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声绘色演绎课堂的生命活力
2017-12-16张绪波
张绪波
语文教学应该做到在最典型的人物边绘声绘色地驻足,在最生动的故事里绘声绘色地畅游,在最感人的情节中绘声绘色地品味。唯有如此,才能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焕发出语言文字的光泽,让语文有滋有味,让学生乐学其中。创造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情感的堆积,情境的营造,问题的激发,思维的碰撞。
一、“营造情境”期待创造想象
聪明的教师善于营造理解、民主、宽松、和谐的健康心理情境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是师生课堂对话交流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第一要素。
教师迈进课堂时,步伐稳重沉着,笑容亲切谦和,话语清晰舒缓,动作干練潇洒,这都有利打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特别是当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处于短暂的思维期时,教师需要报以静谧的等待和鼓励的眼神。当学生面对教师的追问陷入思考的焦虑时,老师给予的应该是亲切的微笑和准确的点拨。正因如此,教师的个人魅力才迷人,学生会特别期待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教师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出语文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的新理念,学生的顾虑消除了,创造想象的阀门也就开启了。只有学生处于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教师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把每一个智慧和创造想象催发出来。
二、“激活思维”涌动创造想象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包容了人脑对事物的判断、推理、想象、解决问题或进行创造的全过程。只有沉睡的思维被唤醒了,才有可能进行想象,才能开启创造想象的大门。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色鹿》一课,结尾是国王“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地惩罚了他”,没有明确地把受到怎样的惩罚以及惩罚的结果写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余地。为了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延伸故事的结尾。老师问学生:“调达会受到怎样重重的惩罚呢?这个故事后来又怎样呢?”问题一出,便激起了学生创造想象的浪花,个个争着发言,有的说:“调达被关进了大牢里。”有的说:“国王让士兵将这件事情告诉了所有人,大家都嘲笑调达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还有的说:“国王命令士兵把调达扔进了河水里,调达在水里拼命挣扎,不一会儿就淹死了。”……讨论越来越热闹,想象越来越奇特,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这兴趣盎然的讨论中得到了发展。教师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激活学生的思维:“难道受到惩罚的仅仅是调达吗?其他人又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呢?”这种一连串的思维刺激,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又使学生加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超越了文本。
三、“质疑问难”激发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的核心就是善于发问。质疑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它可以促使学生经历“质疑—设疑—释疑”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借助“自学汇报卡”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其质疑能力,以促使学生增强信心,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从而为创造想象的发生打下基础。
在学生运用“自学汇报卡”进行自主学习时,就明确要求“提出一个对你来说值得研究的问题”,并写出“你自己试着思考的答案”。一开始,不少学生会急切地询问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值得研究的,或是拿着写好的问题询问是否值得研究。此时,教师应辅以细致的学法指导:其一,从关键词句上质疑;其二,从标点符号上质疑;其三,从课题、结尾上质疑;其四,从读不懂处质疑;其五,从前后矛盾上质疑。学生脑海中一个又一个的疑问,既引领学生在文本阅读与理解上走进深水区,更为故事情节的创造想象开启了一扇扇窗和一道道门。
因“质疑问难”而将学生的学习与体验、学生的感悟与体会,推到了教与学的最前沿,“以生为本”必然成为活生生的存在。自主质疑问难,正是激发学生创造想象的原点,正是因为“质疑问难”而形成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自己质疑,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深入思考,发挥想象,这才是质疑的最高境界。
四、“拓展练习”演绎创造想象
拓展练习是师生完成教与学的既定任务后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生动精巧的练习,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获得主动的发展。作为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适时点拨和正确引导,尽可能让学生向创新的“宝塔”靠拢,这样才可能大大减少“长大后有些人创造性会失去”的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者,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把舵手。结合课标的年段要求,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和文本特点加以分析,在文本表达的空白点、矛盾处、意犹未尽时,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去突破、去想象。
只有遵循课程标准,紧扣教材的文本特点,围绕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才能在绘声绘色的语文课堂上,积极地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课堂有了师生互动的创造想象,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想象的翅膀才会翱翔,凝滞的教学场景才会浸润成一幅幅流淌生命活力的画面。◆(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宇花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