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齐下,让德育更落地
2017-12-15周剑奇
绍兴市群贤小学是一所专门接受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的学校。学校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以少先队为工作平台,开展“爱心超市”“夸夸身边的人和事”等德育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道德内驱力,提高了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行动能力。
一、让“爱心超市”成为德育的阵地
由于生源的特殊性,我校学生经常面临的实际情况是作业本写满了、铅笔削完了,但是他们的父母却没有时间带他们购买。而另一方面,经常会有社会爱心企业和人士来校为孩子们赠送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酝酿,我们觉得单纯地将捐赠物品分发给学生,虽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对自己的关爱,但是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习惯成自然,甚至认为理所应当。如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这些爱心礼物,应该更有教育意义。
于是“爱心超市”应运而生,这种“超市”结合原来的少先队争章体系,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奖章,用这些奖章兑换成可在超市流通的“群贤章”之后,便可用于在爱心超市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学生向上向善,不断提高自我,让他们有尊严地接受社会的爱心帮扶。超市所需的资金,一部分由少先队员在校园内收集废品、大队部统一进行售卖来募集,另一部分则由学校给予经费支持。上架的货品既有来自社会的爱心捐赠物品,也有用超市资金购买的物品。所有货品的整理、上架、定价、宣传和售卖,均由队员们自己完成。
2015年,为了提升爱心超市的容纳能力,解决拥挤问题,学校特意将一间近80平方米的大教室作为超市新场地。为了能让超市贴近孩子们的需求,大队辅导员带领着全体队干一起把超市布置成孩子们喜欢的样式,然后让小干部们在广泛征集同学们意见的基础上,自行上网购买、铺货上架、定价标码。为了能让学生能更轻松地进行兑换,也为了帮助孩子们从小养成理财的习惯和能力,负责超市管理的都是学生自己。
随着爱心超市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超市里的货品也越來越丰富。从最初的文具用品到益智玩具,从学校机房上机时间到图书馆的阅览证……甚至还有“张老师陪我打球1小时”“王老师教我练书法”“李老师陪我一起读一本书”这样个性化、有趣味的爱心激励奖品。显然,超市货品已经从从单纯的物质层次上升到精神陪护和人文关怀。而这些奖品逐渐成为超市里最为抢手的商品,以至于大队部常常需要向全校教师发出追加征集奖品的倡议。
爱心超市创建至今,累计已经投入奖品资金逾10万元,教师精神激励奖品3,000余件。我们欣喜地发现,超市不仅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更多地是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陪护和精神需要,这种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二、让“夸夸身边的人”成为德育的抓手
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时,注重从源头入手,利用每周“国旗下的讲话”为载体,设计并开展了“夸夸身边的人”系列活动。这一活动的初衷在于:尊重孩子们的感受,以孩子们自己的眼光和视角来寻找、发现、夸赞身边的好人好事,让这些榜样人物传播正能量、树立好榜样、激励当事人、影响周围学生。同时,这种活动还能引发学生对好品质的关注,培育学生对道德的敏感性。
夸赞活动面向全校同学征集稿件,每位同学都有夸赞的权利和被夸的可能性。稿件由大队部的队干们自主筛选,选出当周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故事,然后请撰稿的同学在升旗仪式上公开宣读。由于被夸赞的同学或老师事先是不知情的,当他们突然在全校师生面前被点名夸赞的时候,内心会非常激动,体验到自己被认可的喜悦和幸福,这更加激发了他们争做好人好事的积极性。另外,这样的场面也会激发起所有在场学生对道德行动的渴慕,激发他们做好人好事的意识和行动。每周,夸夸活动的投稿箱都被学生亲手写的稿件塞得满满的。
2016年,为了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学校对“夸夸身边的人”活动进行拓展和扩容,将夸赞对象由原先的同学、老师和家长,扩展到季节、自然、环境、国家、社会、行业等各个领域。结合时令、节气和传统节日,学校制定出一份以年度为单位的感恩清单,为每月甚至每周的夸赞活动确定了主题。
自2010年夸赞活动启动至今,被夸赞的学生和老师共计260余人次,发现了一大批典型事迹,树立了一大批学校感动人物,教会了一大批孩子懂得去发现身边的恩泽和美好,激励了一大批学生积极向上向善。夸赞活动让学生更加团结友爱了,让学校氛围更加温暖和谐了。
在我们看来,德育活动要想取得实效,必须摒弃传统的硬性说教模式,从一些小事做起,从校园生活实际出发,对已有资源加以创造性整合,从而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爱心超市和夸赞活动只是我校德育工作方法的一种尝试,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但是却收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不断优化和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周剑奇,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群贤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