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德育保障中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协调机制研究

2017-12-16刘康平张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导师

刘康平 张华

摘要:本研究通过分析德育保障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机联系、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面临的困境表现及原因,最终完成了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协调机制构建的探索,以期本研究起到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作用。

关键词:培养质量;研究生辅导员;导师;合力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9-0096-04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德育保障的有机联系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涵

“研究生培养质量”指研究生培养院所的教育水平高低与研究生培养效果优劣的程度,主要受研究生培养院所的教育制度、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培养组织形式和培养过程、培养计划、培养的评估与反馈制度的合理程度以及教师的素质、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培养活动的默契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思想境界、学术诚信、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身心健康状况等多方面的质量上。

(二)德育保障的内涵

我国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是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的“大德育”。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研究生德育工作出现“政治泛化”现象,侧重“政治教育”,德育工作归口于专门的思政管理人员如思想政治辅导员等,但在长期研究生培养中,特别是新形势下社会、教育大环境的变迁中,发现单一途经下的德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研究生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体系化的工作。德育工作对培养质量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德育工作者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德育手段,把符合社会发展进步需要的,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包括道德理念、政治思想路线方针、法律规范、心理知识等德育内容传授给研究生,并使受教者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德育规范,最终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具备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三)培养质量视野下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状解读

1.德育工作管理组织系统单一落后

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管理组织系统一般如下:学校层面上设立研究生院指导学院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在学院设党委副书记分管研究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副书记下设辅导员进行日常具体工作。实际上可以说,科研院校中专门从事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是辅导员群体。这种单一的德育管理组织系统使德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很多问题,例如辅导员群体从事德育工作人员不足、作为德育工作重要力量的導师群体未发挥重要作用、与德育工作相关的学校其他部门沟通不畅等问题。

2.缺乏有效的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

我国科研院校主要采用课堂宣讲的方式进行德育工作,这种德育途径是单方面的“灌输式”,研究生是被动地接受德育内容,同时这种教育方式只重视学习德育理论知识,并把考试得分作为评价研究生德育水平的主要标准,简单地将德育作为考试和课程来完成,分数成了绝对的量化标准。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日常的考评、考察、考验,难免会将一些德行操守一般、甚至“知行不一”的高分学生评价为“好学生”,严重违背了德育工作的初衷。

3.新形势下的德育对象使德育工作面临新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今天,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外来思想相互碰撞、融合,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正在经历着复杂的变化,这种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作用到德育对象身上,给新时期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这些新挑战主要体现在:研究生生源数量上的增加使质量有所下降;研究生有一定社会经验但又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易受不良思想影响;广大研究生思想上表现出理想高远但又缺乏脚踏实地的勇气;在政治上表现为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知识丰富但又对党的路线方针出现怀疑;在心理健康上日渐成熟但又有时脆弱;对道德规范和法律规章上有所了解但又有观念淡薄的一面。

(四)研究生德育工作效果对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分析

1.德育工作与知识学习是相统一的

有些人认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势必耽误了科研知识的学习,其实没有理解研究生德育工作与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知识包括具体的生产经验和人文与自然科学技术,也包括人类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道德规范和生活经验、精神面貌等,知识的传承,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德育形式,知识开启人们的心智,使人聪明起来,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2.德育工作是时代要求,亘古常新

我国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内容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字当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国新时期价值理念的凝练。从古至今,国家都将“德育”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德育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有专门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但客观分析,德育工作与智育工作相比相差甚远,受教者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德育与智育的相互独立,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只有将德育内化于知识传播过程中,才能达到德育与智育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目的。

3.德育工作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当今的时代是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求他们具备与之相匹配的优秀素质,研究生既要具备专业的科学技术知识,也要有优秀的德行、健康的心理,较强的法律意识,只有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才能成为适应复杂多变社会环境的高质量人才。

研究生的德育工作既是研究生教育的动力和保证,也是决定着研究生教育性质和方向的深层次要素,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高校研究生教育环节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二、辅导员和导师在德育工作中合力育人的困境表现及原因

(一)研究生德育工作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始终处在高校德育工作的第一线,为高校育人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生德育工作较本科生德育工作具有特殊性,要求对研究生辅导员角色定位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生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研究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引领、职业规划、心理辅导、学生事务管理和服务、科技文化和社团活动指导。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可以看出主要是丰富研究生学校生活,促进研究生人生道路的积极转变,可以将辅导员定位为:学生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学生事务的管理者与服务者、学生进行社会化转变的促进者。但研究生教育较本科教育的特殊性使得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对研究生影响力偏低,进入研究生阶段,研究生的毕业条件、就业状况与自己的科研成果息息相关,所以研究生把主要时间精力用于科研学术方面,辅导员对研究生的学业指导方面发挥作用较小,这种影响力的偏低,又反作用于辅导员的德育工作上,使德育工作效果降低,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endprint

(二)德育工作中导师的角色定位

关于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还要从研究生对导师德育工作期望状况谈起,笔者通过研究各高校的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相关结合文献研究成果,形成研究生对导师德育工作期望状况访谈提纲,随机选取某高校理工科和文科研究生共30名进行深度访谈,通过访谈收集到相关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归纳,了解到研究生对导师德育工作有如下期望:

(1)尊重学生、善于沟通,能主动与学生平等、面对面交流;

(2)关心学生生活、心理状况;

(3)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具有高尚的奉献精神;

(4)品行端正、道德高尚、为人师表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人格魅力;

(5)政治立场坚定,具有正能量导向;

(6)关心并指导研究生就业情况。

研究生对导师德育工作普遍具有较高期望,导师的德育工作水平,将通过导师个人的言行举止、学术水平、学术作风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所以可以将研究生导师在德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概括为:生活上的朋友、学术上的老师、思想道德上的模范、政治上的灯塔、事业上的伙伴。但在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导师遴选程序中德育能力标准形同虚设;导师对德育工作缺乏主动意识,缺少德育技能方法;科研任务重,导致导师重视研究生专业科研能力培养,忽视德育工作;对导师德育工作监督力度不够等,使导师往往角色定位出现偏差,导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影响德育效果,并最终降低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大都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首要责任人”,导师肩负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在“教书”方面,导师负责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定培养计划、科研、论文写作指导以及对修改、评审等事宜;在“育人”方面,导师肩负的责任同样重要,导师在对研究生的德育指导中应躬亲垂范、为人师表,使研究生在政治倾向、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接受正确的引导,朝正向发展,最终形成稳定的政治、思想、心理和道德品质。可见,导师的影响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对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辅导员和导师在德育工作中合力育人缺失的原因分析

1.辅导员和导师地位和归属悬殊

成为导师的高校教师一般职称比较高,在科研方面成就也比较高,辅导员群体一般是年轻教师组成,他们较年轻,职称较低,两者在高校又分别归属两个系统:教师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辅导员的地位和归属方面的悬殊差异使他们沟通不畅,并且辅导员群体流动性较大,频繁更换辅导员给原本不畅的沟通增加了难度。

2.片面理解导师负责制,引起责任主体职责不清

有些导师将“导师负责制”错误地理解为“导师学术负责制”,认为导师只要负责培养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多的研究生就完成任务了,德育工作由辅导员负责。有些辅导员将“导师负责制”理解为“导师全面负责制”,认为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德育、智育工作,辅导员只是辅助导师进行研究生培养。这种片面理解“导师负责制”使两者工作完全分离。导师和辅导员都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主体,两者的责任有相互叠加的部分,形成了德育工作责任的“公共领域”,这会使职责归属不清,最终形成不了育人合力。

3.缺乏必要的德育考核评价机制,使导师与辅导员交流动机不强

现行的高校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阻碍了导师与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的合力育人协调沟通,该考核评价体系存在“重科研、轻德育”的倾向,单一考察科研学术成果,把论文、课题经费的数量等级等,德育工作考核形同虚设,这样就把导师的“育人”成果排除于导师工作考核体系之外,否定了导师也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首要责任人”的制度设计,同时,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所带来的成绩认定中,辅导员的德育工作成果无法认定,研究生的成绩都是导师指导的结果,挫伤了辅导员的德育工作积极性,最终使导师与辅导员交流动机不强烈。

三、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协调机制构建探索

(一)合力育人协调机制的内涵

研究生德育工作合力育人协调机制作为一个整体,其前提是相互信任,其主体由导师和辅导员通过相互关系构成,两个主体既有各自的目标,又有共同的目标,两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建立在乎等和相互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的。

(二)合力育人协调机制的构建

1.导师和辅导员向专家型德育工作者转变的成长机制

绝大多数辅导员年纪轻、职称低,在与导师沟通或对研究生进行德育工作时缺少权威性,影响工作效果。为此,需建立辅导员成长机制,加强辅导员心理咨询、党团知识、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培训,使其成为专家型德育工作者,同时拓宽辅导员晋升渠道,增加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线的稳定性。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地对新导师进行培训,通过让导师学习德育工作、师德建设相关文件和规章,参加德育专题研讨会,工作报告会,德育沙龙等活动,提升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德育工作水平。

2.发挥导师和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合理界定两者权责

在研究生日常德育工作中的一项任务可以分配给不同责任主体去完成,当这项工作不可能充分界定完全该由谁来完成时,就会产生德育工作的“公共区间”,研究生的导师和辅导员都是德育工作的责任主体,可以发挥不同功能,但也存在功能相互交织的地方,导师和辅导员可能发生工作主体功能的重叠,形成“工作重叠”,也可能出现工作主体功能的缺失,形成“工作空白”。因此,应根据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和特点,科学制订他们在德育工作的公共区间中的职责分工,建立一套清晰明確的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德育工作责任分配体系,用明确的评价体系去界定和考核导师和辅导员的德育工作成效,从而充分发挥导师和辅导员的德育工作主体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辅导员和导师双方工作中“互通有无”

加强导师与辅导员在各自工作中的互动联系,导师可以在辅导员工作领域内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如对研究生入党的思想政治表现进行鉴定,对评奖评优、奖助学金评定进行预审等。辅导员应积极邀请导师参加研究生组织学术沙龙、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将学术氛围引入到德育工作中来。辅导员还要增强与导师主动沟通的意识,通过座谈会等形式让导师熟悉研究生德育工作方面的规章制度,适当掌握心理健康辅导等育人技能,辅导员定期向导师反映研究生的情况,征求导师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建议等。

4.建立德育工作奖惩机制,调动辅导员和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导师德育工作考核方面,开展导师的动态管理、量化考核、跟踪测评等一系列的督导措施,德育工作监督检查小组由校职能部门、导师代表、研究生代表担任,成员定期召开研究生德育工作研讨会。对考核优秀的导师在研究生名额的分配、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工资待遇、出国进修等方面都要给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在辅导员德育工作考核方面,辅导员应及时向导师反馈学生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状况、就业、社会实践、寝室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并将此纳入对辅导员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对考核优秀的辅导员,在职务晋升方面给予倾斜。

5.学校层面上建立导师与辅导员定期沟通机制及沟通平台建设

学校层面应在学生工作系统内建立沟通协调部门,针对研究生德育状况的“关注点”和“敏感点”,有针对性地就某个体的状况或群体的共性及时向导师和辅导员双方传递信息,以便双方都能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正确决策。同时要保持三方交流的经常性和连贯性,最终建立德育工作交流的常态化机制。导师和辅导员沟通的平台是多样的,如德育沙龙、德育工作例会、建立微信群、QQ群、编制《研究生德育工作简报》向导师定期发放等方式。只有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才能让导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研究生德育工作,合力育人。

[责任编辑:韩璐]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导师
“十三五”回顾系列—首都研究生导师队伍发展
导师权问题不要简单做“加减法”对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