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马克思主义批评视角下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解读
2017-12-14谷子华
【摘要】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是爵士时代的代言人,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的关于美国梦的小说。菲茨杰拉德通过这部小说,展现了他对爵士时代浮华背后的空虚的担心。本文试图从传统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角度解读这部经典小说,通过分析主人公们所属的阶级以及阶级冲突,帮助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这篇小说。
【关键词】传统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 爵士时代 阶级 悲剧
一、引言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籍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成名作,小说犀利地揭示了美国梦的破灭以及爵士时代表面的奢华背后充满了空虚与无奈。菲茨杰拉德本人也因此被誉为爵士乐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小说讲述了“出身贫寒的主人公杰伊·盖茨比如何历尽艰辛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最终从一个穷光蛋变成人们心中的了不起的豪富”,随后采取各种手段以赢回初恋黛西·布坎南的心,但小说最终以盖茨比被枪杀,黛西和丈夫远远逃离是非之地为结局告终。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杰伊·盖茨比和黛西·布坎南毁灭性的爱情揭示了一个事实,即卡尔·马克思曾在十九世纪出提出的一个观点:穷人和富人之间存在严重冲突。本文试图从传统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角度解读菲茨杰拉德的经典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分析主人公们所属的阶级,帮助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这篇悲剧小说。
二、传统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
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初期就已经存在。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仅几起几落,而且本身也经历着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派生,因此出现过众多自诩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版本。依照时间顺序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三部分:传统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
传统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指自马克思、恩格斯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这段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即俗称的“传统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家,但是他们的文学修养极好,特别是马克思对戏剧,诗歌情有独钟,在论述经济政治哲学问题时常常涉及文艺和文化。在谈论文学艺术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实主义,尤其是现实主义小说情有独钟。他们喜爱现实主义小说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些作品中包含的“政治社会真理”“比所有专职社会家,社会活动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还要多。”
在1814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和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同其他事物相比,是阶级塑造了我们是谁,我们有什么样的经验,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不仅如此,我们的阶级意识也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即使人们在社会阶层中崛起或沉沦,大众仍认为他们属于他们所出生的阶级。通过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视角,作者会着重分析主人公们所属的阶层,从而揭示出《了不起的盖茨比》之所以为悲剧的深层原因。
三、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
《了不起的盖茨比》写于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前十年,因爵士乐在白人中的普及所以称为“爵士时代”。爵士时代之前的几十年是美国经济突飞猛进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社会流动性是很大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拉大,逐渐固化的社会结构会增加个体奋斗的成功难度。尤其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当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再加上一战过后各种社会问题的重新浮现,一个人要靠品性、勤劳和节俭出人头地发财致富显然只是妄想。这个时代“一切神祇统统死光,一切仗都已打完,对人的一切信念全部动摇”。而《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故事就设定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1.杰伊·盖茨比:一个来自北达科他州农场的男孩。杰
伊·盖茨比出身于下层社会,是一批通过自我奋斗跻身富人行列的代表人物。他出身贫穷,这也正是黛西在小说开始前拒绝他的原因。为了心中的美国梦,盖茨比不惜与黑社会成员沃夫山姆勾结,通过非法贩卖私酒在短短几年内跻身“暴发户”行列。他还试图让自己拥有上层阶级的谈吐,为此他改变一切能显示他不是上层阶级中的一份子的所有细节。当他第一次与尼克交谈的时候,就给尼克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他
(盖茨比)说话措辞文雅,文绉绉得近乎滑稽可笑。在他做自我介绍之前,我强烈的感到他说话字斟句酌,谨小慎微。尽管他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旧生活的闪光却仍然不断闪现。一些体现他的阶级起源的东西仍然存在着。无论盖茨比多么富有,他都无法进入以汤姆为代表的特权阶层,因为他缺乏根基。在美国的资产阶级中,财富不仅存在着多与少的差异,还存在着“新”与“旧”的区别,即“暴发户”和“世族”。以汤姆为代表的众多特权阶级人物很清楚这一点。因此,盖茨比的世界和特权世界之间永远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2.汤姆·布坎南:一个来自森林湖镇的世族子弟。汤姆·布坎南出身于上层社会,是小说众多人物中最富有的一个。“他的家境异常富裕,在大学里就被人指责挥金如土。他搬家到东部的排场更是令人咋舌。举例来说,他居然从森林湖镇老家把打马球的马匹全部运了过来。”当尼克第一次拜访他家时,他便兴致勃勃的向尼克介绍“我这个地方挺棒吧!这儿原先的主人叫德梅因,一个做石油生意的人”。仿佛能从房子的历史推断出他的高贵血统。这里需要提及一点,布坎南家住在东埃格村,那里是传统富人的居住区。而盖茨比住在西埃格村,他所住的那座豪华别墅原先是由一个爆发户建造和居住的,此處暗指盖茨比也是一个爆发户。东西埃格村隔着一个海湾对峙着。这个冲撞代表了两个阶级之间,新旧两种财富拥有者之间的激烈冲突。
3.黛西·布坎南:一个来自路易斯维尔的女继承人。黛西·布坎南出身于上层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富人代表。她是盖茨比认识的第一个“大家闺秀”。“她的家令他惊奇不已——他从没进过这样漂亮的住宅,但是其所以具有这样一种屏气息声的紧张气氛确实因为她住在那里。”在盖茨比偶然接触到黛西之后,“他有意给黛西造成一种安全感,让她相信他来自跟她同一社会阶层——相信他完全有能力照顾她。”实际上,他并没有照顾黛西的能力。从小说中我们知道黛西其实很在乎盖茨比,因为盖茨比的原因她甚至和家里闹得几个星期不说话。在黛西和汤姆的婚宴之前的半个小时,黛西嚎啕大哭了一场,然后平静的在次日下午五点跟汤姆布坎南结婚,“顺当得连嗝都没打一个。”也许黛西是爱盖茨比的,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须嫁给一个和自己来自同一阶层的男人,而不是嫁给一个没有钱或者没有显赫家室背景的男人。
4.梅尔特·威尔逊:一个来自灰谷的女人。同盖茨比一样,梅尔特·威尔逊也是下层阶级的代表人物。她渴望摆脱自身的阶级束缚,渴望过上随心所欲的体面生活。作为汤姆·布坎南的情妇,梅尔特梦想着过上上层社会的生活。但她不知道汤姆和其他上层社会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嘲笑轻视着她。梅尔特的妹妹凯瑟琳对尼克说“他们俩谁都受不了自己的那口子。实际上是他的妻子把他们这一对隔开了。黛西是天主教徒,他们是不兴离婚的。”实际上,黛西根本不是天主教徒,这些精心编制的谎话不过是汤姆敷衍梅尔特的小伎俩。对于这段不平等的情夫与情妇之间的关系,注定是没有善果的。故事中还有这样一段描写,当梅尔特直呼汤姆妻子黛西的名字时,汤姆很生气,“他稍微一闪身,一巴掌过去就把她的鼻子打出了血。”在汤姆看来,虽然都是女人,但是黛西和梅尔特在他心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对上层社会的人来说,梅尔特是一个努力进入上层社会的出身下贱的人。她永远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四、结论
基于传统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小说,对盖茨比的悲剧命运会有更准确的理解。美国梦的幻灭给盖茨比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在传统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框架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对金钱畸形的追求给自身带来的毁灭。
毫无疑问,《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反映现实主义特征的优秀现实主义作品。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菲茨杰拉德揭示了美国梦的虚伪性,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现代美国所造成的平民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说,盖茨比的美国梦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因为严酷的现实而失败。此外,盖茨比最终未能重温过去的梦想,但他的死亡唤醒了那些仍在制造美国梦并引导他们找到出路的人们。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死让人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使人们能认识和掌握自己的生活,以及保持坚定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刘小林.爵士时代的一曲哀歌[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0,1:45-49.
[2]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M].姚乃强,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人间天堂[M].姚乃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谷子华(1993-),女,满族,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