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趣味性教学

2017-12-16陈宗杰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主体性小学语文学生

陈宗杰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和现在的知识水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242-02

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受心理年龄的制约,容易产生“唯书唯师”的思维倾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本应该是充满激情的,但在现实中教师往往将“课堂时间全部用来‘处理教材,挤去了学生‘历练的时间,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因没有经过必要的强化训练而得不到巩固,致使课堂教学的成果白白流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所以课堂提问教学这一教学方式逐渐为众多教师所接受。课堂提问是启发性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有力地将师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重新焕发生机。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呢?我想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需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疑、解疑是一门学问,“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课堂提问不是“照本宣科”,是一门艺术,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主体需求,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首先,提问要有的放矢,要有目的性,扣住重点。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微笑着承受一切》时,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抓住课文的重点,有的放矢地提问:桑兰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使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找到“坚强”一词,通过这个重点词引出重点句:描写桑兰坚强的四个句子。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通过揣摩并加以体会,从而感悟主人公的坚强,感悟“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真正含义。通过这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突破了重点,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要求教师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在设计的问题应始终致力于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理。再次,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我们在备课中能预设的,对回答问题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答案,要有充分的估计和预想,并事先想好应对的措施。最后,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生活经历和学习基础的不同,学生走进文本的程度总是参差不齐的,他们在走进文本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感悟不一样。有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文本的人文精神甚至是背道而馳的。要让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的确是个难题,因为任何一个班级都有相对的优生与差生,优生与差生之间由于存在着知识水平及能力上的悬殊差异,其对提出的问题的适应性也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我们提问要关注所有的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不同要求的问题,对优秀的学生可以合理“提高”,对中等学生可以逐步“升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还要注意照顾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提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可以使其集中精力,对胆小害羞的学生提问其力所能及的问题可以帮助其树立自信,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发挥其主体性作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

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几乎是教师满堂灌,独霸课堂,很少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有时形式上也让学生提问,但所提的问题还是超不出教师所规定的条条框框,而且教师只是以个人的力量,逐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没有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长期如此,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就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或仅仅停留于初始阶段,不利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时学生积极问“问题”或大胆发言还可能受到老师的指责或讽刺批评。现在的课堂早已抛弃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应答的模式,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根据学生理解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课堂上逐渐形成“教师少问,学生多问”的课堂气氛。

所以教师必须从改变教学方式入手,课堂上教师不要给学生太多的限制,也不要独占课堂,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和时间。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发现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改变注入式、牵引式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怕想“问题”,不敢问“问题”,作为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消除“懒问”的思想,鼓励他们积极去想问题。不会思考问题,也就谈不上什么发展。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会思考问“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消除学生懒得问“问题”的思想情绪,解除学生不会问“问题”、怕问“问题”的心理,激发学生想问“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敢问“问题”的勇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多么的肤浅、可笑,或是异想天开,甚至是荒谬错误的,老师都不能嘲笑、讽刺、指责、批评,更不能在行动上去挫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去。”要使学生善于问“问题”,教师首先要把课堂提问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是要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是学生“善问”,使“问题”有价值。

三、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课堂提问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而问,步步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次提问的最佳时机是在学生已开动脑筋,正在生疑、质疑但未能释疑之时。同时,提问要有深刻性和发散性,能启发学生尽可能从多种角度思考和回答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恐龙》这课的第二自然段时,围绕课后练习第四题“第二自然段写了几种恐龙?在这句几种恐龙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并说说它们的特点”,学生自读自悟,有的边读边圈画,有的边读边列表格,有的有感情地朗读,有的个别读,有的合作读等等,学生在教师的监控指导下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时间充足,学习的方式多样,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能力加强,思考步步深入,积极性得到发挥。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只要在设计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和现状,加强学生对所提问题的主体活动,定能在语文课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体性小学语文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