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本·白图泰:三十年朝圣之旅

2017-12-15绿衣

看历史 2017年6期
关键词:伊本麦加

绿衣

14世纪,一名阿拉伯旅行家行程达到10万多公里,在世界旅行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北非旅行家伊本·白图泰21岁时去麦加朝觐,开始了周游各国的旅行,他遍访伊斯兰国家,四访麦加,担任过德里和马尔代夫群岛的法官,陪伴过希腊公主去君士坦丁堡,游览过苏门答腊和爪哇,又曾以印度苏丹的使节身份于1346年(元顺帝至正六年)来到中国泉州,并赴广州、杭州及元大都等地游历。这位14世纪的阿拉伯旅行家行程达到10万多公里,却长期被湮没在历史的长卷里,不为人所知。

在14世纪的北非,旅行,特别是增长智慧的旅行几乎是一种信仰。穆罕默德曾这样说:“寻找知识,哪怕远至中国。”

伊本·白图泰就深深接受了这一训导,他年轻时热衷于阅读各种地理游记:雅古特·鲁姆的《地方志》、诗人旅行家穆赫洛西洛的《各地奇异》、麦斯欧迭的《黄金草原》、阿比·比鲁尼的《印度史》等。这些旅行家笔下的世界促使伊本,白图泰走上了探险旅行之路。

伊本·白图泰是摩洛哥丹吉尔人,他出身穆斯林世家,从小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会说阿拉伯语、柏柏尔语、波斯语、印度语等等,他同时是历史学者和医生。由于政治、经济和宗教的原因,阿拉伯地区一直盛行出游的热潮。其中最重要的是宗教因素。伊斯兰教为每个信徒规定了“五功”,即念功、拜功、课功、斋功和朝功。其中朝功规定,每个穆斯林,不分性别,只要身体健康,旅途安全,能自备旅费,且家属生活有着落,一生中至少应到圣地麦加朝觐一次。

1325年,伊本·白图泰遵从这一训导,从丹吉尔出发,去麦加进行了第一次朝圣。他从此不仅仅沉迷于朝圣,而是更进一步,爱上了旅行的感觉,踏上了环游世界之旅。接下来的三十年间,白图泰的脚步踏上了如今地图上的40多个国家——跨越了北非、中东、东非、南亚、东亚以及东南亚。

遍游阿拉伯半岛

1325年,伊本·白图泰开始旅行。“我被内心压倒性的冲动征服,带着对访问这些光荣圣地的长期渴望,我决定离开朋友,远走他乡。”白图泰在他的旅程之初写道。他最初只是要去麦加朝圣,从摩洛哥的港口丹吉尔出发,沿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的黎波里和埃及北线行进,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漫漫飞沙与酷热天气。

刚出阿尔及尔城,行抵贝贾亚,伊本·白图泰一行就患上了当地的流行性疾病——沙漠酷热病。热病无情地夺取了与伊本·白图泰同行的一位法官和另一位使者的生命。好心的當地人阿布杜拉劝伊本·白图泰稍作停留,待病愈后再行上路。伊本。白图泰执意不从,他回答道:“如果注定死亡,那就死在赴圣地的途中吧。”

阿布杜拉被他的决心所感动,不再勉强,劝告他卖掉笨重的杂物和牲口,轻装出发,兼程前进,免被劫掠。在通往突尼斯城的路途中,热病一直侵扰着伊本,白图泰;一路上也很不安全,沿途常有盗贼出没偷袭。为避免体弱落马,伊本·白图泰用阿拉伯人的缠头巾把身子绑在马鞍上,昼夜兼程,艰难地穿过了突尼斯和的黎波里,进入了埃及地区漫无人烟的沙漠之中。他在尼罗河岸的阿图瓦尼城,雇好骆驼,开始其沙漠苦旅。时值盛夏,沙漠之中的白昼燥热难当,太阳烧烤着大地。夜晚降临,更加恐怖,天地上下只有黑夜和孤星,狂吠的鬣狗搅得人无法入眠,有时甚至面临整夜同鬣狗搏斗的危险。有一次,一只鬣狗把伊本·白图泰的行李袋咬破,拖走一袋椰枣,吃掉行李袋中的大部分东西。

伊本·白图泰沿尼罗河顺流而下,他被尼罗河的浩浩汤汤所震撼,描述道“尼罗河水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河流都甘甜可口,它流域宽长,沿岸城镇衔接,庄稼收成超过任何地区,除尼罗河外世上没有一条大河大得能称之曰‘海。”

他尽情地游览了阿拉伯半岛西北部的白洛贝斯、加沙、哈利勒、阿勒颇等城,之后于1325年9月到达著名的大马士革城。坐落在绿色平原上的大马士革是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的首都,阿拉伯人称它为“整个东方的眼睛”。大马士革的美丽景色给伊本·白图泰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引用了伊本·朱贝尔对大马士革的描写:“她披着馨香的百花,出现在葱郁如绿绸的花园间,立足于无限美好的位置上,极尽装扮之美。”

离开大马士革,伊本·白图泰与一个朝圣团结伴而行,继续南下,进入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干燥、最炎热的地区之一,其间沙漠广布,一望无际,在浩瀚的沙漠里,只有中部和西部点缀着几片绿洲。历经艰辛和磨难,白图泰终于到达神往已久的圣地麦加。他本想赤着脚巡礼克尔白,但由于麦加气温很高,石头上反射过来的灼光使他寸步难行,便穿鞋朝拜,游历圣城。在游记里,伊本·白图泰详尽地描述了朝拜麦加的盛況。

第一次朝拜结束后,伊本·白图泰没有马上返回家乡,而是搭伴另一朝圣团,离开麦加,向伊朗、伊拉克方向出游。不久,伊本·白图泰到达波斯湾北岸的阿巴丹城,它位于盐碱沼泽地,有很多寺院。离开阿巴丹之后,伊本·白图泰到达波斯湾沿岸的马出勒镇。这里虽是沼泽地,寸草不生,但有大型市集。从此处伊本·白图泰辗转北折,最终抵达伊拉克巴格达城。巴格达位于底格里斯河畔,是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国都。城内建有哈里发宫廷,周围坐落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壮丽的清真寺、雄伟的行政殿和美丽的学校。在巴格达逗留之后,伊本·白图泰动身再次前往圣地麦加朝拜。

第二年,伊本·白图泰在麦加附近的吉达乘船沿红海南下,赴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也门、阿曼等地游历。经过一番水陆兼行,伊本·白图泰顺也门西线,抵达阿拉伯半岛最南端的也门亚丁城。这样,伊本·白图泰足迹纵贯阿拉伯半岛南北。

东非之旅

抵达亚丁城之后,伊本·白图泰继续顺海路南下,首次远航印度洋沿岸的东非黑人聚居区。他首先在今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作了逗留。摩加迪沙当时是一座非常繁华的大城市,富商云集。当地商人输出本地的毛织品或棉织品,并拥有大量的骆驼和绵羊。伊本,白图泰写道:“他们的主食是酥油煮米饭;他们把它盛在一个大木盘里,盘上还放着许多碟‘库膳(一种特殊的调味料)。他们在一个盆子里盛着用鲜牛奶烹煮过的青香蕉,在另一个盆子里则盛着凝乳,上面还撒着一些醋渍柠檬。他们每吃一口饭,接着就吃一些醋泡和腌制过的东西。”学识渊博的伊本。白图泰在这里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他们送给他一些酱叶和槟榔,按照阿拉伯方式给他身上撒上大马士革的蔷薇水,并给他安顿下住处。

最后,在饱尝海上狂风,历经险葬鱼腹,智斗贪财向导之后,伊本·白图泰终于疲惫不堪地到达阿拉伯半岛东南端的阿曼。在阿曼,伊本·白图泰稍作停留,就折返北上,再次到麦加朝觐。

在游历了整个阿拉伯半岛、三次朝觐麦加城后,伊本·白图泰的视野开始转向小亚细亚、中亚细亚和更为遥远富饶的东方国家——印度和中国。朝拜一结束,伊本·白图泰便马不停蹄地赶到吉达,以便航海经也门去印度,但因缺乏旅伴而未能如愿。不得已,伊本·白图泰随布扎族人再次行进于沙漠之中,沿途与鸵鸟和羚羊为伴。在叙利亚西北部城市拉塔基亚,伊本·白图泰终于搭上了一只大船,向小亚细亚的土耳其大陆进发。

土耳其人形美貌好,衣着整洁,性情温和。船行多日,伊本·白图泰到达安塔里亚市。在他眼里,安塔里亚城区辽阔,是各地中风光最美、人烟最密、规划最好的城市之一,每个行业的人都独居一区,不与其他行业的人相混杂。

此时严冬已临,伊本·白图泰经过木图尔尼城,继续北行,抵达位于土耳其北海岸的锡诺普,在此搭船前往克里米亚地区。到达克里米亚后,伊本,白图泰原打算深入俄罗斯南部探险旅行。恰巧这时,乌兹别克苏丹的第三位夫人——君士坦丁国王的女儿哈同贝叶珑公主,准备回君士坦丁堡探视双亲。乌兹别克苏丹恳请伊本·白图泰护送陪同哈同贝叶珑公主,顺便前往君士坦丁堡观光旅行,伊本·白图泰欣然应命。这次行程,因哈同贝叶珑公主而变得格外难忘。沿途每个大站,他们都得到当地居民献送的马、羊、牛、粟酒和奶酪等,而且各城的长官都率队护送他们到边界,以示尊敬。他们在漫无人烟的荒原,崎岖不平的山路,残垣断壁的海滩,共跋涉了许多天,终于抵达君士坦丁堡。

这时,天气更加寒冷。伊本·白图泰不得不身穿三件皮袄,两条裤子,脚着毡袜。就这样,伊本·白图泰穿过中亚,经由伊朗北部和阿富汗的喀布尔,抵达向往已久的东方富国印度。真正东方的大门向他打开了。

经历酷热与沙漠、死亡与战斗之后,伊本·白图泰终于到达印度德里。伊本·白图泰因博学多闻而受到印度王室的重视,还受到德里苏丹的重用,被任命为德里的首席法官,执掌司法工作,并得到一份领地和很不错的年俸。安定下来做官几年后,伊本·白图泰对仕途感到厌倦,他将财物分给贫苦百姓,投奔当地一位隐士,准备弃绝红尘,专心修身养性。苏丹不忍伊本·白图泰就此归隐,多次派人宣召,希望他重返仕途,被伊本·白图泰婉言谢绝。

去往中国

这时,德里苏丹接见了中国元朝皇帝派遣的使节,这位使节请求重建喜马拉雅山区的佛寺。中国使节带来了名贵的礼物,苏丹非常高兴。苏丹招来伊本·白图泰,说:“我召见你,是让你做我的使者赴中国国王处,我深知你爱好跋涉旅行啊。”,并给他送去鞍鞯齐备的马匹、男女傭人、衣服和生活费,希望伊本·白图泰能担任使节,出使中国,回赠礼品,转送复文。去往东方古国中国一直为伊本·白图泰所向往,因此他慨然允承,随同若干印度官员、元朝国王使臣以及其他应诗人员,在骑兵的护送下,浩浩荡荡向他梦想中的中国进发。

然而,刚走到邻近德里的库里,使团就陷入和异教徒的争斗之中。伊本·白图泰险些丢掉性命,同行者犹豫不决,不少人提议折返德里,放弃出使计划,伊本·白图泰力主继续东行。伊本·白图泰一行在马拉巴尔海岸的科泽科德港(如今印度西南岸)等待合适的船只驶往中国。好不容易商定好一艘小船,伊本·白图泰命令其同伴先把女婢、什物运到船上,他本人去清真寺礼拜再上船。不料,黄昏时分,海面狂风骤起,巨浪滔天,礼品船被掀翻沉人海底。小船上的人旋即扬帆起航,驶离港口,将伊本·白图泰一人孤零零地丢在岸上。伊本。白图泰被迫开始了他在印度洋诸岛长达两年的漂泊流离生涯。他曾受马尔代夫群岛苏丹之命出任法官;又曾在锡兰,受热病折磨;还曾在孟加拉漫游,最后,伊本·白图泰终于找到机会取道爪哇、苏门答腊,终于在公元1347年抵达中国泉州。此时是中国元朝至正七年。

白图泰在中国逗留三年多,访问过泉州、广州、杭州和北京,他的游记中称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我们飘海到达中国的第一座城市就是刺桐城(即泉州),港口很大,港内停有大船百余艘,小船无数。”在游记中,白图泰还盛赞中国各种物产丰富,他描述道:“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各种水果,五谷、黃金、白银,皆是世界各地无法与之比拟的。……我原以为大马士革的奥斯曼梨是举世无双的唯一好梨,但看到中国梨后才改变了这种想法。小麦在中国也很多,是我所见到的最好品种,黄扁豆、豌豆亦皆如此。”并且以一个老旅行家的角度称赞在中国旅行相当安全:“对商旅来说,中国地区是最安全美好的地区,一个单身旅客,虽携带着大量财物,行程九个月也尽可放心,因为他们的安排是每一投宿处都设有旅店,有官吏率一批骑步兵驻扎,傍晚或天黑后,官吏来旅店登记旅客姓名,加盖印章后店门关闭,第二天天明后,官吏来旅店,逐一点名查对,派人送往下站。中国各旅站皆如此办理,自穗城(广州)至汗八里(北京)各旅站皆如此。”

可惜伊本·白图泰停留北京期间,不期正遇元末大乱,他写道:“我们抵达汗八里京城时,可汗正离京外出,率领大军去契丹地区征讨那里作乱的他的堂兄弟。战斗结果,可汗身亡。……后来将可汗和他的约百名堂兄弟、亲属和亲信的身体运回京城,为可汗筑一大陵墓。”适逢大乱,无人接待,伊本·白图泰只得遗憾地匆匆离开中国。在白图泰的游记中,对泉州的记载和描述最为详尽。

深入西非

伊本·白图泰于离开中国后,取道苏门答腊回到印度西海岸的加利库特。再从加利库特乘船回到阿拉伯半岛,再次朝拜了圣地麦加。然后,经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回到摩洛哥。这时,他已整整出游二十多年。尚未到达故乡丹吉尔,伊本·白图泰就听说母亲去世的噩耗,悲痛欲绝。探望母亲的墓地后,伊本·白图泰休整一段,又渡过直布罗陀海峡,直抵西班牙首府格拉纳达。不久,返回摩洛哥。

回国不久,伊本·白图泰再次踏上探险旅程,向中西非黑人居住区挺进。这次探险的条件更为艰苦,当时的中西非多是未被开发的人迹罕至的地区,伊本·白图泰先期到达一个名叫台喀杂的小村落。这里建造房屋和清真寺,都用岩盐块砌墙,房顶用驼皮搭盖,没有树木,只有大片的荒沙,他在这个小村子里住了几天,继续往前进入沙漠。经过尼日尔河,最终抵达马里,逗留了几个月。伊本,白图泰记载,马里商务发达,每年都有定期的骆驼商队到开罗,骆驼多达9万头。

西非奇特的事物和风情,使见多识广的伊本·白图泰也眼界大开。旅兴正浓之际,伊本·白图泰接到摩洛哥非斯苏丹的谕令,命他赶回国去。于是,伊本·白图泰仓促结束了西非之行,经数月崎岖跋涉,回到京城非斯。向苏丹复命后,伊本·白图泰在摩洛哥长期定居下来,直到去世。

后来,有人将伊本·白图泰口述的一切记录成书,这本书记载的旅行跨越三十年,包含地理故事、自然故事、政治、宗教、人物和各种思索,可谓一段令人目不暇接的口述旅程历史。作为旅行者,伊本·白图泰不仅赢得了个人荣誉,而且把荣誉带给了整个阿拉伯民族。他在世界探险史册上为阿拉伯人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猜你喜欢

伊本麦加
阿拉伯编年史家伊本·艾西尔及其所处的时代
伊本·白图泰笔下泉州与阿拉伯世界的交往
评《二十世纪军政巨人百传:侯赛因传》
伊本·白图泰藏在摩洛哥“迷宫”中
虔诚的吃货最后都成了大厨
试论伊本?西那对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麦加轻轨站台2.5 m绝缘层施工技术
在沙特人家做客
朝圣惨剧
阿拉伯人姓名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