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2017-12-16魏翠英
魏翠英
在我国,学者认为学习习惯是需要长期训练而养成的,并且一旦形成就比较固定,好的习惯养成后有助于提高人的学习效率。作为教师,不能仅限于教会学生某一种知识,其实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关键。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通过与多位一线教师的交流以及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上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预习习惯欠缺,学习用品准备不佳。通过调查笔者所在学校,发现近66%的学生不会主动预习下一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有28%的学生会在教师的布置下预习,仅有6%的学生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室经常会出现某某同学没有带课本或忘记把昨晚写的作业本放进书包等不良习惯。
(二)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干扰。小学阶段的儿童心智发展还未完善,学生的意志力不强,在课堂中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很难维持长时间的集中状态。
(三)课后复习意识薄弱,课外阅读量低。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不会复习或总结所学的知识,只有15%的学生会在考试前复习之前的知识点。因为处于农村地区,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较少,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低。学习自觉性差,需要在家长或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
(四)不愛独立思考、不敢质疑老师观点。小学生依赖性强,在学校遇到难题,常常摇头说不会,只等着老师的解答。在家里遇到不会写的作业也经常寻求家人的帮助,不爱动脑思考,完全相信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质疑能力差。
(五)写作业练习时易分心,不检查,不订正,书写不规范。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多数学生或是靠着手臂写字或是眼睛与书本距离较近等不良书写习惯。在与学生交谈中发现,不少学生经常因为粗心犯错,家长也常常反映学生写作业不检查,对于错误的地方也不会订正。
二、影响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
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家庭氛围、家庭结构等都会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地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环境、学生群体的朋辈因素都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社会大环境,其影响因素主要是社会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视程度和社会风气等。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有外在因素,还有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等都是重要因素。
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着较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笔者认为应抓住这个关键期并结合多种因素,同时对小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
(一)多元激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心理学上讲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一线教师都不难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会在受到教师、同伴、长辈等的表扬后继续维持其良好表现。抓住这一特征,采用多元化的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一是语言激励。语言激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激励方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那些具有上课认真、勤于思考、积极发言等良好习惯的学生进行语言表扬,提倡全班学生学习他们的良好习惯。教师的这种行为不仅对学生肯定,更能激发自身和他人的学习动机。与此同时,家长的语言激励同样重要。二是榜样激励。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或家长可以充分利用书本、学习和生活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典型,把他们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培养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但仍有不少教师还是贯彻教师主体原则,教学手段古板陈旧,一切以提高学生成绩为中心,常常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育机构及学校应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积极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提高自身修养。
(三)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和学校应协调一致,打造一个沟通平台,可以是学生家长会这种直接与家长交流的形式,可以是电访,还可以是家校互通的网络平台等,共同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培养,在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家长、学生本身等必须要有细心、耐心、恒心,努力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八一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