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2017-12-16李丽
李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助益。自主学习组织得好,班级学风就会更加浓厚,同学之间就会形成比学赶帮的热潮。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在拓展性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要想让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必须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好语文拓展性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取知识、发展智慧、形成能力。
(一)拓展阅读训练
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华文章,但毕竟每一册的内容数量相对较少,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要想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教师就必须加大拓展阅读训练力度。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在带领学生学完该课文后,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如学习完五年级下册《海伦·凯勒》一文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伦·凯勒的不平凡事迹,感受她珍惜生命、积极面对人生的精神。又如,学习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后,让学生尝试阅读《史记》,了解《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了解名人的事迹,阅读他们撰写的文章,会帮助学生进入深层次阅读,拓宽知识面。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活动,激发学生对課外书籍的兴趣,让学生逐渐喜欢上阅读。经常为学生讲一些趣味故事,吊吊学生的胃口。当学生迫切想知道这些故事从哪里来时,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这些都是通过阅读课外书获得的,如果你们也想像老师一样知道得这么多,就要多看书、多听故事。在教师的亲身示范和指导下,学生逐渐养成课外自主阅读的习惯。
(二)日常搜集新闻
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小关心身边事、做个有心人,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舌头去品尝、用双脚去行走。在班级内开展新闻播报活动,让学生每日记录一条新闻,然后在播报活动中分享。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学生在搜集整理新闻的过程中,信息整合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二、在活动中加强自主学习意识
活动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将活动列为一门课程。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在学习和发现的过程中品尝到收获的快乐。
(一)开展辩论赛
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象力也非常丰富,脑子里总是突然会冒出一些稀奇古怪想法。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让学生去畅所欲言。如学习了五年级下册《精读与略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你认为在阅读中,是精读好还是略读好?请你课下搜集资料来证明你的观点。在学生搜集大量资料,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教师在班内组织小组辩论赛,让学生具体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梳理了知识,同时也从和同伴的交流中获取了新的知识,语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组织手抄报评比
手抄报是一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操作起来非常简便、实用,是很多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语文教学来说有很强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借助这一形式来整合知识,让学生在读读、写写、画画的过程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如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热点或焦点问题确定主题,让学生制作手抄报。手抄报可以是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多人合作完成。教师可以在手抄报的版式和选材上对学生加以指导。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手抄报一定要字多画少,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成了训练学生绘画的工具。学生完成手抄报后,教师要组织展评,也可以布置主题展览,让学生互相观看、评议、学习,从而取长补短。
多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语文拓展阅读训练、活动等形式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大有益处,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活动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在学校组织的大型演讲、故事比赛中,学生的临场表现能力相当强,远远超出平行班级的水平。自主学习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持续训练和培养。有科学研究标明,好的习惯形成需要21天。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张淑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