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场现形记

2017-12-14陈侃

检察风云 2017年20期
关键词:吕某宋某黄浦区

陈侃

2016年12月24日16时30分,“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上海理工大学考点A考场D区。此时距离该场英语考试结束还有30分钟的时间,考生们聚精会神,准备发起最后的冲刺。报考了上海某著名高校的李某也是其中之一,紧张不安的他正时不时地翻看着手中的橡皮擦。这可能是李某人生中最煎熬的30分钟了:几个月来投入能否收到回报就看这最后的30分钟,更重要的是今后升职加薪也都寄托在这30分钟上,可谓成败在此一举。突然,橡皮擦发出了“神秘”的光亮,耳旁也传来了“期许已久”的信息……

刘老师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监考人员,同时也负责D区的监考工作。上午在这个考场里,他已经抓获了一名用作弊器作弊的考生,此刻的他凝视着每一位正在做最后一搏的考生,“这些考生只要熬过这最后的30分钟就好了。”刘老师心里这样想。然而有个疑问却始终困扰着他,可究竟是什么问题呢?刘老师再次巡视考场内的一切。

对了,就是那个学生,几次从袖笼里取出橡皮擦……咦!又是橡皮擦!!!

“包过”的研究生考试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办公室,检察官王喆骅坐在笔者对面,正在讲述这起发生于去年年底的研究生考试作弊案件。

“这起案件,最初是考场内的监考老师现场抓获2名考生用特殊的‘橡皮擦、米粒耳机等器材作弊,考点老师上报上海教育考试院。考试院敏锐地发现2名作弊考生和其他7名考生都是以同一家公司名义报名,且投报的学校、专业等多处相同,当即把这个情况反馈考场。考场老师即刻在考试结束前,找到了其他7名考生。结果并不出人意料,7名考生向考場承认作弊并上缴同样的作弊器材。”

也正是这样一出“考场现形”的闹剧,揭开了背后隐藏的一起组织考试作弊的案件。

家住安徽的宋某在当地经营着一家教育培训公司,长期从事考试培训的生意,每年年底开考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也是核心业务之一。2016年8月,当新一轮研究生考试报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时,精明的宋某也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宋某到案后交代,其通过朋友圈、网络等途径发布了‘201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包过的‘广告。这些所谓考试包过的广告自然也引起了部分人的兴趣。很快,宋某的朋友吕某和芦某二人主动联系宋某,并约定‘包过费用,宋某收取吕某1万元、芦某1.5万元。”王检察官娓娓道来。

计划一经商定,三人便如约开始“各司其职”。宋某负责作弊设备的准备及帮助考生报名。吕某仿效宋某,也通过网络发布广告以2.5万~3万的价格招揽了7名考生,支付给宋某7万。芦某则经他人介绍招揽了2名考生收取了9万。9名考生的信息都汇总到宋某处,后均以上海某园林绿化公司员工的身份选报了上海理工大学考点。

至此,计划进行得非常顺利。

狗肉要卖,羊头也要挂

“当然,宋某等人‘自我保护意识也相当强,掩饰犯罪的手段相当老练。”宋某等三人经筹划,由吕某向北京某山庄租用了教室,在12月初,组织了一场看似正规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培训,内容包括英语和中文写作,来自全国各地50余名考生参加,其中也包括那9名已经“包过”的考生。

当然,这个所谓正规的培训内容显然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那些寒窗苦读的考生来说,这场培训就像是考前最后的冲刺一样重要;而对于9名“包过”的考生来说,这场培训有其特殊的意义——宋某等3人,在培训期间告知了这些人,考试将使用器材,器材将于考前统一发放。

值得一提的是,宋某等人还“周到”地要求考生之间,不许互留联系方式,更不能互加微信。据宋某当庭交代,主要也是怕组织作弊消息外泄,功亏一篑。以正规培训的方式打幌子,实则暗中部署作弊事宜,此等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也凸显了宋某等人犯罪行为具有非常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就在考前一周,宋某在收到了米粒耳机、显示器等作弊器材后,第一时间微信图片发给吕某、芦某。芦某“点赞”呼应。后,宋某指使马仔将作弊器材带至上海,与芦某共同发放给学生并传授使用的方法。这时,宋某还特意关照马仔向每名考生收取了1000元的押金,即 “有偿”使用,“事后”回收。“主要是怕作弊器材流出导致我们组织作弊的事情曝光,也是给学生一点压力。”面对办案人员,宋某如实交代。

所有事项均已准备完毕,与众多考生一样,宋某等人也在等待着考试的来临。就在开考前,宋某通过网络将上海理工大学考场布局一一踩点,对于9名考生所在的教室、方位一一掌握。“这是为场外选择精确的方位,架设信号发射器发射作弊信息做的准备”。

“开考以后,迅速组织枪手答题,并且通过发射装置将答案发送给场内那些考生。”这样一来,也就出现了本文开头考生李某焦急地等待着答案的一幕。这一切,都被监考老师监控。

“回顾本案,宋某等三名被告人原本就有从事教育行业的经历,对培训考试流程非常熟悉。对于考点,甚至是考场的监管情况也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另一方面,尽管从司法角度来看吕某和芦某两人并没有前科劣迹,但是从2人与宋某一起策划、实施犯罪的整个过程,程序严谨、手段老练、获利数额之大,足以显示三人的贪心。”对于三名被告人的印象,检察官回忆说。“宋某就更不用说了。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因为谋取非法利益,伪造200余名学生的计算机、20余名公共英语专业学生的证书,被法院以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判刑。也正是这个原因,宋某是大学肄业而非毕业,此次再度触犯法律可以说是情节恶劣。更何况,教育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学历与每个人的前途戚戚相关。此次,宋某等3人是在全国性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其对考试秩序的破坏、对社会公信力的侵害是严重的。试想一下,如果这些考生没有被查获,侥幸考上了,不就意味着掠夺了本应属于十余载寒窗苦读考生们的成功和荣耀吗?公平何在?”

正义不会缺席

据悉,该案是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所办理的第一起组织考试作弊案。依照“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要求,该院对标“庭审证据”要求,在公安机关侦查时便依法介入、引导取证,补强、完善了指控犯罪证据链,使得宋某等三名被告人无法抵赖,也保障了法院庭审程序的顺利进行。endprint

本案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黄浦区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阶段,启动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处理机制(以下称“两认”机制)。在与被告人辩护律师充分交换意见,对被告人开展充分释法说理的情况下,依据事实、法律,共同协商确定量刑,并签署了《认罪认罚具结书》。“两认”机制适用,为该案庭审当日当庭判决奠定基础,有力推动了案件刑事诉讼效率。笔者从黄浦区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了解到,该院去年通过设立“检察环节认罪认罚从宽处理制度研究”重点课题,为“两认”机制的适用夯实理论基础。今年,又创建了 “3+1”(3=效率保障+效率提升+落实从宽;1=多元化试点)试点模式,截至8月底,试点率已达81%,所提出的认罪认罚具结均被法院采纳,也极大地降低了被告人的上诉率。

另外,对于试图以作弊的方式通過考试的考生所缴纳及案发后退还的高额“包过费”,检察官在法庭上也给出了明确的公诉意见,即作弊是违法行为,考生们是明知的,被告人所获取的“包过费”属于非法利益,应当依法追缴并没收。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对于那些幻想不劳而获的考生,这也算是一个教训。

9月13日,黄浦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此案,笔者有幸见证了审理全程。庭上,宋某等三人均以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的理由恳请法官予以从轻发落。然而就像在采访中检察官反问笔者的那样,这些都可以成为逃避犯罪处罚的借口吗?何况,三名被告人都有孩子,这些孩子将来同样要走向校园、走向考场,如果有其他人同样通过作弊的手段剥夺了孩子正常接受教育的权利,宋某三人是否还能泰然处之?

法槌敲响,宋某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7万元;吕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芦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样的量刑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该类犯罪予以打击的决心,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后记

自古以来,考试作弊似乎一直是一个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的问题。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其传世著作《儒林外史》中就曾刻画过不少丑态百出的考场。尽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考场作弊行为早已不再那么夸张,但是各种“找枪手替考”以及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的方法确实层出不穷。

笔者了解到,为了能给本案被告人一个准确的量刑,检察官在办案期间共计翻阅了75起类似组织考试作弊的案件。诸如江西赣州的陈某某等人组织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作弊案,广东揭阳刘某某等人组织驾驶员考试作弊案以及上海崇明的张某某等人组织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作弊案等等,都为最终的定罪量刑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正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金雅蓉当庭发表的公诉意见那样,考试是展现个人实力,提高自身价值、获取更多机会的重要途径,每一场考试都倾注了考生及其家人极大的心血。作弊这一行为恰恰剥夺了其他人公平竞争的权利,腐蚀的是道德理念,摧毁的是社会信仰。尤其是对于诸如研究生招生这类国家级的考试,危害更严重、影响更广泛。因此,解决考试作弊这一行为仍然需要多方的努力,只有彻底根除这一顽疾才能体现考试的公信度,还所有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endprint

猜你喜欢

吕某宋某黄浦区
女子发文“不希望大连疫情停止”被行拘
小米粒去哪里
黄浦区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
虹口区发改委到黄浦区调研建筑节能工作
言语刺激致他人跳河自杀身亡应如何定性
言语刺激致他人跳河自杀身亡应如何定性
黄浦区积极推进2018年节能减排工作
自己的物品被国家征用损毁,能要求赔偿吗
男子约母亲和准继父打死“情敌”
闪婚闪离,彩礼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