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恢复的农业示范园绿地系统规划探析
——以新疆布尔津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为例
2017-12-14刘翔
刘 翔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55)
基于生态恢复的农业示范园绿地系统规划探析
——以新疆布尔津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为例
刘 翔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55)
对于我国气候地理条件相对严酷的地区,以处于西北边疆的布尔津县为例,探析进行农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建设时,如何通过绿地系统的营建,来改善和调节园区的生态条件,保障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示范园;绿地系统;生态恢复
近年来,我国农业示范园的建设发展,都愈发着眼于集“农业生产、旅游休闲、科研教育、生态体验、乡土文化等多元化”的综合园区模式。作为功能承载主体的园区绿地,其形式和特点不同于一般景观绿地的突出观赏性、生态性,还需要兼顾经济性、调节性、防护性、互利性等。从农业示范园的绿地系统规划层面,首先,需要建构起满足各功能的基本体系,其次,因地制宜的、有针对性的完善园区绿地的类型和布局,并且从生产种植内容、绿化树种等方面营造出园区特色。而对于我国新疆北部地区,其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相对特殊,在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时,所面临的是不同的条件和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于亟待生态治理和恢复的区域,如何从基础的绿地系统层面来应对和改善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农业园区的发展建设提供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现状概况
1.1 地理与气候概况
布尔津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阿勒泰山脉南麓,准噶尔盆地以北,处于新疆“九大风区”之一的额尔齐斯河河谷风区,境内河流水系众多。布尔津县属大陆性北温带寒凉气候,夏季干热,冬季严寒,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布尔津县城距乌鲁木齐市直线距离约420 km,其东部与蒙古国交界,西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接壤。
规划区域地处布尔津县城西北15 km处,省道S227与省道S232的交汇处,为窝依莫克乡的托洪台水库区域。
1.2 规划范围
规划用地主要集中在布尔津县的托洪台水库北岸区域。规划面积约8 268 hm2,其中约24%为水域,其面积约2 000 hm2。
1.3 场地分析
规划用地北高南低,面水背塬,高差缓和。塬上区域:呈现为戈壁滩和天然草甸景象。塬下区域:水库及水岸周边,以天然草原为主,局部为农田、湿地,比塬上条件较好。总体的现状植被薄弱,分布不均匀且覆盖率不高。用地总体呈现出清晰的“基质——廊道——斑块”景观空间结构。
1.3.1 基质
(1)水域:托洪台水库,建于1991年,水库面积17.4 km2,平均水深约4.8 m,总库容8 063×104m3,调节库容6 460×104m3。现状开发的托洪台水库水面面积约2 000 hm2。水库地处古老冲积扇扇缘洼地中,属平原区拦河水库,库区水面开阔,水天一线相连[1]。2006年托洪台水库被该县确定为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养殖高白鲑鱼等。
(2)滩塬:主要集中在用地北部,托洪台水库以北,地势相对略高,现状设置有风力发电设施。
(3)农田:主要围绕水库四周分布,以及东北部的湖沼区域的周边分布。
(4)用地西南部外围呈现为山地景观,以及外围东南部的草原景观。
1.3.2 廊道
(1)道路:呈“Y”字状交汇的省道S227(西侧)、省道S232(东侧),且大部分为规划园区的边界。
(2)河流(用地外部):紧邻省道S227以西的额尔齐斯河,虽处于用地外部,但其走向与规划西边界平行,沿线河滩开阔、植被葱郁、生机盎然,是未来园区良好的生态依托。
1.3.3 斑块
(1)湖泊:托洪台水库周边及用地东北部零星分布有小型的湖沼。
(2)湿地:托洪台水库的南岸,省道S227与省道S232沿线,以及用地东侧等均有自然分布。
以及规划区域内现状分布有较少的林地、村庄等。
1.4 现状条件及生态环境特点
1.4.1 优势
(1)“水”丰——区域内水资源基础条件突出,水质良好,且已有冷水鱼养殖等,为未来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建设等提供了条件。
(2)“地”阔——地势总体广袤开阔,北高南低,且现状构筑物较少,便于建设实施的开展。
(3)“景”优——景观要素丰富,区域内现状滩、塬、坡、水、岛以及湿地等景观水天相连、风景优美。
1.4.2 劣势
(1)“风”——因布尔津县位于新疆“九大风区”之一的额尔齐斯河河谷风区,且处于风区核心区域。场地所在区域,尤为显著。
(2)“土”——区域内的土壤状况有一定程度的沙化、盐碱化,需通过未来的绿化种植进行应对和改善。
2 绿地系统规划
2.1 园区总体规划定位
园区规划依托区域内已有的水产养殖、农业种植、风景资源等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建设和园区功能,建设一处以现代农业为载体、旅游体验为特色的水域绿洲。
2.2 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针对区域生态环境的问题,建立园区的生态保障体系,形成局部良好的小气候环境。保护已有的生态景观要素,发展适生的农业生产种植。
2.3 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2.3.1 生态恢复优先原则 由于用地地处平原(荒漠)地带,其气候、土壤条件等较为严酷,且现状生态环境呈现戈壁荒野状态,对于进一步的农业生产来说,生产恢复建设尤为重要。
2.3.2 乡土适生化原则 对于区域突出的地带性特征,需要针对性的采用乡土树种,以耐寒、耐旱、耐盐碱、防风固沙以及耐水湿的树种为主。其乡土树种的高度生态适应性,不仅有助于绿化成活率,同时,有助于营建区域的景观风貌特色,形成与西北边疆的地理自然环境相呼应的绿化风貌。
2.3.3 植被景观多样化原则 结合场地景观要素的丰富,和生态恢复建设的需要,规划林地、湿地、田地、草地等不同风貌的植被景观。
2.4 绿地规划布局
规划依据用地条件的不同,以营造大尺度绿化景象为主,结合未来发展农业、观光等产业需要,形成“塬上草、坡上林、两岸田、滨水湿地、局部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
在营建防风林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乔灌层植被,从生态恢复、农业生产、农业设施等多方面,调整和丰富景观空间层次,形成以面域、线性为主的典型绿化景观,围绕核心节点,营建开合空间,为生产、休闲、观光创造出舒适优美的自然环境。
2.4.1 绿地规划类型 依据规划绿地的功能和种植特点,可相应的划分为三大类型:
(1)生态型绿地:结合用地的北高南低、北塬南水、中部平阔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地明确现状不适合开展常规农业种植的用地,将其落实为生态防护建设、生态原生景观保护、必要的景观绿化等不同功能的生态绿地。从而形成北部面域布局的“塬上草”、“坡上林”,中部线状网络化的防风林体系,南部面状、点状自然分布的景观绿地、滨水湿地、林地等,形成覆盖整个园区的稳固的生态绿地体系。
规划以植物群落景观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植物群落景观环境结合。营造富有层次的景观效果,丰富区域景观形象。
表1 生态型绿地内容
(2)生产型绿地:主要规划于园区内托洪台水库的北岸,其面水背塬且相对平整开阔,处于园区的中部核心地带,是园区内最适合开展农业生产种植的用地。依托园区道路组织而营建的线状网络化的防风林体系,将种植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种植用地。
表2 生产型绿地内容
(3)设施型绿地:园区中部除农业种植为主之外,结合休闲旅游的需要,规划设置了2处一定规模的与生产设施、休闲设施相结合的项目用地,其占地比重相对低,但承担着重要、集中、活跃的组织、展示、休闲的功能。
表3 设施型绿地内容
图1 生态型绿地分布 图2 生产型绿地分布 图3 设施型绿地分布
3 园区绿化树种
由于用地地处平原(荒漠)地带,海拔480~600 m左右,土壤偏沙化、盐碱化,且湿地较多,下表中依据当地适生植物,选取了耐寒、耐旱、耐盐碱、防风固沙以及耐水湿的乡土树种为主。园区内果树种植区域,需注意其周边绿化树种的搭配,如:葡萄园周围不宜栽种榆树、刺槐。因周边树种若栽植不当,会影响果树的正常生长发育,给果树生产造成极大损失[2]。
表4 园区植物规划
4 园区防风林规划
布尔津县位于新疆“九大风区”之一的额尔齐斯河河谷风区,处于风区核心区域。因此,为了未来生产、游憩等活动的开展,园区防风林的设置必不可少。防风林重点布局在水库以北区域,采取“防风林区+网格状防风林带”结合的布局方式。
4.1 防风林区
防风林区主要利用核心生产型绿地以北的塬坡区域,其地势等条件尚不适宜进行生产种植等,则规划采用自然式林植形式,面积约1 100 hm2,形成环绕塬面和园区内局部的片状林地,营建园区生产的生态背景环境。
4.2 防风林带
防风林带以网格状布局,迎风面为主林带,背风面为副林带。林带建议由阔叶乔木和灌木树种交错种植,中间种植乔木,两侧种植灌木,形成“透风林”结构,以减少大风造成的防风林与农田之间的局部“回风”影响。同时,防风林与农田的距离应保持在30 m以上,从而既不影响农作物光照要求,又能起到防风的作用,还能避免“回风”[4]。普通防风林的防风有效范围,在上风侧可达树高的6~10倍;在下风侧可达25~30倍。最有效果的地方是在下风侧树高的3~5倍附近,风速可降低35%左右[5]。
主林带,规划沿主要道路单侧设置,走向主要为东北——西南走向(与西北、东南方向的主风向垂直),且主林带之间的距离约500 m左右,其长度同道路长度。一般林带宽度应不少于10 m,且防风林要达到最好的防风效果,应由10行以上的树组成。本园区的主林带宽度为40 m,栽植18排乔木,种植间距2 m×2 m(3排山杨或落叶松、3排白桦间隔种植),林带两侧种植各3 m宽的低矮灌木沙枣(迎风侧)、多枝柽柳(内侧)[6]。
副林带,规划沿大致南北走向的次级道路单侧设置,副林带间距约800 m左右。用地条件若允许,宽度设置为20 m,若条件不允许,其宽度不应小于10 m。树种可采取山杨或白桦间隔种植,林带两侧种植各1 m宽的灌木沙枣、多枝柽柳。
图4 防风林系统布局
图5 主林带断面示意
图6 副林带断面示意
5 结语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地理多样,对于处于大陆性北温带寒凉气候的布尔津县,地貌从高山区到半荒漠低山区,其戈壁、草原、河谷、高山草甸的西域风光带给人们自然美景震撼的同时,带给农业生产的却是较为严酷的气候环境条件。
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当地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也意识到了需要将旅游风光资源、与农业特色结合。但在园区规划建设初期,首先要面临的是恶劣的客观自然条件的考验, 如何保障园区未来种植、生产的顺利运行,则需针对所在区域的生态问题,通过建立多样的绿地功能系统,发挥出绿地和植被的生态调节功能,改善区域小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需要在规划阶段就予以考虑,保障园区成为真正融入自然生态中的有生命力的生态绿洲。
[1] 李建兵,朱世华,李忠东.新疆布尔津县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策略探讨[J]. 四川地质学报, 2005(2):115-118.
[2] 阿力木江·艾白都拉.果园防护林树种的选择[J]. 农村科技,2009(8):93.
[3] 布尔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布尔津县志[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4] 朱馨敏,顾瑾.浅谈崇明国营农场防风林更新改造的途径和方法[J]. 上海农业科技,2008(2):90-91.
[5] 陈波.城市风灾与防风林建设[J]. 中国城市林业,2008(5):16-18.
[6] 张秀芬.敦煌石油基地防护林建设及效益分析[J]. 防护林科技,2004(2):51.
GreenSpacePlanningofModernAgricultureDemonstrationGardenbasedonEcologicalRestoration——withthePlanningofModernAgricultureDemonstrationGardenoftheBuerjinCountyinXinjiangasaCase
LIU Xiang
(InstituteofUrbanPlanningandDesignof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Xi’an,Shaanxi710055)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garden under a harsh climate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like Buerjin county in the northwest were studied, regarding construction of the green space system to improve and regulate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garden area on the basi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garden; green space system;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327
A
1001-2117(2017)05-0068-05
2017-08-01
刘翔(1979-),女,陕西西安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