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思想解放中交流与碰撞的“火花”
2017-12-14江苏周国华李小萍
江苏 周国华 李小萍
中外思想解放中交流与碰撞的“火花”
江苏 周国华 李小萍
文明具有多样性,但没有优劣之分。各种文明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共同追求。在多样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了激烈的交流和碰撞。文化的交流碰撞,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成为高考的重点之一。
一、知识链接
(一)古代中西思想的表现
1.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
(1)原因: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大变动。
重要原因:士阶层的崛起。
(2)主要主张:
①儒家: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这些概念出发,儒家思想特别重视道德在社会重建中的作用,主张以德治国,实行仁政。
②道家: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具有辩证法的思维特点,从这些概念出发,道家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逍遥的人生态度。
③法家:法家重实用主义,主张依法治国和君主专制,提倡变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备受各诸侯国的重视。
(3)影响:①打破了西周贵族对教育和学术的垄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构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2.智者学派(或智者运动)
(1)含义:指传授知识与论辩能力的职业教师。
(2)历史条件: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人的地位的提高。
(3)主要主张:认识社会;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迷信;多评判标准。
(4)历史影响:人文起源;思想解放;忽视道德。
(二)近代中西思想的表现
1.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1)背景:西方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2)发展历程:
①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组织编译西方书报,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但因封建传统根深蒂固,社会缺乏变革的基础与动力等因素,他们的主张未能实践。
②“中体西用”思想: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张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为本,辅以西方先进科技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体现了国人对待西方事物态度由“夷”到“洋”的转变。
③维新变法运动: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兴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④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主张在中国建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新文化运动:民国初期,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对中国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
(3)影响: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推动了中国政治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2.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1)背景:
①古希腊的人文精神是近代人文主义的历史基础。
②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思想解放潮流出现的最深层原因。
③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
(2)发展历程:
①文艺复兴: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迷信中解放出来。
②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内的发展,通过“信仰得救”理论的传播,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天主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由图表分析可得知CCtalk主要的受益群体为日语初中级学习者,因此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能够满足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从而受到欢迎。比如“教材|大家的日语瞬间解决音调”这门课更是达到了29.99万次的播放量,其他一些“忙羊羊能力考试系列”人气也是一直居高不下。
③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阶段,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的大旗,对封建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勾画了未来社会的蓝图,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3)评价: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现代中西方思想的表现
1.中国现代的思想解放
(1)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将中国从个人崇拜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将人们从计划经济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为市场经济的建立打下了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三个突破):个人崇拜→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计划经济体制→十四大;所有制崇拜→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重点难点分析(中西方思想交流与碰撞)
1. 中学外传:四大发明对中西的不同影响和认识
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中国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典文化的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早期有利于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但后来却成为迷信活动的工具我国是世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后来火药成为搞迷信、敬鬼神所使用的工具西方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纸张取代了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认识 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但后来却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这影响了中国从古代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 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维新思潮 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新文化运动 “打倒孔家店” “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文艺复兴 借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表达反封建思想 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3.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特点
(1)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每一次的探索都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且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经历了走“英国人的路”→走“日本人的路”→走“美国人的路”→走“俄国人的路”→走“自己的路”的过程。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土地,探寻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4.中西方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反思与启示
(1)反思:①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改革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与全盘西化→从双重文化危机到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②这个过程又是和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过程同步发展的。体现出学习西方文化从感性到理性,从物质到精神,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不断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识过程。
③社会实践的检验和救亡图存的筛选说明:必须从提高国民素质、改善社会文化机制的高度,来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来促进中国社会的根本改造。
(2)规律认识:近代西方工业文明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西方文化的传入最终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动摇,并在斗争中不断吸取先进文化,获得新生。在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主题大多是救亡图存,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救国之路的特点。
三、典型例题
1.据统计:中国1810—1867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
①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风气已经出现
②洋务运动期间开始接触西方科学
③甲午战争后国人更为关注日本社会
④民主共和思想在知识阶层广泛传播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美国学者古德诺在《共和与君主论》中写道:“中国数千年以来,狃于君主独裁之政治,学校阙如,大多数之人民,知识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动作,彼辈绝不与闻,故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者也。”上述观点在本质上( )
A. 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 认为君主专制有弊端
C. 认为国人毫无参政能力
D. 认同尊孔复古的主张
3.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
A.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 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 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 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4.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展开,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参与其事和直接受其影响的多半是文化人、城市富有者以及高级神职人员。这一现象表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
A.缺乏广泛性的群众基础
B. 资本主义尚未出现萌芽
C.社会上层热衷古典文化
D. 封建保守势力异常强大
5. 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曾说:“一个奇怪的事实是:这个新文化的某些最热心的提倡者是最虔诚地敬上帝的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所有这些倾向的结果就是: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院有意识地以调和古代精神和基督教精神作为它的目标,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绿洲。”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 )
A. 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
B. 追求民主法治,反对禁欲苦行
C. 体现新旧交融,彰显人性价值
D.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信仰自由
答案:
1.A 2.D 3.C 4.A 5.C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中学;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