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突常态化:街角青年帮派日常冲突模式研究

2017-12-15冯承才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7年5期

冯承才

[内容摘要]据相关统计,青少年团伙犯罪占到了青少年总体犯罪率的75%左右,因此,对青少年犯罪群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近些年来,受到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的影响,我国学界已经开始使用“街角青年”对具有犯罪倾向或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及其群体进行了概念性的界定。为了深入了解街角青年的日常生活状态,作者对上海市闵行区K社区中的“斧头帮”进行了为期半年左右的田野调查。调查发现,街角青年帮派的冲突已常态化,并且呈现出愈加犯罪化的趋势。通过社会冲突理论为视角,对街角青年及其帮派的日常冲突模式进行分析,并总结冲突常态化所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及特点,可以为街角青年提供介入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更直接的线索。

[关键词]街角青年 帮派 冲突模式 社会作用

青少年犯罪问题作为一种愈演愈烈的社会性问题,一直被学界所重视。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青少年群体犯罪问题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展了此类问题的研究,但因为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导致各国街角青年的特征和实际情况都有所差异。随着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愈演愈烈,我国学者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纵观国内关于街角青年的研究,研究者很难融入到街角青年群体,也很难接触到街角青年日常生活细节,因此会对街角青年及帮派的特征和行为模式方面的认知产生偏差。本文作者对上海市闵行K社区的街角青年群体——“斧头帮”进行了为期半年左右的田野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街角青年日常的生活状态中,各类冲突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常态,这些冲突可以导致街角青年群体规模扩大,也可能导致街角青年无法获得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对社区居民或整个社会也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将重点对街角青年日常冲突状态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探讨街角青年日常生活的冲突源及独特的冲突模式,以期为街角青年提供介入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更直接的线索。

一、概念界定、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纵观国内学者对街角青年的界定,“街角青年”指的是没有固定职业和收人、以社区为主要活动区域的14—20岁的青少年团体或帮派。但是笔者认为,街角青年不应该完全等同与问题青少年团体或者帮派,早在怀特提出的“街角社会”概念中已经体现出“社会”或者“群体”的特征。按照学术规范来讲,街角青年应该专指没有固定职业和收入的以社区为主要活动的区域的14-20岁的青少年个体,而不是指问题青少年团体或者帮派。所以作者将街角青年帮派作为“街角青年”的群体状态。

(二)街角青年帮派的选择

本文所选取的街角青年帮派为上海市闵行区K社区的“斧头帮”(据帮派成员的介绍,“斧头帮”名字的来历是根据周星驰电影《功夫》中帮派名称的影响和启发,可见一些影视、暴力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斧头帮”所在的“K社区”地处闵行区西南端,辖区面积30.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8.6万人,户籍人口约13.2万人;外来人口总数3.2万人。社区内分布着2000多家企业,五十余所学校。此社区位于上海城乡结合部,周边就是一大型经济技术开发区,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众多,尤其是外来青少年较多。除此之外,由于周边工厂较多,利于街角青年幫派活动的“灰色地带”较多。“斧头帮”人数大约五十人左右,其中外来青少年大约三十人左右,主要为外来打工青少年和工厂临时工。另外二十人左右为本市户籍,主要为社区闲散青少年和小部分在校青少年,年龄分布为14—22岁;从生活方式上看,他们基本上无工作来源(除了少部分工厂临时工外),大部分为昼伏夜出型,经常出入的场所为网吧、棋牌室、游戏厅、工厂周围的犄角旮旯;这些人员基本上没有受到家庭或者学校的足够监督和保护。

(三)研究框架

调查发现,在“斧头帮”的日常活动过程中,与其他街角青年帮派、周边其他青少年、娱乐场所经营者等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可以说,冲突已经成了街角青年帮派日常生活的常态,这已成为街角青年帮派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美国社会学家L.A.Coser对冲突的解释,冲突是人们对于信仰、价值观以及对于稀缺的社会资源、社会地位以及权利分配上的争夺。因此,本研究将通过总结“斧头帮”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类冲突,探讨“斧头帮”冲突常态化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和独特模式。通过界定各类冲突、设计有效政策和介入方法避免和阻止冲突的发生,减少冲突对街角青年的负面影响。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主要资料搜集和分析方法有参与式观察法、半结构化访谈法以及对个案日记的资料分析法。笔者目前居住在“K社区”,与“斧头帮”其中几位成员为邻居,与其生活接触密切,对其成长轨迹、思想与行为方式都非常了解,通过他们,笔者认识了他们的老大“斧子”,因此笔者较为顺利的加入到他们帮派,并走进了“斧头帮”的世界,在将近半年的时间内,笔者基本上参与了他们的一些重要的活动,也对其中的成员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二、街角青年帮派冲突模式研究

在常人的印象中,街角青年似乎有着独特的标志,例如在外部形态方面,他们大都染头发、穿着奇装怪服、打耳孔等;在语言方面,他们经常污言秽语、语言夸张等;在行为方面,他们经常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标签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的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但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现实中的街角青年帮派及其成员与大众长久以来所固化对街角青年的“标签”有较大的差距,以“斧头帮”为例,帮派平时集体活动不多,每次活动也不是所有的成员都会参加,他们平时的活动基本上以消遣、娱乐、吃饭为主;在外部特征方面,帮派成员也并未身着奇装怪服、行为怪异,街角青年在其行为特征和外部特征方面与周围的其他青少年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综合他们日常的表现,街角青年帮派及其成员与其他青少年群体或个人表现更具有“攻击性”,并与其他街角青年帮派及成员产生更多的冲突,这些冲突综合起来主要为了地盘、金钱、面子和人员的争夺。按照作者的调查,以下是街角青年帮派日常冲突的主要模式。endprint

(一)地盘之争

在众多的日常冲突中,地盘之争最为显著,因为“地盘”涉及的利益最多,首先,地盘之争牵扯到街角青年帮派在本社区的权威和生存基础;其次,地盘之争牵扯到物质利益;最后,通过地盘之争,可以争取到地盘上的其他人员,适时地扩大自己帮派的规模和力量。地盘的概念在大的方面可以是所在社区,因为所在的社区可以成为他们活动的根据地,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在小的方面,“地盘”可以是一些他们经常活动的场所,如网吧、迪厅、旱冰场、公共绿地等,这些场所是产生偏差行为的主要场所,所以地盘之争是街角青年帮派日常冲突中最重要的冲突类型。

在K社区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街角青年帮派“桃花顺”,为了生存的需要,两个帮派的老大拜了把子,平常倒是相安无事,但是去年“桃花顺”的老大“老黑”进了“局子”,因此其二把手“顺子”成了他们的老大,因为“顺子”平常并不服“斧头帮”的老大“斧子”,“桃花顺”与“斧头帮”开始发生一些冲突,因为一些地盘中有很多相关利益的争夺,如其他青少年缴纳保护费应该交给谁,活动场所受到压缩等,最后,地盘之争演变成了更大规模的冲突,终于有一天,双方相约在K社区的某一生态公园角落解决地盘的问题,结果是两败俱伤,附近居民报警,参与打架斗殴的双方人员有五十多人,其中10人受伤严重,双方主要挑事人进了局子。

以上地盘之争的案例主要发生在不同街角青年帮派之间,牵扯的人员较多,情节较为严重,使用的武器较为暴力,如斧子、刀子、棍子、砍刀、板砖,导致较多的人员流血受伤。但也有的地盘之争范围并不是特别大,存在于个别人员之间。

当然,不管是两派之间大规模的地盘之争,还是一些关键人物之间的地盘恩怨,这些都表明,任何帮派都有自己的地域观念,通过长时间的地盘之争,帮派之间可以取得暂时的平衡。地盘之争虽不是经常发生的日常冲突,但是一旦有外来者或者外来帮派对他们产生直接的危害或者潜在的威胁,这便成了常态冲突。由于地盘之争涉及的人员较多,为了共同的利益,地盘之争还会提升街角青年帮派的凝聚力。

通过地盘之争的调查研究,可以将地盘之争类型的冲突概括为多源冲突模式。多源冲突模式是指因为多种冲突源而导致的冲突模式,其表现为产生沖突的原因比较复杂,而不是单一原因导致,所产生的冲突后果也较为多样,对于冲突涉及的两方或者几方都会造成较为复杂影响的冲突模式。

(二)金钱之争

如果说地盘之争是生存空间的争夺,那么金钱之争则是对于实际生存物质资料的争夺,在所有冲突类型中,金钱之争是最为常见的冲突类型,因为其涉及街角青年帮派日常的活动资金,甚至影响到其发展的“大计”。因为大部分街角青年帮派及其成员还没有经济独立的能力,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好,他们更不可能像成人帮派那样自身去经营产业满足帮派发展的需要,所以街角青年帮派更多的是通过敲诈勒索、抢劫、偷盗等方式获取一些资金,以维持帮派或个人日常活动的需要。

1.敲诈勒索。敲诈勒索是金钱之争中最为常见的冲突形式,这也是大部分街角青年开始走向犯罪之路的必经过程,虽然敲诈勒索不仅仅是金钱的索取,但是不管是一些吃的、用的、玩的等对街角青年帮派及其成员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所需。另一方面,对于街头青年帮派来讲,敲诈勒索也是非常重要的“练兵”机会。

这很正常(指敲诈勒索),刚开始不敢,看别人怎么做,我也去做呗,平常要上网,还有些应酬,家里不给钱,只能想点办法了,做这些事情也会害怕,如果让他们揭穿了那就麻烦了,但是选择对象(指敲诈勒索的对象)一定要慎重,要对那些看上去有些钱,但是不太敢反抗的下手,否则就会自己吃亏。

以上是很典型的敲诈勒索的案例,大部分的街角青年帮派及其成员会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日常活动(如泡吧、泡妞、请客吃饭、孝敬老大)的资金,其选择的对象也有所甄别,并且这种传承会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代代相传,他们下手的对象也是一些看上去好欺负的青少年,一般的敲诈勒索起因也与此无异。但是街角青年帮派的敲诈勒索还表现出另一幅景象,会出现多路径冲突模式。

因为一些琐事,“斧头帮”的二瘦子与其同学张某有些矛盾。一天,二瘦子伙同其他几个弟兄在校外的路上堵住张某,刚开始二瘦子他们打了张某几下,之后二瘦子让张某交出其所携带的现金、手表等,张某共交出现金三百多元。

这种敲诈勒索首先是琐事引起的矛盾,为了报复对方而通过索取金钱的形式达到目的。有时“斧头帮”还会通过帮派之间的斗争去敲诈。

有一群混混组成的一个小团伙,也经常在K社区活动,因为这群混混刚刚来到上海,还没有很深的根基。因为一些琐事,“斧头帮”的一些人员与其大打出手,最后“斧头帮”打服了这些混混。“斧头帮”让这几个混混跪在地上,并让他们三天后带2000元来找他们。

限于青少年的帮派特点,街角青年帮派不可能像成人帮派一样收取商户保护费,或者有自己的产业,以“斧头帮”为代表的街角青年帮派往往就是小打小闹型的去欺压或敲诈勒索其他帮派或者青少年,以维持一些日常的活动花销。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娱乐设施和项目正在增多,且这些娱乐设施和项目的收费也越来越高,迫使这些街角青年帮派需要更多的资金来维持他们日常的需要,敲诈勒索的数量及金额也愈演愈烈。除此之外,目前的敲诈勒索呈现多种态势,与更加复杂的原因和事件牵扯在一起,情况愈加复杂,冲突的手段和所使用的的工具也愈加危险。

2.抢劫。抢劫是比敲诈勒索更加直接的获取金钱或者物质利益的手段,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斧头帮”抢劫行为的数量已经略高于敲诈勒索的数量,这与我们的判断有所差距,但抢劫的起因与敲诈勒索差不多,都是为了满足其活动或生活的需要,抢劫所使用的工具更加的危险,手段也更加的残忍。

挠子、花蛤、小虫3人玩网络游戏上了瘾,不能自拔。因为上网,他们经常会花光父母给的零用钱,为了能继续有钱玩游戏,3人开始抢劫周边的学生。2015年11月的一个下午,三人向某中学学生刘某索钱未果后,对刘某拳打脚踢,其中挠子还用尼龙袋缠成绳子勒刘某的脖子,最后从刘某的身上搜得5元;2016年3月的一个下午,三人窜到K社区生态园前面的草坪处,用削铅笔的小刀威胁邹某,称若不给钱就划花邹某的脸,小虫还拿着啤酒瓶子对邹某进行威胁,最终他们从邹某身上搜得4元。endprint

可以说,抢劫也已成为青少年街角青年帮派日常冲突的常态,抢劫的过程虽然存在着更大的风险,但是抢劫过程更加的刺激,抢劫不仅是为了金钱,更多的时候也是锻炼胆量,寻得帮派成员的认可。

3.仇富。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斧头帮”大部分成员的家庭条件都一般,他们是典型的“穷二代”,因此他们对于金钱十分渴望。在笔者的访谈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的斧头帮成员都会对自己或家庭贫困的原因怪罪他人或社会,随着积怨增加,逐渐由嫉妒产生仇恨,遇到一定的外界条件,就演变为对所谓“富人”的犯罪,这是仇富犯罪中最常见的主观因素。

某中学二年级的邱某某,他老爸是开饭店的,据说很有钱,他爸爸整天开着宝马送他上下学,并且他穿的也很好,很多同学都和他很要好,他也经常带要好的同学去他家饭店吃饭。“斧头帮”的笑面虎觉得有钱人太张狂,就想教训教训邱某某。怀着这种“仇富”心态,笑面虎开始选择他认定的“有钱人”进行抢劫和敲诈,并在一个月内,伙同其他几个兄弟在KY小学外面向邱某某作案三次,勒索近千元。

4.分赃不均。敲诈勒索和抢劫这两种形式的金钱之争,都是目标指向外部的冲突类型。但是,在所有的金钱之争的冲突类型中,还有一种是街角青年帮派内部的金钱之争——分赃不均,这是一种特殊的帮派内部的金钱之争。其实,“斧头帮”内部也不是牢不可破的,其中的成员也会因为金钱的分赃不均产生冲突,这也成了帮派开始分化的一些导火索。影响到哥们情意,并影响到领导者的权威和帮派的凝聚力。

七娃之前在某火锅店当服务员,因为斧子经常来此吃饭,时间长了七娃就认识了“斧头帮”其他成员,并开始加入到“斧头帮”,后来七娃也因为经常迟到等原因丢掉了工作,开始混迹街头。七娃经常与“斧头帮”其他四人混在一起。因要吃喝玩乐,又没固定收入来源,七娃等五人只好晚上外出盗窃。他们曾在K社区等地作案多次,变卖赃物筹资吃喝玩乐。赃物变卖后,斧子每次给七娃分赃最少,七娃一直耿耿于怀。有一次七娃等人将一辆摩托车偷走后,与以往一样,此次盗窃分赃七娃仍所得最少。七娃心想同样的付出,自己却不能得到同样的报酬,因此就与其他几人发生了冲突。

金钱之争作為街角青年帮派的核心冲突模式,也已发展成为街角青年帮派的日常生活的冲突常态,虽然像地盘之争、面子之争等都会涉及到物质利益,但相较而言,以上几种是最为常见的金钱之争类型(分赃不均除外;偷盗也是街角青年帮派常见的金钱索取手段,但是偷盗不属于产生冲突的金钱索取类型,所以本研究也将其排除在冲突类型之外),其冲突的结果除了能获取街头帮派生存的金钱或者物质资料之外,在敲诈勒索或者抢劫的过程中,帮派成员还会认为这些是非常刺激的行为,并且帮派成员所实施的敲诈勒索或者抢劫行为是为了“孝敬老大”,或者为能进入到帮派进行的试探性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把金钱之争称为物质性冲突模式,其指冲突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争夺物质利益,以满足冲突的胜利方能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且能提升冲突胜利方的心理满足感。

(三)面子之争

“爱面子”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发展的表现之一,也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在文化、教育等心理氛围中的一种体现。街角青年帮派在日常的冲突过程中,对于面子非常的重视,这与青少年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比起成年人,青少年对别人的评价更加的在意和敏感,不愿听取否定的意见,不愿意在其他人或者帮派面前丢脸,因此在街角青年中经常会产生因为面子而产生的冲突。

1.冤冤相报。“斧头帮”日常所发生的面子之争首先发生在帮派之间,为了争取地盘或者相关的利益,往往发生挑战权威或者伤面子的行为发生,冤冤相报往往是面子之争的集中表现。

2016年7月2日,“斧头帮”的耗子、咕咕等五人在社区篮球场打篮球,因为是夏天,他们玩累了之后去附近的商店购买饮料,正当他们喝饮料的时候,他们听到有几个人在街对面对他们嚷嚷“你们过来一下”,等到耗子他们过去之后,一个高胖子威胁他们让耗子他们去给他们买烟,因为对方人多势众,耗子他们并没有反抗,而是给他们去买了烟和饮料,这件事情耗子他们告诉了“斧头帮”的老大斧子,一周之后,斧子带着他们帮派的十几人在一工厂附近找到了高胖子他们,二话不说,斧子照着高胖子头上就是一板砖,双方打了起来,最后还是“斧头帮”占了上风,其中高胖子被打的满头是血,斧子最后撂下了一句狠话:“你把血流干了再走。”此事过后平静了一段时间,“斧头帮”以为事情已经解决,另外一伙人已经服了,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一天晚上,“斧头帮”一些成员正在路边摊吃烧烤,高胖子一伙人又来了,刚开始并没与产生冲突,过了一段时间,高胖子他们让“斧头帮”给他们结账,因为“斧头帮”老大不在,现场“斧头帮”的人也没有声张,就给他们结了账,但是很快,斧子赶到,两伙人又打在了一起。

以上案例虽然表现出是利益之争,但是深层原因却是帮派之间的面子之争,为了所谓的面子,两派之间往往是你来我往,冤冤相报,产生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冤冤相报导致的打架斗殴在街角青年帮派的冲突类型中十分的常见,有的是单路径的,如被打_寻仇;而这种冤冤相报式的冲突类型更多的是多路径的,表现出了就是冤冤相报、恶性循环,一方被打→寻仇→另一方被打→再寻仇→一方再被打,无限的恶性循环。

2.为了面子替人出头。除了冤冤相报,很多时候街角青年帮派还会为了替帮派成员出头解决问题,以维护各自的面子。

周某和单某是K社区HB中学的学生,其中周某是斧头帮的成员,他们两个在学校里表现得很“活跃”,同学之间有个小摩擦,都由他们出面解决。2016年5月,两个学生因为踢球发生磕碰,分别找到了周某和单某,希望帮忙要个说法。两人一看是个小事,觉得只要像往常一样将对方叫出来,吓唬几句也就完事了。没想到谈判时是周某和单某面对面,这两个校园名人虽说在学校井水不犯河水,但各自有同学请他们出面,两人都给人家拍了胸脯的,不“谈判”没办法向求助的同学交代。6月11日中午放学后,周某和单某各自喊了四个哥们,在学校找了一处没有摄像头的地方拉开架势谈判。开始双方还能心平气和地说几句,两分钟后就吵了起来,双方大打出手。endprint

以上案例是非常典型的替人出头而产生的面子之争,因为所谓的脸面而去出手保护自己的兄弟或者帮派成员,但就此类面子之争来讲,两位老大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自己的兄弟和帮派的面子,因为在他们看来,面子丢了,就丢了一切,否则在当地和兄弟们之间就没法混了,这进一步可以促进自己权威的确立,能在帮派中掌握话语权。

3.权威之争。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人们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是对权威的安排的服从则属于认同。反对者可能不得不服从权力作做出的安排,但是服从不等于认同。“斧头帮”老大“斧子”的权威是自然形成的,是通过多年替兄弟们出头,或者极力保护自己的帮派的地盘等过程中形成的,在“斧头帮”日常的权威冲突中,可分为帮派内部权威的挑战和帮派之间的权威的挑战,挑战权威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冲突。

首先,内部权威的挑战。随着街角青年帮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街角青年通过各种形式加入各自的帮派中,以寻求帮派力量的庇护,但是帮派内部之间也会时时产生对权威资源的争斗。在“斧头帮”内部,也会产生冲突,通过帮派内部的冲突,斧子老大的地位得以逐步确立,其他帮派成员也渐渐认可并服从帮派首领的地位,帮派首领也会在此过程中逐渐确立核心权利。

其实“斧头帮”内部的结构也并不是不可动摇,老大的地位时刻都受到挑战。2016年初,“斧头帮”老大斧子重新规定帮派分工和领导的时候,其中贼头认为他在2015年的付出和功劳最大,觉得自己应该有一定的名分,不想再做小弟,公开与斧头顶撞,斧头没有想到,一个比他矮一头年龄比他小几岁的孩子胆敢动摇他的权威,从惊诧迅速变成了愤怒,愤怒的拳头落到了贼头的脸上,后来斧头抓着贼头的头发往脸上撞。最后贼头屈服了。

其次,外部力量对权威的挑战。如果说帮派内部对于权威的争夺,确定了街角青年帮派的组织结构,那么外部力量对本帮派权威的挑战则会确立帮派“老大”的地位。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冲突,帮派的主要首领会被推举出来,成为本帮派的老大,这种权威形成的过程,使得帮派权威更加的稳固,会大大提升帮派的凝聚力。

“斧頭帮”中的一位成员叫瘦猴子,因为工作中一位同事老是受到车间主任的表扬,因此对其产生了偏见,因此想对其下手,教训教训这位同事。一天,瘦猴子伙同“斧头帮”二把手万能和其他几个弟兄去工厂教训他的同事,这位同事被他们几个揪到锅炉房旁边的僻静地方对其下手。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面子之争集中表现为帮派之间或者帮派内部对权威、文化、价值观等的冲突,与物质性冲突模式不同的是,这些面子方面的争夺属于非物质性冲突模式。所谓的非物质性冲突模式为帮派之间或者帮派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因为价值观、权威或者帮派惯习的不同而导致的冲突模式,这对街角青年帮派内部结构、帮派的惯习、帮派语言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人员之争

1.合作。其实,街角青年帮派与其他帮派或者个人发生各类冲突的前提都是以帮派内部的合作为前提的,因为没有帮派内部的团结合作,街角青年帮派的成员个体都很难在道上混,所以街角青年帮派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为“合作”。帮派内部的合作不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所注重的是因为冲突导致的街角青年帮派的合作类型。

“斧头帮”的老大斧子,因有一次在旱冰场溜冰,无意间扶起来一个摔伤胳膊的女生并送到医院,从此与这个女生相识并相爱,成了男女朋友,之后了解到这个女生是另外一个帮派“飞鱼帮”老大巴尔的表妹,因此两位老大相识,成了不远不近的朋友,也秉承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帮派规矩。2016年3月份,社会上有混混调戏该女生,“斧头帮”伙同“飞鱼帮”共同收拾了这些调戏该女生的混混。

在“斧头帮”日常的重要冲突过程中,如帮派的地盘之争、权威受到挑战时,在衡量自身力量之后,如果感觉自己的力量难以对其他帮派形成威胁或者顺利解决问题时,街角青年帮派往往会通过寻求外来力量的形式以应付当下的冲突和危机,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新的重要力量(有时为关键的人,有时为重要的武器,有时候为金钱)加入自己的帮派,扩充自己的帮派规模和力量,以应付帮派所发生的严重危机。

2016年8月,“斧头帮”一些兄弟被其他几个社会混混给揍了,这几个混混的老大叫洋仔,斧头帮几个兄弟要去替这几个兄弟去报仇,因为那几个混混手段比较狠,年龄也比较大,斧子担心不是他们的对手,因此请来了一个狠角色冬子,冬子比斧头帮中的大部分兄弟都大一些,是东北人,14岁来上海闯荡,因为一些过去的事而与斧子认识了,冬子的脑子里没有结果,只有过程,所以他打架的时候不考虑后果,是个狠角色。2016年8月29日,斧子伙同其他几个兄弟和冬子在某一路边摊遇到了洋仔,二话没说,冬子就抓住了洋仔的头发,照着脸就是一膝盖。斧子和其他几个人对洋仔也是拳打脚踢,冬子让洋仔3天后给“斧头帮”交1000元保护费。

2.不打不相识。上文说到的“斧头帮”的老大斧子和二把手蛇头本来是两个不同的青少年街角青年帮派,几年前,两个帮派为了地盘之争,相互通过打架、敲诈等手段产生了各种冲突,在最后的一次打架过程中,斧头为了保护自己的兄弟,自己的腿被蛇头的弟兄砍伤,蛇头因此感觉斧头非常的有胆量,为了兄弟可以两肋插刀,因此两个街角青年帮派的老大认作兄弟,从此之后两个帮派合二为一。

除了这一类帮派之间的不打不相识之外,打架的能力也成为帮派考验青少年是否可以成为帮派成员的标准。

“斧头帮”有一个成员叫二熊,平常仗着自己五大三粗,也经常欺负周边的一些青少年,一天,因为在网吧打网络游戏,在网上与“斧头帮”的锥子对骂了起来,锥子说自己是“斧头帮”的,说有种就让二熊站起来,在现实中单挑,二熊二话没说,就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因此,二熊和锥子就打了起来,这时候“斧头帮”的其他成员也加入了打架之中,但是二熊并未就是缩手缩脚,虽然最后被收拾得够呛,但是并未屈服,最后,斧子来摆平事端,从此二熊成了斧子的心腹。endprint

人员之争也是街角青年帮派非常重要的任务,通过一系列与其他帮派或者青少年的冲突,街角青年帮派逐步扩大自己帮派的规模和力量,可以说,帮派规模的扩大和力量的增强也是通过冲突而发展和壮大起来的。这类冲突作者总结为势力扩大冲突模式,其指的是通过各类冲突的时机争取更多的人员、金钱等,使得冲突几方通过冲突有了明显的成长。

三、街角青年帮派冲突常态化表现及后果

(一)街角青年帮派冲突常态化表现

“常态化”的含义是趋向正常的状态,今多用于指某事物更趋近于合情合理。在作者的调查及分析的过程中,作者深刻的认识到,冲突已经成为街角青年日常生活的常态。

1.街角青年帮派的日常活动围绕着冲突而进行。除了日常的娱乐活动和正常的生活之外,街角青年帮派时刻酝酿着保护自己帮派的地盘和利益,为了日常生活或活动所需的资金,为了面子而大打出手,为了争取异性的吸引而进行的冲突,或者为了帮派的生存而争取有利的资源或者地位、权威,街角青年都时刻准备着与周围的其他群体或者个人进行争斗,街角青年的日常生活大部分都是围绕着冲突而进行的。这些日常的冲突,的确给街角青年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让街角青年更加的意气用事,做事更加的冲动,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加的粗暴,对他们正向的社会化过程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2.街角青年帮派的演进离不开冲突的推进。随着街角青年帮派的发展,他们会与周边的各种青少年帮派或个人产生各种原因的冲突,因为冲突数量的增加和冲突规模的升级,街角青年帮派开始借助成人帮派力量开始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极易导致街角青年被更大社会黑势力组织所绑架和利用,街角青年帮派的活动或教义势必受到成人帮派的影响,这将是更加危险的。但是对于街角青年来讲,这些冲突已经变得正常化,在他们的心目中成了常态化的事件。

3.习惯化常化到常态化。对于社会大众或者大多数青少年而言,这些冲突基本上是“零概率”事件,更谈不上常态化,但对于街角青年或者帮派而言,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则更加的粗暴,他们遵从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也成为街角青年及其帮派非常错误的认知模式,他们认为冲突才是解决问题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冲突成为习惯化的行为,这最终导致冲突的常态化。

(二)街角青年帮派冲突常态化后果

通过以上对“斧头帮”日常冲突的描述,笔者已基本将街角青年帮派日常冲突模式进行了总结,各类冲突已经成为街角青年帮派大部分的生活常态。冲突产生的后果如下:

1.街角青年帮派犯罪空间的形成。在日常一系列的冲突中,街角青年帮派逐步固定了自己的活动场所和势力范围,如果其活动场所或势力范围受到其他个人、团伙和帮派的威胁之后,街角青年帮派就会通过打架、谈判、威胁、恐吓等手段去维护自己帮派的势力范围,这些活动区域慢慢发展成为街角青年帮派的主要犯罪空间,这些犯罪空间往往藏污纳垢且相对隐蔽,为街角青年帮派的犯罪活动提供较为便利的条件。并且街角青年帮派对“地盘”意识非常强,这就增强了冲突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2.形成不良的街头惯习。通过街角青年帮派的日常冲突,可以逐步形成街角青年帮派的街头惯习。按照英国学者Alistair Fraser对于街头惯习的解释,街头惯习指的是空间与自身的融合,并通过在物理空间中的行为的重复而不断发展。他将惯习进行了概念化和实践性,不再像布迪厄所提出的惯习概念那样的抽象。街头惯习在解释街角青年帮派冲突方面有着更加具体的解释作用。在街角青年帮派的日常冲突中,街角青年帮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街头惯习:

第一,哥们义气。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街角青年帮派极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在日常的冲突过程中,街期。角青年帮派逐渐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江湖”准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哥们义气”。在各类冲突中,哥们义气对于统一行动、维护帮派利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与街角青年的接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条准则已经成为判断是否成为“兄弟”的重要标准。

第二,打架斗殴。街角青年帮派日常各类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多是通过打架斗殴来表现和解决的,街角青年帮派都普遍认同“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原则,谈判或者口角反而是懦弱的表现,会让其他帮派或者“兄弟”看不起,通過调查我们发现,打架斗殴已经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所使用的工具也愈来愈残暴。

第三,独特的帮派语言。作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街角青年帮派一般会有自己的独特语言符号,很多的街角青年身上都会有一些看不懂的文身,但是在作者的询问之下,他们都说这些文身只是觉得比较酷,更多的时候觉得在与别人产生冲突时,有很强的暗示作用。除了文身之外,每个帮派还会有自己独特的logo,这成为统一行动的重要标志物。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形成独特的接头暗号或者信息语言。

3.增强街角青年帮派的凝聚力。主要通过树立权威、帮派规矩等方式。首先,树立权威。日常冲突所树立的街角青年帮派的权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街角青年帮派内部权威的形成,另外一种是与其他帮派冲突的过程中而形成的。内部冲突可以导致街角青年帮派走向分裂,但是分裂之后可能产生新的权威,已达到更长远的平衡。而由于街角青年帮派之间的冲突所形成的权威才是街角青年帮派最为重要的权威形成方式,因为通过与其他帮派的冲突,可以让帮派内部已经形成的权威模式更加的稳固,这种内外部的权威形成方式成为街角青年帮派提升凝聚力的重要力量。其次,帮派规矩。街角青年一旦抱团,演化成街角青年帮派,除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地盘之争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共同遵守的各种帮派规则,这样的活动规则是长时间发展和演化的结果。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在一个街角青年帮派形成之初,青少年在其中多是简单地参与一些活动,并未形成一个稳定的帮派结构,也没有明确的行事准则,但是随着冲突的逐步增多,街角青年帮派慢慢的会形成帮派规矩,以促使帮派活动运行。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效忠首领、决不背叛;弱肉强食、强者为尊;兄弟义气、仁义道德。endprint

4.扩大帮派规模和力量。街角青年帮派为了解决日常所发生的各类冲突,尤其是与其他犯罪团伙和街角青年帮派发生冲突的时候,在衡量自身力量之后,如果感觉自己的力量难以对对象形成威胁或者顺利解决问题时,街角青年帮派往往会通过寻求外来力量的形式以应付当下的冲突和危机,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新的重要力量(关键的人、重要的武器或金钱)加人自己的帮派,扩充自己的帮派规模和力量。

5.被成人帮派所利用。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街角青年帮派一旦形成,规模和组织形式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成熟,街角青年帮派也会出现成人后不退出的情况。一旦街角青年帮派出现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冲突,他们有时候会借助成人帮派的力量出面解决,但是此种方法的后果则是越来越可能被成人帮派所利用,这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四、街角青年帮派冲突常态化特征与社会工作介入

(一)街角青年帮派冲突常态化特征

1.以物质冲突为主。按照科塞的冲突理论,可以把冲突分为物质冲突和非物质冲突,在我们的调查研究过程中,街角青年的冲突基本上以物质利益为主的冲突类型。地盘之争、金钱之争、人员之争等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发生的,这与街角青年还未在经济上完全独立有关。在青少年这个社会化的独特阶段,青少年对于物质的关注更加的敏感,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受限于家庭条件,一旦家庭没有足够经济能力,街角青年便会通过其他形式获取资金,例如敲诈勒索、抢劫或者偷盗,这些则成为他们各类冲突的主要原因。

2.自尊式冲突。虽然街角青年日常冲突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发生的,但是冲突发生时有的街角青年一时头脑发热,为了自己所谓的自尊心和面子而与其他帮派和个人产生冲突,这与成人帮派的冲突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街角青年帮派的日常冲突正如其他学者所得出的结论一样,存在易冲动的特点,这与青少年所处的发育阶段有关。

3.街头冲突。街角青年各类冲突基本上都发生在街道里巷,这种情况与一些国家较为相似,如美国的青少年犯罪有相当数量是在社区街头进行的,所以美国的犯罪学家将青少年犯罪形象地称为“街头犯罪”,而中老年犯罪仅有13.5%是在“街道里巷”进行。这与成人帮派的冲突有着比较显著的区别,这也与青少年心智不成熟有很大的关系。

4.冲突的暴力倾向。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街角青年虽然劣迹斑斑,但一般是小打小闹。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现在的冲突已经呈现暴力倾向。他们在冲突时所使用的工具已经从之前的赤手空拳或者树枝棍棒,演变成为刀子、砍刀、砖头等利器,这除了他们觉得用这些工具更加刺激或者报复性更强外,这也与各种不良媒体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更加危险的是,有时候他们的冲突受到成人的影响和指使,让他们的冲突更趋向暴力。

(二)冲突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介入

1.厘清冲突模式。厘清冲突模式是社会工作进行介入的前提,街角青年帮派与成年帮派的冲突规模和手段都要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在社会工作介入之前,需要厘清街角青年日常冲突的类型和互动模式,按照本研究的一些冲突类型,街角青年目前主要存在的冲突类型有地盘之争、金钱之争、面子之争及成员之争,所以,社会工作的介入点也需要从这些冲突开始介入,围绕这些冲突开始执行相应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和模式。

2.提供各类资源。街角青年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了解自己是谁,向哪里发展,可以向哪里发展。社工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找回自我,从正确的角度把握自己的人生。由于街角青年的自身特點,其拥有的资源相对而言并不是特别的丰富,社会工作者在这方面拥有的资源较为成熟和丰富,可以做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所以说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自身的资源体系为街角青年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其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回归正常的社会。除此之外,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应该将政策力度向街角青年倾斜,让他们有工可做,有保可享,让他们在这个社会中获得必要的公民权利。

3.帮助案主改变环境。虽然,整个社会,甚至整个社区的环境的改变对于社会工作而言都是不可能一时改变的,但是社会工作者的功能使得社会工作者需要利用目前政府、社区及自身的资源对某一问题进行有效的介入,对于街角青年而言,生活环境的改变可以是有效的介入手段。社会工作者拥有社区资源的充足知识,利用这种优势,社工可以调动各种资源帮助案主改变不利的环境,协调和家人、和朋友以及和社会的关系。从环境人手,能为案主获得更多的动力支持。

4.建立社会工作志愿者队伍。在笔者调查过程中发现,街角青年很难在短期内接受政府或者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但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是一些志愿者。因为志愿者相对政府提供的或者社会工作服务更为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在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介入之前,建议通过志愿者的服务进行先期的服务介入,事先了解街角青年目前的冲突模式及类型,了解他们冲突源,这样的社会工作服务才更加的有效,才能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实际冲突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