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呵护灵性守护童年

2017-12-15赵庭

中国德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灵性培育道德

赵庭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浙江绍兴作为一座水城名不虚传。城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绵延贯通,居民临水而居,用船与桨联通周围与世界。千百年来,水、船、人,勾勒出一幅优美和谐的水乡画卷,演绎出水乡生活的灵动与繁华。绍兴的历史,就是一部水与人和谐互动的历史。

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绍兴城东南部,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区。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林立,高科技人才和产业工人数量众多,如何让这些来自不同地域、带有不同地域文化的新市民的子女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是新区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和辖区内居民构成现状,袍江人认为,新区的教育要立足现有基础,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满足新区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需要。为此,开发区于2015年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计划,希望借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资源和研究成果,推动区域内学校在管理、课程、教学、评价方面实现全面改革。

针对区域内产业布局和就业人口状况,结合绍兴悠久深厚、飘逸灵动的水乡文化,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开发区教育事业管理的越城区教育体育局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经过反复考虑和论证,决定将“灵性教育”作为区域基础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用“灵性教育”的理念和精神来统领区域的教育工作,培养具有健康体魄、优良德行的儿童,让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得以自然萌发和充分舒展,促进儿童生命活力、健全人格、创新能力的发掘和培育。

长期以来,由于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教育演变成为一种强制灌输学生理性知识、训练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本该具有的关照学生精神成长的责任被掏空。传统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发展来说,它将人性中本来具有的灵动和灵气遮蔽了,从而使人成为一种理智发达、情感低下的“片面人”。这也就是袍江人之所以实践“灵性教育”的深层原因所在。

经过近两年的课题研究和教育实践,灵性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灵性教育的实践正在开发区的土地上开花结果。记者在实地采访中发现,开发区灵性教育的内涵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尊重天性,激发儿童活力

教育不是从外部向儿童灌注知识,而是儿童内在能力的自然萌发和生长。教育如果要获得成功,必须奠基于儿童的内在力量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讲,灵性教育的逻辑起点首先是尊重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天赋能力的不断发展。通过提供儿童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机会,让儿童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和集体活动的参与中提高生命活力、激发内在潜能,从而为精神生命的整全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对于这一点,越城区教体局局长戴志根鲜明地说道:“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的生命活力,是灵性教育的首要任务。”

尊重天性的教育,需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设置儿童喜闻乐见的课程、活动和游戏,让儿童在活动和游戏中接触自然、学会交流、开阔视野,获得多种多樣的生活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让儿童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对自我和外在世界的一种把握感,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在这方面,袍江中学和群英小学的探索为尊重天性的教育作出了很好的尝试。

2015年,袍江中学被评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这在开发区还是前所未有的事。也因此,袍江中学稳稳坐上了开发区校园足球联盟的“盟主”地位。学校基于校园足球办学特色,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注意挖掘校园足球活动中的教育元素,建构出系统化的灵性教育体系。学校认为,校园足球和学生灵性培育的关系在于:首先,足球运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和素质,让学生的体质更健康、动作更灵巧、身心反应速度更灵敏;其次,足球运动能够让学生理解规则意识、形成团队意识、磨炼意志品质,这些素养的培育都是成为完整的人所必需的。

认识到足球运动和学生灵性品质之间的关系之后,袍江中学更加坚定了扎实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决心。学校以校园足球运动为基点,以灵性文化渗透和灵动课堂建设为突破口,全方位培育灵气学生,灵性教育做得别开生面。在校园足球开展方面,学校将足球运动纳入校本课程体系,每周开设足球理论课和实践课各一节;同时,每天下午第四节课安排身体条件优异的学生进行专业体能训练。在灵性文化陶冶方面,学校将蹴鞠文化和现代足球相结合,挖掘足球文化内涵,利用诗歌品读、经典悦读、影视鉴赏等活动,让学生多方面了解足球历史,感受文化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关于灵动课堂的创设,是最有价值的尝试了。学校打破学科边界,将足球课程渗透于学科课程之中,不仅班会课、团队课上有足球的影子,就连语文、数学、科学课程也拿足球做起了文章:语文课上,孩子们成了捕捉足球赛场精彩瞬间的小记者;数学课上,孩子们成为足球俱乐部的会计和管家;英语课上,足球场成了孩子们练习英语的最佳场所……

群英小学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与袍江中学的足球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一所纯粹的随迁子女学校,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都携带着出生地的文化基因和生活习惯。面对都市的喧嚣,面对城市儿童的优越生活和见多识广,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往往会产生一种明显的失落感和自卑感。虽然他们比城里的孩子懂事早,可是他们的内心却敏感而脆弱。鉴于此,为了培养孩子们自尊、自信、开朗、阳光的品质,学校利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将其元素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中释放天性、张扬个性、发展灵性。学校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游戏是最适合儿童的,儿童可以在简单、有趣的游戏中充分展示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培育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品质。

袍江中学的足球课程和群英小学的民俗特色教育是开发区灵性教育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探索。要做灵性教育,培育学生的灵性,首先是要遵循儿童天性。遵循天性的教育,其目标在于激活儿童的生命活力,释放儿童的内在潜能。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学校就需要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儿童在实践中感知、体验、反思,让儿童在持续地观察、思考和行动中,不断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endprint

二、涵养德性,健全儿童人格

与传统教育片面关注人的理智发展不同,灵性教育更加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发展需求,通过增强人的精神自觉、拓展人的精神体验,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精神生命质量,并最终养成健全道德人格的过程。因此,灵性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涵养儿童的德行品质,促进儿童的道德生长,这也是灵性教育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涵养儿童德性的教育,重点在于培育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守护儿童的善端。所谓善端,就是人的道德品质的起源和萌芽。孟子曾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就表明,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行需要从善端抓起。而要培育这些善端,为儿童播下善良的种子,就需要创设特定的教育情境,利用情境作为抓手,让情境中的教育因素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连接,在这种充满可能性的连接中生成儿童的道德体验,培育儿童的道德直觉,丰富儿童的道德想象,从而促发学生的道德行为。

群贤小学是一所专门接受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学校,全校1,860名学生皆为流动儿童。为了有效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校将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群贤小学认为,感恩教育是一种很好的培育儿童道德敏感性的方式。感恩教育中的知恩阶段又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是整个感恩教育的核心环节。所谓“知恩”,就是要引导学生善于体察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激发其产生感激、学习、回报的教育效果,这实际上是一种促进学生对道德的直观理解、培育道德敏感性的有效德育方法。

相对于常见的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感恩教育方式,学校独辟蹊径,创造性利用每周“国旗下讲话”契机,在全校开展“夸夸身边的人”活动,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并及时赞扬身边的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树立好榜样,激励当事人,影响周围人。“夸夸”活动面向全校学生征集稿件,每位同学都有夸赞别人和被别人夸赞的机会。所有环节都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决定和实施。少先队大队部选出每周最感动人的事件,由撰稿同学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宣读。学生所说的好人好事,基本上是一些当事人没有在意的小事,然而,正是这些不为人知的小事,却深深拨动了孩子们柔软的心灵。“夸夸身边的人”活动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形式和眼花缭乱的内容,但它对学生善端的培育却具有积极的效果。正如在采访中,该校校长徐柏祥所说:“德育要取得实效,就要摒弃那些远离生活的宏大叙事,摒弃那些热热闹闹的面子活动,而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善于利用儿童可知可感的道德资源,以活动为载体,引发儿童对道德的认识和反思,提高他们对道德的敏感性,并将这种道德潜能释放出来。”

马山镇中心小学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好的探索。学校从“心”入手,将“从心得力、灵性成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学校充分细化德育工作,设计出许多儿童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让儿童在真实、有趣、有益的活动中,产生道德体验,丰富道德情感,培育道德自觉。例如,学校利用每周校本传统文化课堂,精心挑选传统孝德教育名篇,给学生讲读。每天早读课,由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朗读《弟子规》一则,体会古人的德教思想和待人接物规范。开设书法课程,通过书法练习让学生学习礼仪和做人之道,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追求卓越的精神、纯净优雅的品格。开设学生心理团体辅导课,让师生之间、亲子之间亲密互动、增进感情,诸如“师生结对”“一个亲热的拥抱”“建立友谊圈”等活动,让学生徜徉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体会生活的幸福和美好,从而让他们变得更有爱心、更自信、更阳光。

涵养德性是灵性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开发区学校在涵养学生德性方面,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坚持从细微处入手,通过系统设计小口径、多样化的德育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认道德,在活动中践行道德,从而逐步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激发智慧,培育儿童创造力

灵性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发展,培育儿童优良的道德品质,还要增长儿童的道德智慧,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在灵性这一概念中,智慧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涵之一。有灵性的儿童,不仅是阳光、活泼、自信、善良的,也一定是聪慧的。

要增长儿童的智慧,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课程方面,要根据儿童年龄特征,有机整合一切有利于儿童智慧发展和情感发展的教育元素,设置丰富多样、适合学生需要、能有效促进学生多种能力和谐发展的校本课程,构建科学、丰盈的课程体系;其次,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创造一种包容、温暖、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引导儿童学会质疑、探究、分析、合作、交流,让儿童在充满挑战性的认知活动中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融为一体,体验求知的愉悦,发掘自身的智慧潜能,提高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孙端镇中学在上述两个方面都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孙端镇中學本着“和谐生活、智慧育人”的办学理念,围绕“阳光、灵秀、笃行、担当”的学校精神,着重做好智慧教育这篇大文章,致力于造就一所具有示范意义的农村优质中学。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围绕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学校精神以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搭建智慧校本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阳光、灵秀、笃行、担当”演绎而来,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类课程两大类,其中拓展类课程涵盖“体健”课程群、“人文”课程群、“探索”课程群、“社会”课程群四类。每一类拓展性课程群下面又细分为丰富有趣的具体课程,比如人文课程群下不仅包括声乐、书法、剪纸等艺术课程,还有励志教育、心灵有约、修身养性等心理健康课程。学校把校本课程的选择权真正教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提供的丰富多样的“课程超市”中自主选择“课程套餐”,最大限度实现了课程和学生的相互适应,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育提供了基础。endprint

在教学方面,孙端镇中学坚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致力于打造“智慧课堂”。“智慧课堂”旨在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外在表征有三:一是自由的课堂,二是自主的课堂,三是高效的课堂。自由的课堂是要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徜徉在自由、安全、舒适、温暖的教室氛围中,充分张扬天性、开阔思路、激荡思维;自主的课堂是提供学生主动思考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站在教室的正中央,激发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高效的课堂是指教师要积极优化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方式,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孙端镇中学通过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一是科学设置教育情境,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从疑难情境中确立问题,然后讨论并解决问题;二是为学而教,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区别,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三是建立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以学评教。实践证明,孙端镇中学的“智慧课堂”有效改善了学校教学生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学生生涯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思考人生、规划人生、习得人生智慧的需要。越州中学生活规划指导课,以“做最好的自己”为宗旨,坚持“轻说教、重实践”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反思和成长。首先,学校通过生涯咨询、榜样激励、父母领跑、团队历练、人物访谈等途径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个人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逐步掌握一些生涯决策方法。其次,学校建立实践基地,提供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通过对一些社会基本行业的了解和体验,学生便对自己和外界环境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为合理确定职业方向、选择达成路径做好奠基。另外,学校利用生涯規划书大赛、大学校园一日游、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等活动,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好自己的生涯决策。能够考虑好自己的人生发展之路,沿着人生目标拾阶而上,也是人生智慧所必须的。

总的来说,灵性教育是对长期以来教育过度理性化、机械化的一种纠偏,其意义不言而喻。灵性教育的本义是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发掘儿童身上潜藏的内在力量,并将这种内在力量引向更加合理的方向上去。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呵护孩子的灵性,实质上就是在守护孩子的童年。开发区的灵性教育实践,不仅源自地域文化传统,更源自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教育责任的坚守。尊重天性、涵养德性、激发智慧的灵性教育实践,为学生的终身发生构筑了坚实保障,其示范意义和辐射效应必将不断凸显!

责任编辑︱李 诗endprint

猜你喜欢

灵性培育道德
荷品
跟踪导练(五)(2)
装入瓶子里的灵性
道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新材料作文“保持灵性”写作导引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