之前大部分都参加过重大活动报道,或者报道经验丰富,或者满怀新闻激情,在蹲点调研过程中展现了精湛的业务和优良的作风。新疆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塔木村是个牧业村,只有147户人家,却分布在20公里长的山沟里。第一天到塔木村,20公里的河滩石头路,记者坐车走了近3个小时,“颠得我心痛”,而之后的一个月里,记者天天都在这样的路上奔波采访,发稿时还需跑到20公里以外的矿区,找个网络信号较强的位置传输信息,发送一个邮件往往要花上半个小时才能完成。蹲点湖南省安化县烟溪镇通溪桥村的记者是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一个月里他采写了10篇报道,都是立体化的,配发了图片和视频。

(二)为扶贫报道做好硬件配套及业务培训。“火力全开,十八般武器都上”,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者实现转型的重要发力点。调研采访活动前,报社为记者发放了智能手机、专业录音笔、照相机、运动摄像机等装备,同时在社内开展摄影、摄像等现代传播技能培训,融媒体中心记者随时在微信工作群中对前方记者进行拍摄防抖、效果剪辑等技术指导,以满足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的报道需求。记者们在这次采访过程中不再是“一个本子一支笔”,而是让相机、摄像机及电池、充电器等成了随身“法宝”,跟村民聊天拍一段,去羊圈看羊也拍一段,下雨了再拍一段……然后利用手机APP里的功能剪辑制作出完整视频。全媒体武器多了,全媒体意识浓了,全媒体行动也就自觉了,全媒体传播效果更有声势了。

二、深度融合,提升扶贫报道的传播力

(一)前后方协同,浓墨重彩聚焦精准扶贫。总编室、新闻报道策划部、科技部、教育部、经济部、摄美部、记者部、融媒体中心、光明网等多部门联手,反复推敲报道角度,实时沟通重点选题,在每日的编前会上即时通报采访进展,重点落实刊发版面,前后方记者编辑并肩作战,特色鲜明地推出驻村调研文字报道近50篇(在微博上以“头条文章”形式推出),以及“六一”专版《今天,让我们聆听你的声音》、端午节专题《蹲点村的端午节》,通版彩色重磅推出驻村手记《在充满希望和信心的村庄里》,光明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和光明网推出融媒体报道近90篇,31篇原创稿件被全网转发。

(二)差异化呈现,丰富多彩讲好扶贫故事。前后方一盘棋的同时,扶贫报道强调三端差异化呈现,通过不同的新闻作品形态,扩大传播的覆盖力影响力。以蹲点宁夏盐池麻黄山乡松记水村的记者报道村民养鸡脱贫为例,纸媒端以记者手记形式刊发《都有一股战胜贫困的干劲》,精要讲述村民李飞帮在两三百亩的连片荒漠草场养殖乌骨鸡的故事;PC端以文字、图片、秒拍等多种形式合成融媒体作品,原汁原味、生动鲜活地记录小鸡仔的“叽叽喳喳”,李飞帮的又是喂水又是填食、“这三天三夜我直接晕了,晕得往倒栽咧”,直观而综合地呈现贫困村群众的乐观、对脱贫致富的渴望和他们身上的那股冲劲;移动端增强了可视化元素,《麻黄山养鸡进行曲》通过融合电影、电视的某些特效传播手段突出了悦读性,同时基于互联网思维强调用户体验的互动性,当天阅读量接近5万,评论达162条。

(三)全媒体联动,出新出彩凸显光明特色。光明媒体矩阵策划制作了“驻村蹲点看扶贫”微视频等一批文化味足的融媒体产品,在光明日报两微一端、光明网、光明校园传媒、光明都市传媒同步发布,甫一推出网络播放总量就超过240万次。其中,《留守儿童读给远方的家书》选取“六一国际儿童节”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发布,通过镜头记录村中十余位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读信的画面。形式上,采用念信的方式,契合互联网传播的热度和规律;内容上,情感充沛,人情味儿强,共情点浓,有利于互联网的二次转发;表达逻辑上,用情感的共振串联多个孩子的不同家书,找到不同家书中相同的温情,进而讲述了一个内核一致的故事。该视频单期播放量已超70万余次。

(四)跨媒体传播,鲜活精彩抒写时代篇章。此次报道的一大亮点是,媒体之间打通传播平台,凭借传播手段的优势联动,实现了资源整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客户端、央视《经济信息联播》《焦点访谈》和中国记协网分别转发《光明日报》记者的手记、视频、调研实录和驻村见闻等,新疆《伊犁日报》等14个地州报和《信阳日报》等地方媒体更是多次转载《光明日报》的扶贫报道。传统媒体与传统媒体间、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的跨界实现了优质内容的多屏、全网、全媒体、多平台传播,扩大了扶贫报道的传播力。

三、协同作战,提升社会扶贫的整合力

(一)记者是报道者,也是扶贫者。通过驻村调研采访,记者不但“闻到泥土中青苗的香气,空气中希望的味道”,还主动适应移动传播规律,发挥新闻扶贫的力量。蹲点通溪桥村的记者在《通溪桥的路》一文中讲述了当地村民愚公移山式修路的故事,他同时也向相关领导反映村里仍欠修路钱的困难,湖南省扶贫办领导当场表态,要按程序按政策给予通溪桥村50万元支持;《七年,插着导尿管,拎着引流袋——谁来帮李凤虎圆手术梦》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微信朋友圈纷纷为李凤虎捐款治病,记者已向腾讯公益提交了资料,希望通过公益的力量为他解除病痛。

(二)把笔头、镜头对准田间地头,牢记使命和责任。“前几天,我闻见炕上有一种久违的炕土味儿,但后来就闻不到了。等闻不到炕土味时我才发现,我真正融入了松记水村的生活。而在此时,我才欣喜地发现,这里不是一片荒芜,更不是一个没有新闻的地方,有很多题材都是能够反映脱贫大时代的小故事。”一个月的蹲点调研在记者职业生涯中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记。大家纷纷表示将继续关注、关心驻村的脱贫攻坚进展,不定时地对其进行动态化追踪报道。报社也将提供更多重要版面、时段和平台刊播“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以问题为导向,从变化中分析经验教训,从困局中思考突破方向,让精准扶贫政策更有针对性。

(三)提炼扶贫经验,汇聚脱贫攻坚正能量。本次蹲点贫困村调研采访活动中,各媒体之间尤其是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之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打通传播平台的做法,放大了好稿件的声音,形成了新闻报道与扶贫工作的良性互动,这一经验启示我们:扶贫报道应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与搭建扶贫公益平台、架通致富桥梁结合起来,把干部群众与贫困决战的不屈精神与新闻工作者“走转改”精神结合起来,把开发新传播技术与媒体跨界传播结合起来,提供更强的舆论支持,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让新闻扶贫“看见的时候在纸上,看不见的时候在路上”。

(作者是光明日报社新闻报道策划部副主任)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

猜你喜欢

光明日报驻村调研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光明日报》法律顾问黄晓:什么时代都是内容为王
《光明日报》融媒建设实践分析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