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如何实施
2017-12-15赵志毅刘晗琦
赵志毅+刘晗琦
公民教育;学校教育;改革赵志毅,杭州师范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宝贝尔集团畅思小公民国际幼儿园园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晗琦,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辅导员我国的公民教育在诸多方面存在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情况:观念落后、思路混沌、内容过时、方法陈旧。这些情况的出现与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求极不适应,亟待改进。公民教育需要从单方面的责任教育向强调权责并举迈进;公民教育需要从只关注正面引导向培养健全人格的制度教育迈进;公民教育要向打造东西合璧兼具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迈进。实现学校教育向公民教育的现代转型既是我国社会政治制度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公民素质快速提升的时代呼唤。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我国社会文化与政治体制改革稳步前行,公民文化素质及其价值诉求极大提升,表现在公民独立自主的民主意识日益觉醒、公民的权利诉求持续高涨、公民自治能力不断增强。然而,我国的公民教育却在诸多方面存在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情况:观念落后、思路混沌、内容过时、方法陈旧……这些情况的出现与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求极不适应,亟待改进。实现学校教育向公民教育的现代转型既是我国社会政治制度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公民素质快速提升的时代呼唤。
一、公民教育需要从单方面强调责任向
权责并举迈进
在传统教育中,教育者信奉“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说法,注重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强调集体成员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的养成。毋庸讳言,这种植根于暴力革命学说土壤的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教育观在历史上曾经起过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计划经济时期仍然焕发出巨大而持久的积极意义。但是这种一边倒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发展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走进了极端主义的歧途,忽视个体的权利意识、抹杀个体的首创精神、仇视个人的存在价值。在方法论层面沿袭“非此即彼”“两级跳跃”的小农经济思想,片面地以为一旦主张集团中成员个人权利势必将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置之脑后,会导致个人主义盛行,从而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现实生活中,这种远离个人权利的集体主义教育导致个人主体精神的失落,造成了集体中的“无人现象”,使得教育工作者精心打造的集体沦为“镜中月”“乌托邦”,严重扭曲了受教育者的精神人格。
现代社会是大工业社会,人的形象是公民形象,它与植根于传统小农社会的子民与臣民形象有天壤之别,它以公民的权利为内涵,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前者与后者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成员个体权利的把握。如果在当代公民社会的建设中,我们依然一如既往地宣扬义务与责任而抛弃对权利概念的把握的话,所谓的义务和责任就会堕落成随口胡诌的标语口号,必然导致公民内涵的坍塌,使得现代社会的公民教育徒有其名。[1]所以,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者应牢牢把握公民权利义务教育这条红线,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责任义务作为重要的目的和内容来加以对待,将注意力投射到公民的权利义务教育上来。作为现代国家为社会文明持续发展做出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公民教育应该肩负起权利与义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艰巨使命,培养既深谙自己身为国家之一员所应享受的诸种权利,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种种权利,捍卫自己的人身自由,又肩负公民所应尽的神圣责任与光荣义务,做爱国守法、爱人爱己的合格公民。这也正是公民教育的价值所在。此种教育范式的方法论启示在于从两级跳跃式的思维窠臼中脱离出来,进入合二为一的和合思维,从而为我国的学校德育改革找到正确的思路。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德育始终缺乏对这一思维范式的正确把握,忽左忽右,要么是被唯上唯书的僵化思维镣铐所束缚,培养“五分加绵羊”的“驯服工具”,要么是调教出“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造反英雄”和“政治流氓”,造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少(成绩少)、慢(实效慢)、差(品质差)、费(精力浪费)。时至今日,学校教育迈向公民教育的目标还远未达成。纵观大大小小的学校德育改革,阅读林林总总的德育研究报告,充斥眼帘的是名目繁多的责任教育、形形色色的义务教育、华而不实的愉快教育、弄虚作假的感恩教育,一线教师鲜有人深入思考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认真实践的就更加凤毛麟角了。理论界对“权责教育”“权责关系”的研究也是寥若晨星,生怕一旦强调了“权利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就必然变成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的小人。目前学校德育中这种唯责任而责任、唯义务而义务的单向度的责任义务教育因为失去了与它相互依存的权利教育,变成单条腿走路——只能蹦蹦跳跳,难于阔步向前。
作为文化形态的公民教育是一种强调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教育。公民人格所有权的物质承载者正是他本人,别人是不能代表的,尤其是在公民本人毫不知情的前提下“被代表”,就更是显得荒诞不经。梁漱溟先生指出:“中国文化之最大偏失,就在于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壓抑、被抹杀。”[2]这种文化的缺陷在于没有自我、没有主体、没有权利。公民教育应该自觉地培植尊重个人主体的权利文化,只有在此基础之上,个体明确了身为本国的合法公民——“我”的权利有哪些,我们才有资格谈论公民所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是什么。
王啸博士认为,从社会意义上讲,权利表示一种社会关系,表明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的发展本身是政治解放和社会和谐增进的标志。[3]正是基于此,以权利意识为核心的公民教育可以培养人格独立、尊重他人、热爱祖国,具有民主、自由、平等、尊严、人道、参与、合作、环境意识的合格公民与权利主体,促进社会正义的发展,生成公民文化。尽管东西方在对人权的理解上存在不同,但作为一种普世价值,人权已成为人类文明牢不可破的基石。公民教育应由以义务为起点的教育转变为以权利为起点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传统社会强调子民人格的培养,所以,依附心理成为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家依附长辈,在外依附上司,不可逾越雷池一步,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不忠不孝。现代社会着重公民独立人格的养成,所以,公民作为个体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在公共生活中,都要依赖权利和义务两翼的支撑,失去任何一个,公民资格的建构都将化为泡影。公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正是由于其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肯定,从而远离了传统的依附理念而获得现代意义。所以,公民意识的现代性意蕴必然是高扬公民权利与公民义务相统一的旗帜,而非顾此失彼,左右摇摆,要么强调责任义务时无视权利的存在,将人视为统治阶级的工具;要么将权利教育走向极端化,宣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的本质是自私的”等错误观念,忽视人的利他性,这无益于正义社会秩序的形成,更谈不上促进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对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只有前后顺序,没有孰轻孰重。因此,公民教育在理念上应体现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并将尊重、保护和关爱个人权利以及关注、宣扬、鼓励公民责任义务作为同等重要的内容来抓,既不可“哪儿痛医哪儿”顾此失彼,又不可忽左忽右摇摆不定。唯此,公民才会经由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去体认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对个体生存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并为其履行责任、承担义务激发内在动力。endprint
二、公民教育需要从单纯正面引导向
赏罚分明迈进
实施行之有效的公民教育就应改变以往单纯正面引导,代之以利益赏罚为主、辅以精神奖励的教育。在公民教育中,应该把主体的道德言行作为利益赏罚和精神表彰的依据,讓那些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人既在物质层面付出巨大的利益代价,又在精神领域里承担荣誉损失之社会成本。这样,子民人格才会加速向公民人格转化,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才会成为一种“选择性激励”,帮助人们为自己的道德过错埋单,在一次次为违背社会道德规范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中学会遵守社会道德,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因此,我国学校公民教育必须改变那种“我说你听”的训导式的“外力教育”,提倡制度(纪律)约束与公民学习相结合的自我教育。纵观以往的传统教育,我们习惯于用耳提面命的训导说教和大起大落的政治运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法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绝对平均的社会分配格局下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人们的利益来源市场化和分配方式多元化,训导者与被训导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变得复杂起来,二者的平衡取决于人们对道德训导的态度以及道德训导的话语权的掌握。倘若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以及纪律、法治作为强有力的基础,人们逃避甚或抗拒道德约束的行为得不到相应的制裁,他们就无法体验制裁带给自身的痛苦,进而藐视道德规范的价值。所以,在民主的社会条件下,只有完善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约束,才能给训导性的道德软约束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而具有自治能力的公民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教育力只有在不想或不敢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条文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效率来,使得作为他律的制度约束入耳、入脑、入心,真正内化为公民个体行为的精神指南,引起他们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来。
怀疑意识和批判态度是公民品德的重要内容。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十分重要的。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十分关注学生这种德性和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公民教育主要采用批判性思维方法,通过学生的反思探究来分析、解剖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价值分析和决策技能,从而提高公民民主社会的参与热情,其主要内容包括“多种族文化如何和睦相处”“美国政府关于伊拉克问题政策的讨论”“层出不穷的枪击案件与美国公民枪支管理问题”等。通过对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学生们在自由结合的小组内自主探讨和分析总结,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的任务就是和学生们一起过滤和筛选高质量的信息,共同思考所面临的问题,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使学生学会以公民的意识和眼光来看待世界,发展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素质和能力。美国在一系列公民教育的模拟案例中均强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因为,对于个人来讲,缺少了批判性思维,他将会成为被人剥夺或被人利用的对象;对于社会来讲,缺少了批判性思维,自由和民主的社会的建设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这些内容正是我国公民教育需要强调和重视的地方。诚如美国公民教育之父霍拉斯·曼所言:“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共和国需要民主公民,因为民主公民决定着共和国和民主制度能否得到延续和发展。[4]两年一次的全美高中生公民教育大赛在制度上保证了为美利坚合众国培养合格的公民。我国是人民民主共和国,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以及人民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充分体现并确保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了社会基本结构形式正义性和实质正义性的真实统一,公民素养也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但是,传统文化造就的社会心理在人们身上积淀形成的臣民意识和子民人格与现代社会实践主体的公民素养要求大相径庭,屡屡见诸媒体的国人的不文明现象让拥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在世人眼里丢了颜面,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公民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因此,将对国民的“子民”“臣民”身份的教育转向名副其实的公民身份的教育、全面推广全国范围内的公民素质提升工程、加速完善公民健全人格培养,是学校德育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三、公民教育要向打造东西合璧兼具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迈进
公民是人的社会身份,这种身份是人的自然要求,但又不是人的自然所得,它是民族国家规定的,是法律赋予的,是民主政体的产物。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实现要求人从个体主体转化为社会主体,参与公共生活,遵守公共规范,具备公共精神。公民是人作为社会主体在民族国家和民主政体中的具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国家思想、民族精神、权责观念、民主理念、公德意识是公民精神的核心。培育公民,使人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精神,促进公民身份认同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切入口。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爱国守法、愿意为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的好公民,进而让这些好公民成为促进国内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保障力量与推动力量。因此,共同价值观的探索、建构、传播和教育是关系一个民族兴衰的大事,是我们在新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当代德育工作者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自觉承担的历史使命。
在对世界各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和组织管理体系等方面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各有特色、自成体系的。[5]例如,以基督教立国的美国虽然用立法的形式把宗教教育排除在公立学校系统之外,但是基督教的教义是通过强大的社会机构和家庭教育渗透于美国公民的血液之中的。在宗教文化浸润的德国和英国长期以来主要是由宗教教育的途径来承担和完成公民的道德教育的。在德国,路德宗教改革以后,宗教教义中的道德因素得到极大的发扬,宗教道德中的积极成分已经变成适合德国近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神图腾。因此,当代德国公民的道德教育仍然是依靠和利用宗教来完成的,学校很少单独开设道德课程。英国的公民教育把宗教教育视作社会稳定的“定海神针”,极为重视,大力推广。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别,在对公民教育的态度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方式方法多有不同。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政府对地方的公民教育并不进行直接干预,各学校的校长有权确定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安排,政府的职责主要是通过立法、拨款、舆论导向等方式影响地方的公民教育。endprint
中国社会的转型需要培养大批合格的公民,而公民的培养需要从幼儿阶段和基础教育阶段做起。幼儿园如何开展个性化的小公民教育取决于小公民课程的设置和建设。以杭州萧山畅思小公民国际幼儿园为例,该园以“培养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国小公民”为宗旨,以“五双”幼儿园课程体系(双亲:亲自然、亲社会;双语:英语、汉语;双艺:儿歌、涂鸦;双轨:幼儿与家长;双节:东西方节日与世界日游戏课程)为特色,积极探索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玩中学”游戏教学规律。例如,通过家园一体绘本亲子阅读、传统美德故事新编、世界民谣儿歌传唱、大小公民手拉手等课程,培育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独立自主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科学创新能力。杭州师范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与杭州市教育局合作,在多所学校陆续开展了公民教育的实验研究:和睦小学的“社区总理”项目、求是学校教育集团的“公共空间规范教育”项目、杭州电子职业学校的“学生会民主协商机制建设”“学生竞选校长助理”项目、富阳永兴学校“生命如歌”教改项目、学军中学教育集团的“模拟联合国”项目等等。同时,杭州师范大学还与杭州广电集团《钱江论坛》节目组合作发起了以公民礼仪教育助推公民文明素质提升的“优礼杭州人公益项目”。这些项目从校内到校外,从幼儿到家长,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事例说明,公民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大都是根据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其所占有和支配的物质与文化资源来展开的,因而也就使得各国各地区的公民教育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
总而言之,正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必然具有中国特色一样,我们也应当考虑根据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实际去建设自己特色的公民教育。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我们应在德育改革试验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综合创新的精神,以公民应有的社会良知、以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积极实践,勤奋探索,扎实有效地推动我国公民教育的进步,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新范式,让今天的学校为明天的社会培养出大批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赵志毅.德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14.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259.
[3]王啸.道德教育的文化内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1(11):18-20.
[4]俞靜峰.公民教育: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04(12):70-72.
[5]檀传宝.当前公民教育应当关切的三个重要命题[J].人民教育,2007(Z3):4-6.
责任编辑︱李 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