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指导
2017-12-14福建林立明吴美玉
福建 林立明 吴美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指导
福建 林立明 吴美玉
【宏观把握】
1.构筑时空坐标
2.厘清阶段特征
(1)特征
从私学发展到官学;从显学提升为正统;由独立自由的学术思想演变为服务君主专制的文化工具;内涵的演变(学术化→伦理化→神学化→哲学化→工具化)。
(2)阶段
【微观突破】
1.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孔子思想人文精神“仁”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敬鬼神而远之” 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教无类” 体现了教育平等的观念,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2.古代民本思想
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孔子的“仁”,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和“非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等都包含了民本思想。古代的民本思想在抑制暴政、缓和矛盾、稳定社会和发展生产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3.理学以道体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存养功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目标
理学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4.对于统治思想的认识
孔孟着重考虑的是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着重强调的是统治者的地位,并提出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原则;二程、朱熹和王阳明则是把封建社会中的社会关系提升到哲学高度,前者强调了“存天理、灭人欲”,后者则强调“格物致知”。
【考点精讲】
1.儒学基本思想内涵
以仁和礼为核心,以四书五经为经典;以调整人伦、政治关系为目的,以纲常伦理为行为规范;以糅合法、道、佛、阴阳各家为发展手段;凸显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特色。
2.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
思想家 孔子 孟子 荀子同治国理念 “仁”的思想 “仁政” “仁义”“王道”民本思想 “爱人”“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历史观 “克己复礼” 主张社会进步 主张社会进步异伦理观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阶级属性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新兴的地主阶级
3.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1)背景:①“无为”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②土地兼并、边界不宁、王国问题困扰西汉统治;③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核心: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3)特点: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强调君主权威,具有神学色彩,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4)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为封建统治者提供理论支柱;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官方化,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4.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特点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内容 都认同世界本原不是客观物质世界,要么是“理”,要么是“心”实质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同世界的本原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心即理也”认识事物的方法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哲学观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异
5.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列项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区别 特点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 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经历 都曾亲自参加过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致力于学术研究政治 都以反对君主专制和儒家道统而闻名经济 有开明的经济主张(主张工商兼本),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思想 都主张经世致用,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本质 并未跳出封建传统儒学的范畴相同
6.儒家思想社会政治地位的变迁
原因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称霸和统一西汉 独尊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赏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形成宋明 创新 回应佛、道的挑战,儒学发展到理学更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明清 批判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维新变法 利用 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提供历史依据,减少变法的阻力新文化运动 冲击 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儒家思想成为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反对矛头时期 地位先秦 冷落 孔子、孟子等人提出的“仁”及“仁政”主张在战乱秦朝 压制 儒生对郡县制不满,不能为封建统治服务
【深化比较】
1.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的交融
战国时期 针对春秋儒学受冷落的境遇,荀子改造儒学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西汉时期 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形成“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的完备模式魏晋隋唐时期 针对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精神,三教合一。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形成盛唐的辉煌文化宋代 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基础上,吸收佛道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明代 王守仁把理学发展到“心学”,更多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2.先秦儒学与汉代新儒学的比较
项目 先秦儒学汉代新儒学主题 谈论现实问题 谈论神学功能 是对民本思想“仁政”等“真理”的追求 维护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等为现实政治服务内容 “礼”“仁”“仁政”“民本”等 增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等特点 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大多是关于道德规范和治国原则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使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地位 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儒学独尊,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联系 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礼”“仁”“仁政”“民本”)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官方学说
3.明清之际的思想与启蒙运动比较
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 欧洲的启蒙运动相似 都对封建专制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都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反封建斗争,发挥启蒙作用内容 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异性质 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范畴 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运动地位 没有成为当时思想主流思想 17—18世纪欧洲的主流思想作用 没有推动社会变革与转型 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极其脆弱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较大发展政治 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压制 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思想 理学、八股取士束缚和限制 文艺复兴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原因
【误区辨析】
1.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2.秦代焚书禁学与汉代独尊儒术的目的均是统一思想,但手段不同
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的反抗。汉代重在“尊”,将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李贽的离经叛道
李贽的“离经叛道”中的“经”指儒家经典,即四书五经。“道”指道学,即理学的伦理教条。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被称为道学家,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
【拓展提升】
1.法律儒家化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立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的、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政的、诉讼的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2.孔孟之道
“孔孟”并提,是取其思想的一致性。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仁”,强调“仁者爱人”,引申到政治领域就是“为政以德”;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则是“仁政”,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由于二者核心思想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南宋大儒朱熹在编注儒家经典时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称为《四书章句集注》,认为它们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理念。后来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孔孟之道”也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代名词,可以说是明清两代四书八股、程朱理学占绝对统治地位下形成的观念。
【创新试题】
1.(考查素养:唯物史观)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这表明 ( )
A.民本思想得到践行
B.无为而治广受推崇
C.以法治国成为共识
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2.(考查素养:时空观念)我国古代有一本教孩子识字的书《急就篇》,列出了165个姓字,其中包括:程忠信、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汉强、焦灭胡、龙未央等。上述姓字折射出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3.(考查素养:史论实证)下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 )
A.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C.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D.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4.(考查素养:历史阐释)《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能够说明( )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5.(考查素养:家国情怀)“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
A.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C.有所为有所不为
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6.从材料中可获得许多历史信息,按要求填写下表。据《史记》记载,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即今天的孔庙。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
参考答案
1.D 2.B 3.C 4.D 5.A 6.
领域 信息政治现象 诸侯强大(祭孔);孔子代表的士阶层崛起经济现象 衣、冠、车、琴的生产;建造房屋文化现象 儒学产生;祭祀文化流行;制作使用书册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