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建议
2017-12-16刘杰
刘杰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继而提出未来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和规划,当前农业经济模式应当深入改革,转变思路,为未来农村及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制约;农业经济;对策建议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保障。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的社会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发展发展。本文针对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业发展遭受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匮乏以及耕地面积不足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环境,气候,资源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趋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愈演愈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愈发突出。
农村闲置劳动力过多,农村劳动力就业难,这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目前有3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而就目前的生产力及生产水平而言,整个农业发展只需要1.8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这将导致将有1.2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伴随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科技水平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闲置。
农业资金严重缺乏,农业银行在市场化,商业化的经营理念知道下,极力减少农村营业网点,造成扶贫资金不到位,农村金融发展全面滞后,商业金融在农村市场的作用逐渐削弱。农村金融政策功能机制落后,农业发展银行作用片面。农村信用社随着主要的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后担负着正规农业贷款的大多责任,这就限制了正规的农业贷款,虽然农村信用社网点覆盖了多数农村,但是得到贷款扶持的农户仍然非常少。
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设施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农村与城镇居民享受的待遇差距非常明显,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投入有限,政府资金投入远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求,仍有部分地区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匮乏。当前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以县为主”,义务教育体系的城乡分割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样,政府投入在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不足也非常明显,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有限,远不能满足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亟待解决。
二、深入改革,转变思路,为农业经济发展谋求新的出路
(一)调整农业机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以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攻击体系整体平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尤其是口粮应当基本实现自给自足,而不能够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粮食的自给应当在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水平之上。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综合竞争力,逐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也应当关注畜牧水产和林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畜牧水产和林业在整个农业体系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分配农业区域布局,使得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作物集中到优势产区中来,形成科学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扩大农产品生产链,发展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真正实现农民增收。
(二)发展非农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向非农产业合理转移,优化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快速发展的合理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坚持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和加速农业人口的转移速度。发展初级农产品深加工,充分发掘农业就业岗位,扩大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市场。对于限制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大力排除,加快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必须为农村剩余劳动向城市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制度上下功夫,创造农村剩余劳动“进的来,留得住”的制度环境,这就要求首先要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清理阻碍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扩大农民进城的渠道,必须对现有的一些限制行政策措施进行改革。提高农民就业素质,针对农民做必要的技能培训,切实保障农民务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样,必须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三)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教育条件,让广大农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形成稳定的支农资金来源,在制定政策时应当向农村地区倾斜,继续保持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把支农指出的增幅维持在财政收入增幅的水平之上。合理使用财政支农资金,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减少资金流通环节,形成农民直接补贴体系,把资金使用在合理的位置。加大农业科研力度,推广高产农产品种植,加大农业投入。逐渐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农村人口基本的医疗卫生需要。新型合作医疗不应当只关注重大疾病的保障,同时也应当对卫生教育,疾病预防,门诊费用进行补贴。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完善医疗救助体系。
(四)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拓宽农民贷款渠道,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依据有利于改善農村金融服务,有利于农户获得正规农业贷款的指导思想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富有竞争力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科学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深入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加大商业银行对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支持力度,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明确农村信用社所有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银行在吸收农民存款的同时必须要保证一定比例的农业贷款,缓解农民贷款压力,显著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充分的贷款支持。
三、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现阶段虽然我国对于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仍然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水利设施、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率,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开发、利用和推广的投入。建立有效的支持农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支持体系,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
(二)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1.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要深入
加大对科教兴农的财政投入,对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要加大财政支出,围绕提高农产品产量开展科技攻关,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農业生产的第一线,给农民传授实用技术,积极投入到农村。
2.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
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把科研力量集中运用到园艺产品、深加工产品上,使农业经济向着高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围绕降低生产成本开展技术研发。大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和节劳农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
3.加大农技所技术投入
加大对基层农技所技术设备的投入,培养更多技术过硬的农技推广人员,去基层重点指导农户、农业企业的工作,同时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三)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尤其是青年农民的科技,他们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农村的现有实际情况,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技术培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多种方式,多层次的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远程教育、函授等学习途径,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技术的培养,农民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服务农业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行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用好土地使用权,才能使土地资源升值。只有把土地流转工作做好,才能把农业规模化经营搞好,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要运用好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采取出租、转让、转包等形式,使土地流转起来,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又使土地与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二要制定一些管理办法和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土地流转的程序和手续进行规范,使土地流转有章可循。
结束语: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加以解决,使农业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0).
[2] 孙敏荣.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浅析[J].现代农业,2004(12).
[3] 徐静敏.找准发展农村经济突破口[J] .吉林农业,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