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时节:到什么季节,过什么日子
2017-12-16
秋收的时候,我回了一趟老家,去孩子的姑妈那儿看看稻田的样子。她的家就在稻田边上,一栋普通的乡村三层小楼。门前,金灿灿的稻子挂着穗,主人在田里忙碌。孩子兴奋地冲过去又折回来,新奇得很,他一直记得,自己在这片田里摘过菜,喂过兔子。这个学期,幼儿园教授关于米和菜的知识,而实践基地,选在了超市。我很真诚地表达,想换房住一个月的愿望,姑姑只当这是笑谈,临走时,塞给我一些当季的蔬菜。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频繁地往老家跑,哪怕只是看一场地方戏,在自家院子里浇浇花。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渐渐开始关心起节气,像是一种追忆,也是一种期许,应四时物候变化而生活,似乎成了一种朝圣。
如今,每当节气将至,关于节气的释义、故事、传说,扑面而来,也有趁着节气打广告兜售商品的。这些信息里,多半雷同,出处也相似。也有一些书籍记录四季物候、美食、旅行,有了不少真实的生活故事,颇能打动人。这方面,中国台湾和日本,做得比较出色。在谈论节气的时候,其实大家更多地是在谈论该如何生活。节气生活里描述的关于自然草长莺飞、秋收冬藏的信息,给了都市人美好的画面——没有工业加速度,没有AI智能,一切依时而动,不急不缓。这种想象給人安慰。
生活在福建,虽大部分地区四时更替不甚明显,好在它山海相伴,也不会错过太多时节之美。秋冬交替之际,更是物产丰盛,节俗频频的好时候。我们从如何贴秋膘、如何补冬谈起,被勾出了馋相,闽地东西南北各路风物美食纷纷上阵,山珍海味挑了个遍。于是,选定了七个目的地,以寻味风物之名,去记录、体验当季的生活日常。
山里、海边是截然不同的日子,吃喝节俗也各有花样。时间不是表述成某月某日,而是被记忆为“酿酒的时候”“吃薯饼的时候”“抓螃蟹的时候”“采红菇的时候”“大补的时候”……很诱人。这种诱人,不仅仅来自于味蕾,更是一种生活气息的感染,是一种“知时节”的智慧,和科技无关,和生活体悟有关,来源于“非标准化”的感染力,透着一股野性,一种生命力。
即便记录闽地时节,我们也仍旧不会按照节气里所说的那样,教科书般地遵循物候去生活。只不过,如果能对周遭多一些细心体悟,自然也好,节俗也罢,不囿于都市标准,到什么季节,过什么日子,应该能发掘出更多的生活趣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