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状况与护理方法分析

2017-12-15丁仕珍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44期
关键词:状况条目情绪

丁仕珍

(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身儿科,四川 绵阳 621000)

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状况与护理方法分析

丁仕珍

(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身儿科,四川 绵阳 621000)

目的研究并探讨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状况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和正常儿童的家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所有家长均接受心理测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其焦虑、抑郁情况,统计其焦虑、抑郁评分,比较两组家长的心理测评结果。针对观察组家长进行心理干预,比较该组家长在入组时、入组后4周的心理测评结果。结果观察组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存在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的概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干预后,观察组入组后4周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入组时(P<0.05)。结论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普遍存在着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其心理状况不容乐观,针对其心理问题行心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负性情绪,有利于改善其心理状况。

孤独症;家长;心理状况;护理

儿童孤独症又被称为“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属于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起病时间多为婴幼儿时期,临床表现以社交障碍、兴趣狭窄、刻板重复行为为主。临床上当前尚无儿童孤独症的特异性治疗手段,其预后相对较差,患儿家庭经济负担较为沉重,加上对患儿病情的担忧,患儿家长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而患儿家长的负面情绪又会影响到患儿[1]。本研究旨在探讨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状况与护理方法,为此,针对2015年1月~2017年6月60例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和60例正常儿童的家长进行研究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和正常儿童的家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年龄27~41岁,平均年龄(34.15±5.37)岁,男27例,女33例;对照组年龄26~40岁,平均年龄(33.76±6.19)岁,男29例,女31例。两组家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家长均接受心理测评,采用由华裔教授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AS)评估其焦虑、抑郁情况,由其本人填写问卷。其中,SAS量表包括焦虑、害怕、惊恐、发疯感、不幸预感、手足颤抖、躯体疼痛、乏力、静坐不能、心悸、头昏、晕厥感、呼吸困难、手足刺痛、消化不良、尿意频繁、多汗、面部潮红、睡眠障碍、噩梦等20个条目,单个条目1~4分,总分=各条目得分之和×1.25,即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焦虑情绪越严重,根据国内常模,达到50分即存在焦虑症状[2];SDS量表包括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心理障碍等4个维度共20个条目,单个条目1~4分,总分=各条目得分之和×1.25,即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抑郁情绪越严重,根据国内常模,达到53分即存在抑郁症状[3]。共发放120份问卷,回收120份,并统计家长焦虑、抑郁评分。

观察组进行心理干预,具体措施为:①入院接待和介绍:在患儿入院时热情接待,为家长详细介绍住院环境和治疗条件,以取得其信任。②孤独症健康教育:每周组织家长参加1次儿童孤独症讲座,发放相关知识手册,纠正其错误认知,使其对矫治训练重拾信心。③团体心理疏导:每周对儿童家长进行1次团体心理疏导,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引导各位家长学会宣泄内心压力和负面情绪,家长之间还可互相沟通和交流,彼此鼓励和支持。④社会功能干预沟通:针对孤独症患儿进行社会功能干预,在社会功能干预前及干预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与患儿家长积极沟通和交流,使其了解到社会功能干预的重要性,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孤独症患儿的社会功能干预过程中。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焦虑、抑郁评分,计算两组家长存在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的概率。(2)比较观察组在入组时、入组后4周的焦虑、抑郁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家长心理测评结果比较

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其存在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的概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家长心理测评结果比较

2.2 观察组入组时、入组后4周心理测评结果比较

经干预后,观察组入组后4周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入组时(P<0.05)。见表2。

3 讨 论

孤独症是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类疾病,主要是指儿童精神发育异常,出现社交障碍、刻板重复行为等,于1938年由美国儿童精神病学医生首次报道该病,之后儿童孤独症在全球范围内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现阶段内全球范围内的儿童孤独症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对广大儿童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4]。临床上关于儿童孤独症的干预研究不断深入,但尚未发现特异性的治疗方法,给这类儿童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儿童家长一方面由于承担着沉重的经济压力,一方面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担忧,长期以往,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问题[5]。本研究中,针对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后发现,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其存在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的概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实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表2 观察组入组时、入组后4周心理测评结果比较(±s,分)

表2 观察组入组时、入组后4周心理测评结果比较(±s,分)

注:与入组时相比,#P<0.05

时间(n=60)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入组时55.46±11.9756.98±12.95入组后4周43.71±10.24#44.23±11.28#

由于儿童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对孤独症儿童产生影响,因此,做好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工作刻不容缓,对孤独症儿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针对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问题分别从入院接待和介绍、孤独症健康教育、团体心理疏导、社会功能干预沟通等方面对儿童家长进行干预。其中,入院接待和介绍可使患儿家长对医院环境熟悉,对医院抱有信任感,有利于后续治疗和干预;组织儿童家长参与孤独症健康教育,可使其重建正确认知,积极配合儿童治疗;团体心理疏导可使儿童家长彼此之间进行沟通和鼓励,充分纾解内心沉重压力,共同扶持,树立陪伴儿童战胜疾病的信心;社会功能干预沟通可使患儿家长认识到社会功能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要性,消除其内心存在的过度忧虑,使其积极配合干预工作。本研究发现,经干预后,观察组入组后4周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入组时(P<0.05),说明针对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问题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可切实改善其心理状况。

综上所述,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其心理状况不容乐观,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负性情绪,有利于改善其心理状况。

[1]王琦珠,陈志祥.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5):254-255.

[2]吉彬彬,易容芳,孙 玫,等.孤独症儿童照顾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2,33(15):2327-2329.

[3]卢 迪.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状态及其心理护理对照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103-104.

[4]段桂琴,姚梅玲,靳彦琴,等.孤独症患儿家庭疾病负担和家长的应对方式[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278-280.

[5]陈敏榕,陈燕惠,薛 漳,等.ASD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及心理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12):1434-1436.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44.137.02

本文编辑:张 钰

猜你喜欢

状况条目情绪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情绪认同
“十五大”前夕的俄共组织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