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与犯罪预防
2017-12-15李振林
李振林
[主题导引]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逐渐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产物。2016年11月9日,民政部发布了2016年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结果,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902万人。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的特殊性,留守儿童频繁遭受违法犯罪的侵害,同时也极易成为违法犯罪的行为人。留守儿童的生活、身心、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如今已经演变成我国面临的一个大难题。对此,教育部曾多次发文倡导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保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也均强调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意见。2016年2月14日,我国中央政府第一次发布全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为促进我国的留守儿童权益保障与犯罪预防工作,引发学界对留守儿童研究问题的进一步关注,本刊特邀几名专家学者对此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研究。
操宏均博士主要探讨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中的刑事法治保障问题。他指出,日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加害与被害问题,反映出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中的刑事法治保障亟待跟进,但目前我国在处置农村留守儿童刑事问题上还存在着观念偏狭,以及刑事立法欠科学、司法处置不足等问题。因此,必须立足于农村留守儿童刑事事实根据,遵循未成年人刑事司法规律,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指引下,进行观念、立法、司法上的一体化改進,从而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刑事法治保障。
李娜副教授等主要从家庭的角度剖析了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权利保护与犯罪预防问题。她们指出,留守儿童处在表面完整但功能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当中,藉由多元情境、多元群体、多元面向视角,可探知家庭基本功能的缺失所造成的留守儿童生理、心理、社会性发展障碍,可以将之视为留守儿童家庭失灵。家庭失灵导致留守儿童忽视现象高发,亦使留守儿童过早、过多的暴露于虐待、暴力侵害、性侵害等风险之中,扭曲了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在留守儿童权利保护上负效应明显。家庭失灵所携带的犯罪风险因子,对尽早发现留守儿童犯罪、遏制再犯,促进犯罪者回归社会等方面都存在消极影响,需要弥补这一留守儿童犯罪防控断点。
张寒玉和王英检察官主要通过分析我国留守儿童犯罪现状和我国留守儿童犯罪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留守儿童犯罪预防对策。她们指出,我国目前留守儿童犯罪的高发态势,主要呈现出低龄化、低学历、团伙化等特征。这主要是由家庭监护和家庭教育全面失守,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教育功能不强,儿童利益最大化理念缺乏刚性和操作性国家监护理念和制度尚未形成等原因所致。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犯罪预防存在一般预防层面的留守儿童犯罪预防的家庭责任与政府责任确定问题等诸多难点。因此,留守儿童的犯罪预防需要通过树立国家监护和儿童利益最大化理念,完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体系,让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共同致力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留守儿童犯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