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评析与命题趋势预测

2017-12-14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7年6期

张 燕

湖北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评析与命题趋势预测

张 燕

一、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地理试题分析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总体给人的印象是联系实际接地气,动静结合展思域,点滴细微绽美丽,知地明理重推理,分析思考讲逻辑,激励创新可持续。综观整套试题,特色鲜明,亮点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聚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全面彰显文化自信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使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化,培养考生用地理思维看问题的敏感性,如全国卷Ⅰ第43题“古村落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考查的是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传统古民居和村落的保护问题,体现出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2.时代气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如选择题4~5题,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互通信息,共享基础设施,使市场营销成本降低。德国产品的质量优,使用时间长,也是世界闻名的。观察生活、观察世界是学习地理必须具备的素质。

选择题9~11题,葡萄双层覆盖技术对于考生来说会比较陌生。但仔细读图,可以看出来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大。新疆是我国葡萄的主要产地之一,覆膜保温是已普及的技术。本组题以理解概念和获取图文信息为落脚点,依据图文信息,解读与分析地膜覆盖的保温作用、影响气温的因素、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时差的计算等知识。题目设置具有梯度性、纵深性,材料新颖,材料来源于2017年2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体现时代性。

3.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增强基础性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

比如选择题1~3题,要求观察隔离带的景观照片,从两张不同的景观照片上可以看出来,一边是整齐的绿化带,一边是杂乱的灌木,材料给出“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当地冬季是落叶的,因此当地植被属于落叶阔叶林。试题要求考生准确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充分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现实生产中的地理问题,培养考生用地理思维来理性分析、思考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的意识。

实际景观图,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情境,通过地理的视角来设计,亲切而又平和。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出题的角度和深度却又高于学生平时观察思考之上。试题很好地把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不但很好地考查学生知识储备,而且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又如选择题6~8题,盐湖面积保持多年稳定,说明湖水收入和支出是相当的。难度比较大的是第7题,实际的蒸发量跟当地所含的水量有极大的关系,坡面由于水流速度较快而水分少,所以蒸发量也最小。大量种植植物造成入湖水量减少,因此盐湖面积也缩小。本组题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试题交代了经过模式化的闭合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未发生变化的背景,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重点考查考生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纠正简单使用蒸发量来评价区域干旱程度的误区,考查了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关注现实,紧跟热点,重视对区域特征差异的考查

如第36题,答题中要突出剑麻产业在新科技领域应用广的原因,并且指出剑麻产业对基洛萨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本题以坦桑尼亚为背景,契合“海上丝绸之路”热点区域和主题,体现关注现实,紧跟热点的命题思路,援非建设则体现中国梦,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高考命题价值取向,通过分析区位条件,总结区域特征,比较和揭示区域差异与地域分异规律,探讨区域协作和交流的机制,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促进区位的发展,体现地理学科素养,重视区域认知。本题组彰显四大能力考查,体现立德树人目标,渗透地理核心素养。

二、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地理试题分析

1.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回避难点和重点

难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跃然纸上。如选择题第5题,以轮胎性能最佳测试期(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时间线索,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了太阳的升落方向、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知识,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外力作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直是高考高频考点。选择题9~11题,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洪积扇的形成条件,外力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影响因素以及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较好地考查了考生对洪积扇的现场学习能力。

2.主干知识考查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选择题第7题,以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为背景,通过河流水文特征“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间接考查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考查了热带草原气候区的降水特征,巧妙地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选择题第8题,以“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为依据,要求考生判断引入的植物来自哪一气候区,隐性考查了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必考题第37题考查了寒带寒冷、多暴风雪的气候特征以及气候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3.重视对区域地理的考查,突出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选择题1~3题,以江苏省为背景材料,以区域分布图为信息载体,考查了区域的划分,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必考题第36题,以山西省焦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材料为背景,以示意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工业区位条件,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和原因分析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的措施。

4.必答题背景材料新颖,选材均衡,中国区域和世界区域均有覆盖

选择题1~3题和9~11题分别以我国江苏省和贺兰山东麓为背景材料命题;必考题第36题以山西省为背景材料命题。选择题4、5题和6~8题分别以芬兰和尼罗河为背景材料命题;必考题第37题以白令海峡为背景材料命题。

5.选考内容稳中有变,更加突出对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

选考题第43题命题角度新,要求考生从文化体验的角度,说明体验马帮文化应做的前期准备,十分贴近生活。选考题第44题设问巧妙,细致入微。以“红色荒漠”的治理为背景,以景观图为信息载体,考查防止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的比较优势。

三、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地理试题分析

1.重主干知识,也注重知识覆盖

选择题1~3题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剪纸为背景考查江南水乡风光和区域文化特点;选择题4~6题考查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影响因素、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空间形态;选择题7~9题以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为背景,考查现代农业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式等;第37题以额尔齐斯河流域为背景,考查降水分布特点以及白斑狗鱼生长繁殖条件等。选考题中第42题考查喀斯特景观特点对旅游活动的不利影响及应对措施;第43题分析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2.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各有侧重

选择题注重基础,知识覆盖面广,较为平稳,但试题新颖灵活,区分度好。非选择题注重考查考生图文信息解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设问层层递进,注重考查角度的多样性。同时试题也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如白斑狗鱼生长繁殖条件和产量低的原因分析,特别类似于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中的第37题,维多利亚湖鲈鱼繁殖条件的分析。

经典题:10~11题考查地球运动、季节与物候,天文现象等知识,知识结构严密,难度适中但区分度高。第37题,试题融合了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考查,材料与设问紧密相扣,图文材料紧密配合。

特色题:选择题1~3题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剪纸为背景,利用地方剧种考查区域特色文化与地理环境特征,体现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易错题:第1题和第3题,剪纸中的水乡景观如果不从历史角度分析,仅仅从自然地理方面理解,则在我国江南和华南都有可能出现。第6题考生易错选A选项“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原因是仅从图中的环形路分析,而忽视了图中不同等级地铁站点的分布。

四、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与卷Ⅱ、卷Ⅲ地理试题的比较

1.选择题(44分,1~11题)

卷Ⅰ依托的主题材料卷Ⅱ依托的主题材料卷Ⅲ依托的主题材料题组1北方城市道路的绿化及管理(结合景观图)江淮区域的界线及其发展(结合分布图)中国剪纸所示的地域景观(结合剪纸景观图)题组2德国海登堡某印刷业的发展(文字材料)芬兰轮胎测试场自然特点(结合分布图)城市地铁线站点服务等级(结合示意图)题组3西北闭合流域的蒸发与降水(结合剖面图)尼罗河下游泛滥区与农业(文字材料)长江口水中浮游植物分布(结合分布图)题组4葡萄植株双层覆膜技术应用(结合统计图)贺兰山东麓南部的洪积扇(结合分布图)互联网同日消息中的方位(文字材料)

依托或围绕四组主题材料,设计11道选择题,各套卷均有一组读文选择,三组图文结合,视野开阔,视角丰富,视点具体,注重思维逻辑,基于生活、生产、生态,运用地理视角认识古今中外的不同尺度及细小问题。

2.选考题比较(10分,旅游、环保任选其一)

卷Ⅰ依托的主题材料卷Ⅱ依托的主题材料卷Ⅲ依托的主题材料43题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景观图)中国西南茶马古道徒步游(文字材料) 重庆武陵地区乌江东下游负地形景观(文字材料)44题中国东北某林区的近年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怪柳(文字材料)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红色荒漠”(景观图)热带雨林中人工种植橡胶林引发环境变化(文字材料)

基于现实问题设计,一是探讨“地域资源文化与旅游业发展”,二是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直奔主题,回应问题,力求难度趋同。

与全国新课标卷Ⅰ相比,卷Ⅱ、卷Ⅲ地理试题没有偏题、怪题,难易比例适中,试题难度降低,区分度较强,非常好地体现了最新《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注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点分值分配,使不同难度的试题在不同知识点和不同试题形式中皆有出现,题目综合性好,知识点考查范围广,学科素养拉开区分度。

五、命题趋势分析及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命题趋势分析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主要体现“稳”“实”“精”“新”四点特色。

“稳”体现在稳定、稳重、稳妥。稳定基本题型与试题风格;重视基础性,概念与原理;稳妥设置分值及评分标准。

“实”体现在真实、现实、实际。力求测得考生的真实水平,规避答题模式;基于现实生活、生产及生态问题选材设问;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切合考区考生的实际。

“精”体现在精当、精巧、精准。精当的确定主题与选材,视野开阔;精巧的构思与设问,视角丰富独特;试题语言运用精准,区分精准程度;黑白“剪”出精美感,思辨与和谐美。

“新”体现在新思路、新变化、新情境、新角度。修纲后的试卷结构、考核内容出现新变化;体现“育人与选人”统一的高考改革新思路;体现“素养立意”,强调综合,创设新情境;突出“点滴与细微”比较,设置问题新角度。

试题考查内容分布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三部分,也就是涵盖必修1至必修3的主要内容。从考点分配来看,自然地理中重点考查地球运动、气候、水循环、外力作用及地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人文地理中重点考查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其中农业、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划分方法,其中生态环境问题所占比重较大。区域地理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和区域定位。从考点集中程度看,2017年文综分值最多的知识点与原理考查主要在天气与气候、水循环、地质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工业与农业,人文地理分值总体比重稍大。必修1、2几乎每一个单元都有一道题,主干知识覆盖度很大,地理的常考知识点依然在线,没有回避。试题材料往往选择国外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成就,结合区域知识设题,切入口小,问题深入,注重原理,贴近生活,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区域考查别出心裁,设问角度不拘一格, 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教学启示

(1)依托考纲,抓主干,细化知识点

地理主干知识必须讲清讲透,形成一定的答题模板,但绝不能拘泥于模板,讲题时要做到一题多讲,通过改变题组中条件,让学生明白掌握地理事物的成因会形成某结果,但出现同一种结果,成因未必相同。

比如在高考区域地理教学中,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幅地图,中国地理: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中国的气候分布图;世界地理:世界的海陆分布与主要国家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分布图、世界洋流的分布图。再结合区域图,教会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与学习方法:A.区域定位:确认区域位置;描述区域位置特征;B.特征描述:点、线、面状地理事物时间、空间分布特征;自然地理现象特征(气候、地形地势、水文水系);C.成因分析或条件评价:多角度分析综合原因或综合评价;单一角度主要原因分析或主要条件评价;D.开发利用方向: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或主要部门(农业、工业、城市建设);开发利用过程与区域环境的关系;开发利用的主要意义和作用;E.产业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主要问题的表现、影响或危害;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2)组编试题,精练精讲

选择题重在刷题,刷出速度、感觉和技巧(学会放弃和“蒙答案”),高三地理课堂要远离选择题,不要在课堂上讲选择题,选择题以刷题为主,时间安排在课堂以外(如周测、晚练、早练等),正确答案的获取可通过学生自己探究或同学间讨论等实现。选择题的功能是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原理及规律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区分考生地理思维水平,地理选择题的学科特点与逻辑思维十分明显,突出地理学科“知地明理”所需要的形象、想象、抽象思维力,选择题的知识覆盖广,知识碎片化,高考的选择题不可能猜到,决定选择题得分高低的还是学生地理素养和学生刷题后的自悟,与老师的评讲没太大关系,懂就懂,不懂就不懂,其表达方式就是填涂A、B、C、D。实践证明,提高选择题分数的最好方法就是刷,老师花多少时间去讲效果都不好,每天可以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刷与复习进度一致或最新的各地模拟考的选择题,当然,多刷一点也问题不大。

(3)提升兴趣,培养地理思维

高考解题成功条件=(知识结构+素材+正确表述)×审题和图表技能,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教学观念,互动、情境、开放、多元、实践、体验、逻辑、思维,“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行动”,教师要重视问题式教学,加强地理实践,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注重思维结构评价,关注表现性评价。结合案例,问题驱动,转化、细化、优化学生审题能力:带着问题,审文审图审题;迁移能力:扎实基础,方能融会贯通;答题能力:运用语文,做到层次逻辑;创新能力:有理有据,力争学以致用。

试题解析角度做到“四立足”:立足区域:明确空间背景,注意空间尺度(宏观、中观、微观),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前提。区域搭台,系统唱戏。立足材料:材料是显性信息的重要载体,精准获取并正确解读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立足生活: 一定的生活常识、经验和户外经历有助于理解试题情景和解决相关问题。立足设问: 找出设问中关键词和限制词,明确命题人意图(考点和要求),进而确定思维指向。

(4)选微专题,深入拓展

题型专题分类:判断类、比较类、分析类、措施类、评价类、意义类、区位类、过程类、描述类。

主题专题分类:大气成因分析类、水文成因分析类、地形成因分析类、生物成因分析类、农业区位条件类、工业区位条件类、其他产业区位条件类、自然过程分析类、人文过程分析类。

新题型预测:以动植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以河湖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以物质运动及能量交换规律为核心的整合题;以人口、城市和交通联系为背景的要素整合题;以工业区位为核心的人文要素整合题、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要素整合题;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的要素整合题。突出高频考点,重点在常规题型的落实,研学旅行,户外课程,综合实践等。

湖北省武汉市湖北大学附属中学)