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性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不良事件发生及康复的影响
2017-12-16沈素娟卢美观
沈素娟 卢美观
【摘要】 目的:分析约束性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不良事件发生及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86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给予两组颅脑损伤躁动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增加约束性护理,观察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躁动程度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管道脱出、皮肤损伤、跌倒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长于观察组,躁动程度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约束性护理干预用于颅脑损伤躁动患者,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约束性护理; 颅脑损伤躁动患者; 不良事件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1.0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1-0103-02
交通事故、坠落均可导致患者出现颅脑损伤。临床检验表明,多数颅脑损伤患者伴有躁动症状[1],这种症状在影响临床护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疾病的危险性[2]。为了促进患者获得良好预后,本文将约束性护理干预用于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的临床护理,取得显著效果。现将86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的临床护理流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86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颅脑损伤;(2)患者均伴有躁动症状;(3)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年龄处于24~69岁。排除标准:(1)排除存在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的患者;(2)排除合并严重器官功能疾病或并发症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25~64岁,平均(45.7±13.5)岁;墜落跌倒13例,交通事故12例,其他18例。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27~68岁,平均(47.3±15.0)岁;坠落跌倒15例,交通事故16,其他12例。两组颅脑损伤躁动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给予对照组颅脑损伤躁动患者常规护理,具体包含病房无菌环境保持、用药指导、心理护理等。
1.2.2 约束性护理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约束性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所示:(1)家属约束方法。在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约束前,应详细为患者讲解约应用约束性护理的必要性、优势及护理流程等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对这种护理方法建立正确的认知,同时提升家属的配合度。(2)保护性约束方法。参照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的躁动严重程度、病情给予相应的保护性约束措施。对于重度躁动患者,应以约束带固定颅脑损伤患者的四肢;对于中度或轻度躁动并留置尿管的患者,应以约束带对患者的双上肢进行约束固定;对于中度躁动或轻度躁动并留置胃管的患者,应以约束带约束患者的胸部,若留置胃管患者的躁动程度达到重度等级,应在约束患者胸部的同时,对其四肢进行妥善约束处理。此外,还应为患者佩戴手套,避免造成皮肤抓伤。在实际的约束过程中,应注意将引发患者躁动的因素解除,并避免强制约束,防止造成颅内压升高,增加疾病的危险性。(3)管道约束方法。以透明胶布将颅脑损伤患者的所有管道固定在妥善位置,如将腰椎引流管盘成S型,并以深静脉敷贴固定于颅脑损伤患者的背部;将胃管固定于患者耳后;将导尿管固定于患者的大腿内侧等,避免患者剧烈活动或挣扎等行为造成管道脱出,引发病情的恶化。(4)输液约束方法。选用静脉留置针给予颅脑损伤躁动患者静脉输液。穿刺成功后,应以敷贴将其输液管妥善固定后,运用宽绷带将静脉留置针包扎起来。整个约束过程中,应保证包扎的松紧程度适宜。输液结束后,借助袜套等工具将留置针遮盖住,进而避免处于躁动状态的颅脑损伤患者拔出静脉留置针。
1.3 观察指标
观察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评分项包含管道脱出、皮肤损伤、跌倒。观察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的住院时间、躁动评分。观察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评分项包含不良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观察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项包含不满意、满意。
1.4 评价标准
选用Riker镇静-躁动评价量表对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的躁动程度进行评估。患者的得分与躁动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患者量表得分的升高,其躁动程度也逐渐增加。评分标准为:7分,危险躁动,患者产生有攻击性的躁动行为,如拔除胃管、抓伤皮肤等;6分,非常躁动,患者产生较为频繁的躁动行为,反复劝阻无效;5分,躁动,患者产生轻微焦虑症状,偶尔出现躁动行为,经劝阻后可回归安静状态;4分,安静合作,患者无躁动行为,能够良好服从命令。
1.5 统计学处理
本文选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无跌倒发生,仅1例出现皮肤损伤,3例患者出现管道脱出;对照组患者跌倒发生率为20.93%,皮肤损伤发生率为27.91%,管道脱出发生率为23.26%。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躁动程度评分比较
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长于观察组患者,其躁动程度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endprint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无应激性溃疡发生,仅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6.28%,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为11.63%。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3.1 颅脑损伤躁动患者分析
临床经验表明,躁动是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常见症状[3-4]。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升高、情绪状态变化及疼痛等均可导致患者产生高声叫喊、乱晃乱动、强行挣扎等躁动行为[5-6]。躁动症状的出现增加了留置针拔出、管道脱出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7-9]。
3.2 约束性护理干预的作用
约束性护理干预借助保护性约束、管道约束、输液约束等不同途径和方法,抑制颅脑损伤患者各种躁动行为的产生,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缩短住院时间[10-12]。
3.3 约束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本文将86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均匀分成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常规护理+约束性护理干预。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康复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在于:約束带、固定管道、输液等约束性护理措施的实施,有效杜绝了患者各种攻击性躁动行为的产生,进而保障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这种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为了保障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的安全,医院可于临床护理中广泛推广约束性护理干预,以降低管道脱出、跌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并提升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伟,季洪玲,朱月兰.急诊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的临床病因观察及护理干预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173-174.
[2]朱立霞,李凤霞,杨敏等.集束化护理在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28-29.
[3]熊雪华.循证护理在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5):314-315.
[4]李复员,潘巧娟,李琼花.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23(4):49-50.
[5]莫晓平,苏菊芸,周月梅,等.颅脑损伤患者躁动l59例的安全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7):1171-1172.
[6]赖品英,谷岩,叶宇梅,等.颅脑损伤躁动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16):3712-3713.
[7]丁彩霞.根据镇静躁动评分评价护理干预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躁动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4):210-211.
[8]藏琳琳.集束化护理对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躁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3):2469-2470.
[9]孙惠真,卢美观,陈丽玲.集束化护理在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装备,2016,29(21):167-168.
[10]苏秀芬.对颅脑损伤躁动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1):92-93.
[11]李艳芬.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护理在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6):76-78.
[12]刘建荣,王妮,唐小璐,等.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后躁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4):636-640.
(收稿日期:2017-07-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